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深渊回响
苏杭那句“他们,打不垮我”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在实验室冰冷的空气里回荡。然而,现实的绞索并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松动。夏沫接到的那个电话,如同深渊中传来的第一声清晰回响,预示着周世仁的打击已从舆论污名化,升级到了更实质、也更危险的层面。
接下来的几天,气氛明显变得压抑。夏沫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应对国内的调查上,通过越洋电话和加密邮件与国内仅存的、可信赖的法律顾问沟通。情况不容乐观,对方准备的“证据”看似逻辑闭环,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澄清,而立案本身带来的账户冻结风险,已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他们在试探,也在消耗。”夏沫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林晓分析,“冻结资金是第一步,如果我们在瑞士因此出现任何经济问题,甚至只是短暂的财务窘迫,都可能被他们拿来大做文章,影响我们的签证状态和苏杭的疗养。”
林晓沉默地点了点头。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资本与权势编织的网,可以如此无形却又无所不在。他们赢得了比赛的冠军,却仿佛陷入了另一个更庞大的、没有明确规则的竞技场。
压力之下,马克的态度变得微妙。他没有撤回对苏杭参加艺术展的邀请,但在提供具体支持和资源调配时,明显多了几分审慎的观望。他的实验室依旧对林晓团队开放,但那种最初期毫无保留的探索氛围,似乎蒙上了一层现实的薄纱。
“马克在权衡。”夏沫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欣赏我们的才华和潜力,但他更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不会愿意投资一个可能卷入跨国法律纠纷、甚至存在政治风险的团队。我们的价值,必须大于我们带来的麻烦。”
这个认知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寒意。他们引以为傲的厨艺,在更庞大的现实规则面前,似乎变得脆弱。
而苏杭,则将自己彻底埋入了“触觉告白”的创作中。外界的风波仿佛被他隔绝在心门之外,或者说,被他转化为了创作的燃料。他的点心变得更加极端,也更加深刻。
他不再满足于表达个人的痛苦与挣扎,开始尝试触碰更宏大的主题。
他用粗糙的、带有矿砂质感的黑色糕体表现被污染的土壤,用内部包裹着塑料质感(使用可降解的特殊胶质模拟)畸形“鱼卵”的透明“水晶体”来隐喻海洋污染,用一半丰润细腻、一半干瘪粗糙的“果实”来探讨资源的分配不公……
这些作品充满了批判性,视觉和触觉冲击力极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们是否过于沉重?是否偏离了“食物”最基本的属性?在即将到来的艺术展上,那些追求前沿感官体验的观众和评论家,能否接受这种近乎残酷的“告白”?
就连一直支持他的安娜治疗师,在体验过他新做的、模拟“贫瘠土地”的点心后,也委婉地表示:“苏,你的表达非常有力。但……艺术有时也需要给观者留下一丝呼吸的空间。”
苏杭沉默地听着,没有反驳,但也没有改变方向。他像是在一条狭窄的独木桥上行走,下方是创作的深渊,后退已无可能,只能凭借内心的那点微光,倔强地向前。
就在艺术展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国内调查也到了关键节点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敲响了他们木屋的门。
来人是一位穿着得体、气质干练的亚裔女性,大约四十岁上下。她自称叫陈静,是某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绿色视野”的项目负责人。
“冒昧打扰,林晓先生,夏沫女士。”陈静的中文非常流利,她出示了证件,开门见山,“我们通过一些渠道,关注到了苏杭先生正在为‘感官与食物’艺术展准备的作品。尤其是他关于环境议题的那几件……触觉点心。”
林晓和夏沫对视一眼,心中警惕。“请问有什么事吗?”
陈静的眼中流露出真诚的赞赏:“我们认为,苏先生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和艺术感染力,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环境危机具象化,直击人心。我们组织正在筹备一个全球性的环境艺术巡展,希望能获得苏先生这几件作品的授权,进行展出和推广。”
这简直是从天而降的认可!一个国际性组织的关注,无疑能极大提升苏杭作品的格调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对周世仁那边污名化言论最有力的回击。
然而,夏沫的职业本能让她保持了冷静:“感谢贵组织的认可。不过,我们需要了解更具体的合作细节,以及……你们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苏先生尚未公开展出的作品的?”
陈静微微一笑,似乎早有准备:“艺术展的策展人之一,是我们组织的荣誉顾问。至于合作细节,我们可以慢慢谈。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苏先生作品背后的力量,这与我们致力于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使命不谋而合。”
就在夏沫准备进一步询问时,陈静仿佛不经意地补充了一句:“哦,对了。我们组织在亚洲区的主要赞助商之一,是‘味王集团’。周世仁先生对环保事业也非常热心。”
“味王集团”!
周世仁!
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看似友好的氛围。
林晓和夏沫的瞳孔骤然收缩。刚才的惊喜瞬间化为冰寒。这是巧合?还是又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用环保的名义包装,实则将苏杭的作品纳入“味王集团”的旗下,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收编”或“利用”?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陈静似乎没有察觉到他们瞬间变化的情绪,依旧保持着职业化的微笑,等待着他们的回应。
深渊的回响,从未停止。它甚至换上了更友善、更具诱惑性的面孔,再次清晰地在他们耳边响起。
林晓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看向陈静,目光锐利:“陈女士,感谢您的厚爱。不过,关于合作的事情,我们需要和苏杭先生本人,以及我们的团队慎重讨论后才能决定。”
陈静理解地点点头:“当然。这是我的名片,期待你们的回复。”她放下名片,优雅地告辞离开。
门关上的瞬间,夏沫立刻拿起手机:“我马上查这个‘绿色视野’和这个陈静的底细!”
李小明在一旁,有些茫然地问:“晓哥,沫姐,这……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林晓没有回答,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宁静的卢塞恩湖。湖水依旧清澈,倒映着雪山,但在他眼中,这平静的湖面下,似乎也潜藏着无形的暗流。
周世仁的触手,比他想象的伸得更长,也更灵活。他不仅能用商业和法律手段打压,还能摇身一变,以“艺术支持者”、“环保同行”的身份出现。
这一次,他们该如何应对?是拒绝,可能错失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正名的机会?还是接触,冒着再次落入圈套的风险?
而苏杭,他那饱含血泪与批判的“触觉告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被利用、被曲解的工具?
深渊的回响,交织着机遇与危机,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