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川的硝烟散去,留下的不仅是归顺的部落与新兴的官署,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支点。陆弘毅站在这个支点上,目光如炬,审视着西方那片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他深知,任何鲁莽的西进都是自取灭亡,必须制定一套如同精密仪器般环环相扣、且能自我修正的方略。
第一环:血肉绘制的“活舆图”——地理探察的极致化
韩震麾下的探察队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和装备。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耳目,而是帝国伸向未知地域的、最为敏锐的神经末梢。
· 人员构成与伪装: 每支小队通常由五人组成:一名经验丰富、通晓多种蕃语(藏语方言)的队长(多为韩震的核心“山民”);一名军中善于绘图和记录的书记官;两名悍勇善战、精通野外生存的护卫;以及一名懂得草药、占卜或医术的成员,便于融入当地,获取信任。他们化装的身份极其考究:有前往拉萨朝圣的虔诚香客,携带经筒和哈达;有追逐利润、不畏艰险的茶叶与药材商人;甚至有自称云游参学、辩论佛法的游方僧。每种身份都配有相应的行头和知识储备,以应对盘查和接触。
· 工具与记录标准化: 陆弘毅命人特制了便于携带的、防水防潮的勘测手册。要求探察员必须使用统一的符号记录:
· 路径评级: “通衢”(大队人马、辎重可行)、“马道”(仅容驮马)、“步径”(仅容人行)、“鸟道”(极端危险,需攀援)。
· 山口标记: 精确记录每个重要山口的名称(本地称谓与可能的汉译)、海拔估算(通过水的沸点等土法结合体感)、可通行月份、风口位置、有无雪崩风险。
· 水文档案: 标注所有河流、溪涧的名称、宽度、深度、流速、渡口位置、结冰期、雨季涨落规律。
· 营地评估: 记录适合扎营的地点,评估其水源距离、草场面积、防风性能、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
· “瘴气”观测簿: 这是重中之重。探察员需成为最早的系统性研究高原反应(当时称为“瘴气”、“山晕”)的实践者。他们必须每日记录:
· 队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水肿等症状的海拔高度和具体位置。
· 尝试记录心率、呼吸频率的粗略变化。
· 广泛搜集当地土着的应对方法:何种草药(如疑似红景天的根茎、雪莲等)煎服,何种饮食(如酥油茶、糌粑) 有助于缓解,有无特殊的呼吸吐纳方法或禁忌(如禁止剧烈运动、禁止饮酒)。这些零散的经验将被汇总,形成最早的《高原防瘴指南》。
第二环:西山营——为高原而生的“活兵器”
基于探察队用生命换回的情报,陆弘毅开始打造一支前所未有的专业化山地高原部队。
· 兵源筛选的硬指标: 募兵范围严格限定在海拔三千米以上地区出生的蕃民。优先选择胸廓宽阔、心率较缓、面色紫红(血红蛋白含量高的表现) 者。由随军郎中简单测试其负重攀爬能力和恢复速度。
· 阶梯式适应性训练体系:
· 基础营(海拔2500-3000米): 设在金川西部河谷。进行纪律整训、武器操练、汉语命令识别,同时开始少量、逐步增加强度的耐力训练。
· 进阶营(海拔3500-4000米): 位于更西的康巴地区。重点进行冷兵器格斗(避免火器在缺氧环境下效率降低)、负重行军、野外伪装、雪地生存、利用地形地物构筑简易工事等训练。开始强制饮用酥油茶,习惯高油脂高热量饮食。
· 极限营(海拔4500米以上): 设立在几个选定的、环境相对可控的高山口附近。进行短途、高频次的极限海拔拉练,旨在让士兵的身体产生深刻的生理适应(如增加红细胞数量)。在此阶段,严格推行《高原防瘴指南》中的方法,并观察效果,持续改进。
· 特化装备与后勤:
· 被服装具: 装备内衬羊毛、外罩防雨油布的连帽斗篷。配备深色水晶片制作的“墨镜” 以防雪盲。鞋履改为牦牛皮制成的、靴筒更高的防滑靴。
· 单兵装备: 配备可折叠的多功能镐钺(用于攀爬和破冰)。开发小型、高效的“暖石”(一种可重复加热的特定石材)或特制保温皮囊,用于夜间保暖和加热饮水。
· 饮食革新: 军粮以高度压缩的青稞炒面、糖块、酥油块、风干肉条为主。推广使用砖茶,并教导士兵如何与酥油、盐巴一同打制酥油茶,作为补充能量和应对高原反应的重要饮品。
第三环:生命线的织造——弹性后勤网络
陆弘毅构想的后勤,是一个具备自我修复和生长能力的有机网络。
· 兵站节点的多功能化: 每个核心兵站,不仅是一座堡垒和仓库,更是一个小型农场(尝试种植耐寒蔬菜)、兽医站(照顾驮畜)、情报中转站和医疗点。兵站守军需轮换驻防,并承担向前方哨所转运物资的任务,保持其对道路的熟悉和身体的适应性。
· 运输力量的多元化与本地化:
· 官方辎重队: 以骡马和牦牛混编,由士兵护送,负责核心物资的干线运输。
· 雇佣运输团: 与沿线归顺部落签订长期契约,雇佣其族人和驮畜,负责支线或次要路段的运输。这既节省了兵力,也将当地利益与帝国捆绑。
· 信鸽网络与人力接力: 在无法建立驿马的极端地形,建立信鸽通讯网。在关键险隘,设立人力“跑牌”接力站,挑选善于山地奔跑的当地蕃民,负责最紧急文书的传递。
· 预置物资与梯次储备: 采用“三三制”储备原则。后方大本营储备三倍于计划用量的物资;中间兵站储备足够支撑下一阶段战役的物资;前方兵站则储备保证部队在遭遇突发情况时能安全撤回中间兵站的物资。所有储备物资,尤其是粮食和药材,建立严格的轮换制度,防止腐败变质。
第四环:人心与佛光的博弈——政治宗教渗透
这是整个方略的灵魂,决定了最终是征服还是融合。
· 情报的精准投放: 韩震的网络负责在高原各势力间散播经过精心加工的信息。对世俗领主,暗示与帝国合作可获得茶叶专卖权和军事保护;对宗教领袖,则传递帝国皇帝崇信佛法、有意大规模布施、并希望迎请高僧赴京弘法的意愿。
· 使团的分层与目标:
· 明面使团: 规模宏大,礼仪隆重,公开前往拉萨,表达和平意愿,进行官方谈判。
· 秘密使团: 精干灵活,携带重金,分别接触后藏、康区、安多等地有实权但可能与拉萨当局不睦的活佛、土司、头人,进行私下许诺和利益交换。
· 经济杠杆的精细运用: 将茶叶按品质分级。上等茶专供亲帝国的寺院和头人,作为赏赐;中等茶用于官方互市,公平交易;劣质茶或掺假茶则可能“流入”敌对势力的市场,破坏其经济。同时,严格限制铁器、铜料等战略物资流入潜在敌对区域。
陆弘毅的这份西进方略,是一个庞大而有机的系统工程。它不求速胜,但求稳进;不依赖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凭借体系的力量步步为营。他深知,当帝国的“西山营”能在高原上如履平地,当后勤网络如同血脉般深入雪域,当高原的统治者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难以割舍与帝国的联系时,那片神秘的雪域高原,终将以一种相对和平、且成本最低的方式,向帝国敞开它的大门。这,便是他追求的“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