第六十三章:忠诚的考验
乌篷船内的告白,并非终点,而是一道更为严峻关卡的开端。陈赓那句“等待组织安排”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邓枫心中漾开圈圈涟漪,既有期待的微澜,更多的是对未知考验的凝重。他深知,自己“黄埔孤星”、“校长嫡系”的身份如同一把双刃剑,组织在接纳他之前,必须万分审慎。
等待的日子并不长,却格外煎熬。数日后的一个黄昏,邓枫被一位素无往来、只在图书馆有过几面之缘的工友打扮的人,以传递家中“书信”为由,引至军校后山一片僻静的竹林。暮色苍茫,竹影森森,一个身影背对着他,立于林间空地上,身形挺拔,气息沉静,正是杨松。
杨松转过身,脸上没有平日读书会时的温和,目光如同淬火的钢针,锐利地刺向邓枫。
“邓枫同学,”他开门见山,语气不带丝毫寒暄,“陈赓同志已经转达了你的意愿。组织上对此高度重视,但也必须对你进行必要的审查和询问。你的回答,将直接关系到组织对你的判断。”
邓枫深吸一口气,挺直脊梁:“我明白。请问。”
“第一个问题,”杨松紧盯着他的眼睛,“你如何看待蒋介石校长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请抛开个人知遇之恩,从阶级立场和历史趋势角度分析。”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直指邓枫身份认同的核心。他略一沉吟,脑中迅速闪过课堂上的评语、右派的喧嚣、沙基的鲜血,以及周恩来关于“彻底革命”的论述。他清晰答道:
“蒋校长及其所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官僚买办势力的代言人。他们虽有反帝反军阀的一面,但其革命具有极大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尤其畏惧工农力量的兴起。其‘革命’,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少数人的统治,而非实现大多数人的解放。从长远看,他们无法完成中国社会彻底的民主革命任务,更无法领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我与他们,最终必然分道扬镳。”
杨松不动声色,继续追问:“第二个问题。若组织需要你长期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甚至需要你做出一些在世人看来是‘背叛’同窗、‘效忠’敌营的行为,以此获取信任与高位,你能否做到?你将如何面对内心的挣扎与外界的唾骂?”
这个问题,比第一个更加残酷,它拷问的是人性与信仰的极限。邓枫感到心脏一阵紧缩,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条道路上必然伴随的孤独、误解与内心撕裂。他闭上眼,瞬间的挣扎后,再度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近乎冷酷的清明:
“若能对革命事业有利,我个人声誉乃至性命,皆可牺牲。我会将信仰深埋心底,扮演好组织赋予我的角色。内心的挣扎,会转化为对敌人更深的恨与对事业更坚的贞。至于唾骂……待到红旗漫卷之日,历史自会证明一切。”
“很好。”杨松微微颔首,语气稍缓,但问题依旧致命,“第三个问题。你最大的价值在于你的军事才华和特殊身份。若未来某日,组织需要你提供的情报,会导致你熟悉的、甚至对你有恩的国民党将领部队覆灭,你会否犹豫?”
邓枫眼前仿佛闪过胡宗南等人平日交往的画面,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声音低沉而决绝: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战场无情,主义更高于私谊。既已选择道路,我便清楚,未来的战场上,曾经的袍泽也可能成为必须消灭的敌人。为了整体的胜利,局部的牺牲,包括我个人情感上的负累,都在所不惜。”
问答在暮色深沉的竹林中持续着。杨松的问题涵盖了理论认识、个人忠诚、实战应用、心理承受力等方方面面,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锤子,反复敲打着邓枫信仰的纯度和意志的硬度。邓枫的回答,或许在某些细节上还不够圆满,但其核心所展现出的坚定立场、清醒认识以及为事业牺牲一切的决心,却是一以贯之,毫无动摇。
问答完毕,竹林陷入一片寂静。杨松久久地凝视着邓枫,仿佛要透过他的眼睛,看穿他灵魂最深处的底色。终于,他脸上重新浮现出那种邓枫熟悉的、带着智慧与温和的神情,他向前一步,用力拍了拍邓枫的肩膀。
“邓枫同志,”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你的回答,组织会认真考虑。你也要有心理准备,一旦加入,你面临的将是比这竹林问答残酷千百倍的真实考验。你的‘孤星’之路,将真正与孤独和危险相伴。”
“我早已做好准备。”邓枫沉声回应,目光越过摇曳的竹影,投向远方最后一线天光消失的地方。
他知道,这场深夜竹林中的忠诚考验,他通过了。接下来,将是真正的、用生命去践行的漫长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