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布江达的残垣断壁间,帝国士兵们正忙着清理战场、修复工事,空气中还弥漫着未散尽的硝烟与血腥气。一股乘胜西进、直捣黄龙的求战情绪在军中弥漫,尤其是格桑麾下的将领们,目光灼灼,只等主帅一声令下,便要挥师西向,兵临拉萨城下。
然而,就在这战意高昂的时刻,一骑来自昌都的流星快马,携带着盖有四川总兵官兼钦差协理关防大印的紧急文书,穿越重重关隘,抵达了格桑的中军大帐。
文书是李化龙亲笔所书,内容却让所有摩拳擦掌的将领为之愕然。
军令:雷霆之后的静默
文书的核心只有八个字:“暂停西进,固守待命。”
格桑握着这封轻飘飘却重逾千钧的文书,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帐内,一众刚刚经历血战、士气如虹的将领顿时哗然。
“将军!为何停下?拉萨已门户洞开,我军正该一鼓作气!”一位性情火爆的副将按捺不住,出声问道。
格桑抬起手,压下帐中的骚动。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总兵军令已至,自有其深意。我军虽克工布江达,然伤亡不小,将士疲惫,后勤辎重消耗巨大。昌都至工布江达的补给线已如绷紧之弦,若再贸然西进数百里,深入敌境,一旦补给不继,或遇顽强阻击,后果不堪设想。”
他走到沙盘前,指着工布江达以西更加复杂、海拔更高的地形:“拉萨非工布江达可比,其城防更为坚固,周边地形利于守而不利于攻。且我军此番行动,如雷霆骤雨,已极大震慑吐蕃。此刻暂停兵锋,非是畏战,而是蓄势!”
他环视众将,语气转为深沉:“战争,非只刀兵相见。我军兵临城下而不攻,其威慑远胜于仓促进攻。此举可令拉萨内部生乱,可令观望者思归,可令朝廷有更充裕时间运筹帷幄,下达最终旨意。我等身为大将,岂能只图一时之快,而罔顾全局?”
执行:由攻转守的精密转换
尽管心中或有不解,但帝国军队森严的纪律确保了军令的畅通无阻。格桑迅速调整部署:
1. 巩固城防,深沟高垒: 所有军事行动重心立刻从进攻转向防御。加宽加深工布江达城外的壕沟,增筑箭楼、炮台,布设鹿角、铁蒺藜。派出大量斥候,远远撒向西面,严密监控拉萨方向的一举一动,建立纵深预警体系。
2. 清理战场,休整部队: 全力救治伤员,将阵亡将士遗体妥善保管或火化,准备日后送回。让经历苦战的部队轮换休整,发放额外的赏赐和酒食,稳定军心。
3. 政治宣抚,消化占领区: 流官人员加大工作力度,在工布江达及周边已归顺地区,推行更细致的户籍管理、田亩清查,以帝国律法逐步替代旧有习惯法。继续通过公平交易、兴修小型水利等方式,争取底层民众的认可。
墨脱:孤军的坚守
几乎在同时,身处墨脱绝境的赵元佑部,也收到了内容相似,但更为严峻的命令:“坚守现有据点,停止一切主动军事侦察,全力保全自身,与当地部落维持和睦,等待下一步指示。”
这道命令,对正处于疾病与自然困境中苦苦挣扎的赵元佑部而言,无异于一道救令。他们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向外探索的军事任务,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存上来。他们更加依赖与门巴族人的合作,专注于营地的巩固、疾病的防治和有限的自给自足生产,如同一颗进入休眠状态,却依旧保持警惕的种子,深埋在墨脱的沃土之中。
昌都的考量与成都的决断
李化龙在昌都下达此令,是经过与幕僚反复推演,并综合了陆弘毅从成都传来指示精神的结果。理由是多方面的:
· 军事上的审慎: 确实如他对格桑所言,漫长的补给线和部队的疲惫是客观事实。冬季即将来临,高原的严冬对任何军事行动都是巨大的挑战。
· 政治上的博弈: 帝国展现出的强大武力已经足够,此刻停下脚步,能给拉萨内部主和派更大的活动空间和理由,避免将其彻底逼向“玉碎”的绝境,有望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战略目标。
· 等待朝廷的最终授权: 进军西藏,尤其是可能兵临圣城拉萨,这是足以影响国运的重大决策。陆弘毅和李化龙都深知,必须得到皇帝和朝廷的明确授权与全面支持,包括后续如何治理西藏的全盘方略。在此之前,军事行动需要保持在可控的“威慑”层面,而非开启一场结局难料的总决战。
拉萨的惊疑与喘息
帝国大军在工布江达的突然停顿,让原本陷入绝望和混乱的拉萨,感到极大的错愕和惊疑。
最初,他们以为是帝国的诡计,或是军队补给出了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帝国的军队确实转入防御,并未西进一步,反而开始在占领区内进行长久的经营姿态。
这种“引而不发”的姿态,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也确实给了拉萨喘息之机。主和派的声音逐渐压过了主战派。摄政第司·桑结嘉措等人,开始更认真地考虑和谈的可能性,并秘密派遣了级别更高的使者,尝试与昌都的李化龙进行接触。
雪域高原的战云,似乎暂时停滞了涌动。但在这片暴风雨前的宁静之下,是更加激烈的政治博弈、外交试探和战略权衡。帝国的意志如同悬在拉萨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未曾落下,却时刻昭示着其无可抗拒的力量。所有人都明白,这停战待命的背后,是帝国在等待一个来自东方的、最终决定这片土地命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