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磨盘沟,千亩红薯地翻出了红通通的果实,新修的柏油路像一条黑色的绸带,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县城,车辆往来不绝。许青山站在路边,看着满载红薯的卡车驶向集团加工厂,又看着载着游客的大巴缓缓进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他投入千万资金修路后的第三个月,曾经泥泞难行的土路,如今成了磨盘沟连接外界的“致富路”。
“以前下雨天人都出不去,红薯烂在地里卖不出去,游客也不愿来。现在路修好了,咱的粉条三天就能运到广州,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村里的老支书拄着拐杖走来,握着许青山的手,眼里满是感激。
修路只是开始。许青山心里清楚,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暖人心。他和周晓芸商量后,又拿出500万,在村中心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学。三层高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还有电脑室、图书室、操场,丝毫不比县城的学校差。
“许叔叔,周阿姨,谢谢你们!我们终于有新学校了!”开学那天,孩子们穿着新校服,围着许青山和周晓芸,笑得像花儿一样。许青山还特意从省城请来优秀的教师,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难、上好学难”的问题。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周晓芸轻声说:“以后,磨盘沟的孩子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读书了。”
紧接着,许青山又启动了养老院建设项目。他把村里闲置的土地盘活,建起了一座环境优美的养老院,配套了医疗室、活动室、健身房,还请了专业的护工和医生。“村里的老人辛苦一辈子,该享享清福了。”许青山说。养老院建成后,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都可以免费入住,管吃管住管医疗。每天清晨,老人们在院子里打太极、练书法;下午,大家聚在一起下棋、聊天,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青山这孩子,真是把我们当亲人啊!”住在养老院的王大爷,逢人就夸,“以前我一个人在家,冷冷清清,现在这里有吃有喝有伴儿,比家里还热闹!”
磨盘沟的变化,吸引了周边村庄的目光。邻村的支书带着村民代表来考察,看着磨盘沟的柏油路、新学校、养老院,还有红火的红薯产业,羡慕不已:“许总,你能不能也帮帮我们村?我们也想种红薯、做粉条,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许青山一口答应:“没问题!乡村振兴不是一个村的事,要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他立刻成立了“磨盘沟帮扶小组”,由陈向东负责技术指导,李二狗负责销售渠道,免费为周边村庄提供红薯种子、种植技术,还承诺包销他们的红薯和粉条产品。
帮扶小组的成员深入周边村庄,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红薯,指导他们建设标准化的粉条作坊。许青山还拿出资金,帮这些村庄修通了通往磨盘沟的产业路,让他们的产品能顺利运到磨盘沟集团的加工厂和销售网络。
不到一年时间,周边五个村庄都复制了“磨盘沟模式”,建起了红薯种植基地和粉条作坊,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倍。邻村的张大哥,以前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现在在家种红薯、做粉条,一年能赚十几万,他笑着说:“以前总羡慕磨盘沟,现在我们村也富起来了,多亏了许总!”
为了让“磨盘沟模式”更好地推广,许青山还牵头成立了“乡村振兴产业联盟”,整合了周边村庄的资源,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他还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来指导,不断优化红薯品种,提升粉条品质,让整个区域的红薯产业更具竞争力。
省、市领导多次来磨盘沟考察,对许青山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磨盘沟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发展,真正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样板!”媒体也纷纷报道,磨盘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幸福村”。
夕阳西下,许青山和周晓芸并肩站在养老院的楼顶,看着远处连绵的红薯地和错落有致的村庄,晚风送来阵阵红薯的香气。“以前总想着把公司做大,赚更多的钱。”许青山轻声说,“现在才明白,能让家乡变美,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让周边的村庄一起致富,这比赚再多的钱都有意义。”
周晓芸靠在他的肩上,笑着点头:“这就是超越利润的追求,也是我们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磨盘沟模式走出县、走出省,帮助更多的乡村实现振兴。”
夜色渐浓,磨盘沟的灯光亮了起来,新修的柏路上车灯闪烁,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养老院里飘出饭菜的香气。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村庄,也是许青山和周晓芸用爱心与担当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而这份超越利润的追求,终将让更多的乡村绽放出幸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