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磨盘沟,寒风裹着年味儿,却挡不住村里的热闹。新建的三层办公楼前,红灯笼挂了满排,“磨盘山农工商联合公司年终总结大会”的横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会计老张拿着算盘,声音颤抖地喊出“今年公司年产值,突破一百万元大关!”时,全场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掌声、笑声、哭声交织在一起,久久不散。
一百万元,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是一个足以让整个地区震动的数字。谁能想到,几年前还是靠天吃饭的磨盘沟,如今竟成了年产值百万的“明星村”——从最初的粉条坊,到自建油坊、开发调味包,再到推出加盟模式,磨盘沟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
许青山没有沉浸在欢呼中,他悄悄走上新办公楼的楼顶。楼顶上,风很大,吹起他的衣角,远处的红薯地、油坊、粉条厂连成一片,与错落的农家院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他想起最初推着板车去县城卖粉条的日子,想起刘副主任查账时的刁难,想起陈向东深夜来投奔的忐忑,想起周晓芸信里的鼓励……一幕幕画面在眼前闪过,眼眶不禁有些发热。
“许顾问,大伙儿都在找你呢!”陈向东快步走上楼顶,手里拿着一份省城超市的合作意向书,脸上满是兴奋,“省城最大的惠民超市,看了咱的品牌和产值,主动来谈合作,想让‘磨盘山’的产品进他们的货架!”
赵铁柱也跟了上来,手里攥着一个崭新的搪瓷缸,上面印着“先进集体”的字样:“地区刚给咱发了奖状,还奖励了两台新机器!以后咱的生产线,又能扩规模了!”
许青山接过合作意向书,指尖划过“省城惠民超市”的字样,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云雾缭绕的群山,山的那边,就是繁华的省城。一百万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心里清楚,磨盘沟的产品,不能只停留在地区市场,要走进省城,走进更广阔的天地,让“磨盘山”的红标签,贴遍全省,甚至全国。
“向东,你明天就带着合作意向书去省城,详细谈供货细节、质量标准和进场流程。”许青山语气坚定,“铁柱,你负责生产线扩容,把新机器用好,保证供货量跟得上。”
“好!”两人齐声应下,眼里满是干劲。
楼底下,村民们正围着新办公楼欢呼,张婶带着妇女们扭起了秧歌,孩子们举着“磨盘山”的商标牌奔跑,远处的加盟村村干部也赶来祝贺,脸上满是羡慕与期待。许青山望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一百万元,是磨盘沟的里程碑,是全村人用汗水拼出来的荣耀,更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浪潮中,一个小小村庄逆袭的缩影。它见证了磨盘沟从贫困到富裕,从被质疑到被认可,从一村富到全域共富的蜕变。
许青山握紧拳头,目光坚定地投向省城的方向。第三卷的故事落幕了,但磨盘山的传奇,才刚刚开启。下一站,省城!那里有更广阔的市场,更严峻的挑战,也有更光明的未来。他知道,前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磨盘沟的人的心还在一起,只要“立足本土、做深产业、守护品牌”的初心不变,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风掠过楼顶,带着红薯的清甜与油坊的醇香,仿佛在诉说着磨盘沟的过往,也在吟唱着更遥远的未来。许青山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那是一个带头人的坚守,更是一个村庄走向远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