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街道比磨盘沟的土路宽了十倍,汽车鸣笛声、小贩叫卖声搅在一起,让刚从村里来的李二狗有些晕头转向。许青山带着他,在老城区租下一个带院子的小平房,斑驳的院门上,亲手挂上了“磨盘山农工商联合公司省城办事处”的木牌,红漆大字在灰蒙蒙的巷子里格外扎眼。
刚把行李卸下来,李二狗就搓着手问:“许总,咱接下来是不是该找超市、供销社谈合作?我这就去跑!”他揣着一沓产品介绍,浑身是劲,恨不得立刻把“磨盘山”的粉条摆进省城的货架。
可许青山却摆了摆手,从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塞进他手里:“不急着谈。你先去逛遍省城所有的百货商场、菜市场,把咱同类产品的价格、包装、销量都记下来,再看看老百姓都爱买啥口味的,货架上哪种货卖得最快。”
“啊?逛商场?”李二狗愣住了,手里的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咱来省城是做生意的,不是来闲逛的啊!这能有啥用?”
“用处大了。”许青山指着院外的街道,语气沉稳,“磨盘沟是咱的根据地,可省城不一样,这里的人认啥牌子、啥价格能接受、竞品有啥花招,咱一概不知。盲目去谈,只会碰壁。先把市场摸透,知己知彼,才能站稳脚。”
陈向东也跟着帮腔:“二狗哥,许总说得对,我查过书,城里做生意讲究‘市场调研’,咱得先知道人家的规矩。”
李二狗还是有些不服气,但见许青山态度坚决,只好揣着笔记本出发了。他先奔着最大的惠民百货商场去,刚走到食品区,就被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粉条、干货看花了眼——有“天津卫”的粉丝,有“本地老字号”的宽粉,包装一个比一个精致,价格也比磨盘沟的贵了不少。
他凑上去想问问销量,售货员瞥了他一眼,见他穿着打补丁的布鞋,语气敷衍:“问这干啥?买不买?不买别挡道。”李二狗脸一红,攥紧笔记本,硬生生把话咽了回去,转而蹲在货架旁,假装挑选,偷偷数着来往顾客拿起哪种粉条的次数多。
转了一下午,他跑了三个商场、两个菜市场,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惠民商场,天津粉丝,1.8元\/斤,包装带塑料封膜,买的人多”“东风菜市场,散装宽粉,1.2元\/斤,有霉味,没人要”“老百姓爱买带调味包的,说方便”。夕阳西下时,他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办事处,鞋上沾了一层灰,嗓子也干得冒烟。
许青山早已泡好了茶,接过他的笔记本仔细翻看,越看眉头越舒展:“好小子,记的真详细!你看,咱的带料粉条比天津粉丝便宜两毛,调味包是优势,但包装太简陋,人家都用塑料封膜,咱还是牛皮纸捆扎,显得不上档次。”
他指着“老百姓爱买带调味包”那一行,对陈向东说:“明天你去印刷厂,设计新包装,加个透明窗口,能看到粉条质地,再印上‘三蒸三晒、鲜香味醇’的字样。”又对李二狗说:“你再跑两天,重点问问菜市场的摊贩,他们进货更看重啥——是价格、回款周期,还是售后?”
李二狗这才明白,许青山让他逛市场不是瞎逛,是在摸省城的“脉搏”。他狠狠点头:“许总,您放心,我明天就去,保证把情况摸得透透的!”
夜色渐浓,省城的灯光亮了起来,比磨盘沟的油灯璀璨百倍,却也透着几分陌生。许青山站在小院里,望着远处高楼的轮廓,手里摩挲着周晓芸寄来的信——信里说,省城的商业竞争很激烈,让他务必小心。他知道,设立办事处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比公社刘副主任更复杂的对手,比邻县假货更难缠的挑战。
但他心里有底,磨盘沟的人,最会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就像当初在红薯地里摸索育苗技术,如今在省城的市场里,他们也能靠着一股子拼劲和远见,闯出一条路来。
小院里的灯光不算亮,却映照着三个来自磨盘沟的身影,那是他们在省城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磨盘山”走出根据地、迈向更大天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