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顿普通的饭菜,让一群年轻人吃得发撑,每个人都端着一搪瓷缸的砖块茶叶泡的粗茶,在那里喜滋滋地喝着。
“大家先派个代表,咱们场部的领导要跟代表谈谈话。”高喜进匆匆走了过来,他话音刚落,十六根手指就指向了李世英。
其实在迪化的时候,李世英说宁远县是个好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的。只是对于当时在场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在西域本就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可以投奔,也没有任何目的地,完全是盲目地流动到这里来的。
李世英给大家指了一条道路,这个时代的人心还比较淳朴,哪怕是个陌生人,说话也是管用的,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李世英的指引来碰一碰运气。
在东方红农场的这顿饭,就彻底打消了所有人对李世英的最后一点儿疑虑,他们不在乎其他地方是不是比这里吃得更好,只要比内地生活更好,哪怕这个“好”的程度有限,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李世英笑呵呵地朝大家拱了拱手,便起身跟着高喜进,朝着食堂不远处的场部办公室走去。
场部书记是个圆脸的中年人,没有什么官架子,就是肤色有些怪异,既不白皙也不黢黑,而是发红,是那种晒了太阳又没彻底晒黑的、处于中间状态的红。
“你就是李世英同志啊?”
场部书记拿着一叠纸,这些都是高喜进收上来的、每个人带来的各种老家村委开具的身份证明,见多识广的李世英听出了他的口音,似乎是湖北人,应该是来西域当兵后留下来的。
看到李世英点了点头,书记便继续询问他们这十七个人是怎么凑在一起的,因为单看身份证明,十七个人除了几个四川人是老乡外,基本都不可能提前认识的。
李世英简单介绍了一番,然后说:“我有个堂姐介绍过,说有不少河南老乡都来这里了,我觉得这里不错,就主动带着大家来了。”
东方红农场外来落户最多的就是河南人与四川人,情况符合,于是书记轻轻点了点头。
这是一个必要的审问过程,李世英有问必答,他也不啰嗦,用简单直白的话语应对自如,这让在场的两个干部都很是满意。
来西域的内地人并不少见,尤其是68年和70年两年,许多文革刚开始前后那两年来到的内地人写信给老家,引来不少亲朋好友拖家带口地投奔,只是如今已经是73年,很少有这么大规模的投奔情况了。
故而场部的干部们很谨慎,他们也不得不谨慎,毕竟西域邻着苏联,中苏关系一直都不怎么好,而且自治区内部还在处理暴乱分子,越境讨生活的事件虽然不算多,但也不能不警惕。
总之这一次李世英一行来的十七个年轻人都逐个被问讯了一番,有个四川人想起了老家似乎有一个远房亲戚就在这里,并很快得到了证明,于是这帮年轻人便得到了初步的信任。
东方红农场毕竟是国营农场,收的都是拿工资的农业工人,李世英等人自然是不可能直接安置在农场做事的,所以他们在到达的第三天就被安排好了去处,前往生产一大队。
绝大多数农场下属的生产大队,都是根据距离场部远近按照数字顺序排列,一般而言,数字靠前的生产队人口户数是充足的,但一大队稍微有些特殊。
首先,这是一个民族队,大队里有哈萨克人、维吾尔人、回族人,甚至还有两户壮族人,汉族比例不到一半。
毕竟这里以外来户居多,而从内地来到的人们,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更愿意向本民族的聚集区靠拢,这与什么民族间隔关系不大。
其次,农场打算在巩乃斯河北岸开垦荒地,各个生产大队都有开荒任务,一大队由于少数民族占得多,在农业生产方面相较于其他汉人为主的大队,的确有许多不足。
所以对于前来的内地散户散人,场部更愿意鼓励他们落户在一大队。
这一点场部的干部们做得还不错,他们是以商量的语气而非命令的形式传达了这一要求,于是一群年轻人再次看向了李世英。
自从帮众人办理了边疆通行证后,李世英似乎就成为了这一群年轻人的主心骨,大家不在乎他的年龄,而是觉得,李世英更能替大家伙儿拿个好主意。
“去一大队就挺好的。要我说,咱们在老家都是干农活的好手,别管少数民族不少数民族,那都是中国人,谁也欺负不了咱们,咱们也不欺负人,就听领导们的安排,先站稳了再说!”
负责通知的干部有些无奈地看着李世英,这话听起来都觉得粗糙,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比这更露骨的话他都听过,只要没有生起纠纷,没有付诸行动,权当耳旁风呗,不然还能咋样?
李世英“鼓动”完,一群人都也同意了,看到众人都点头,那个干部咳嗽了一声,说:“虽然咱们是去民族队,但是也还是要注意民族团结嘛,不要惹事,有什么矛盾要找生产大队的干部们调解,搞好生产,一切都好说!”
李世英立刻带头鼓掌了起来,反正他觉得跟少数民族相处也还好,在真正能够落户之前,这群小伙伴们如果不乐意,还是有机会去别的生产大队的。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办事效率还不错,当天午饭过后,生产一大队就派来了接人的队伍,为首的一个汉族人和一个维族人,还有五六辆被哈萨克人赶来的马车。
“大家好,我叫张全义,是一大队的支部书记,这位是桑木江,生产大队长。我代表一大队,欢迎大家的到来!”
支部书记是个中年人,说着一口已经不那么浓重的甘肃话,瘦高个子,黑黑的脸上带着笑容,和和气气的。
“来嘛,行李嘛车子上放一哈,回去了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嘛劳动就开始了!”维族人桑木江同样很热情,他只戴了一顶民族式样的帽子,不住地招手。
虽然顶着“一大队”的名头,但附近的四大队、五大队都比本队的人口更多,所以两个人数次找场部要人,基本上是来者不拒。
生产一大队距离农场场部大约十多公里,并不是距离场部最近的一个大队,位于农场东面,有一条铺了石子的土路,所以交通条件还行。
于是浩浩荡荡的马车队伍荡起了一路的烟尘,带着十七个年轻人朝着一大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