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因为这里不重要或者是其他原因,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叫做偏僻地区,是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就像眼前这片区域,即使已经到了极寒时刻,人和动物的存活率都是最高的。
军方早就已经和这些区域取得了联系,正是因为知道这些区域的问题不大,所以军方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等把所有“偏远”地区的人类也都给接上之后,那么列车里面就会发生新的变革。
具体是怎样的变革,伊人并不清楚,只是在前段时间,偶然听到有人提了这么一两句。
一头头牛羊进入到车厢之中,光是看着它们身上的“装饰”,就能知道它们受重视的程度。
牧民们身后的那些牛羊们,进入列车之后,自然会有它们的容身之处。
因为可以把它们放入到折叠空间之中。
折叠空间中的这些小动物们,习性温和,不会主动的攻击人类,除非你把它们的天敌投入到了折叠空间之中,那激烈反抗是必然的。
但是将同为习性温和的生物或者同种类的生物投放到其中,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发生过多的排斥。
就像牧民们带来的这些牦牛,投入到折叠空间之中,在牧民们的安抚下,它们会自觉跑到一处较为偏僻的地方停留在其中。
折叠空间中是一处让动物们感到最舒适的模拟空间,水槽中24小时不会间断的水和食物,不仅能充分满足这些可刷新动物们的需求,对于牦牛们这些“外来者”来说,也可以充分满足它们的需求。
关键,像牦牛们这样的“外来者”,不会受到“24小时刷新”这条规矩的束缚。
简而言之,它们昨天生活在这处折叠空间里面,到了明天,依旧还可以生活在这处折叠空间之中。
这简直就是一个意外之喜。
这些被带进来的小动物们总算是有了可以停留的区域,不仅如此,它们在适应环境之后就会自动的繁衍生息。
偶尔也会有“24小时住客”和常住民之间发生感情纠葛。
就比如绵羊饲养员看着自己的绵羊一号竟然和“二十四小时暂住公羊二号”这么缠缠绵绵,也是实在没了法子。
“班长,你看现在该怎么办?它们两个竟然在一起了。那这头公羊今天还杀不杀?”。
炊事班一班班长被叫来以后看到眼前这幕,习以为常的让人过来,不顾两只羊的“咩咩咩”,带走了“24小时暂住公羊二号”。
“这有什么好担心的?让你们家绵羊一号别担心,凌晨的时间一到,公羊就回来了。放心吧,这种事情我见的太多了”。
说完,炊事班一班班长还意味深长地说道:“可能明天,它就不喜欢这只了,放宽心”。
到了明天,这只公羊都不一定会记得母羊了。
拍了拍小饲养员的肩膀,一班班长让人带着羊离开了。
24小时刷新就有这点好处,那就是无论再怎么刷新,每次出现的都是同一个生物。
甚至有些车厢里面,都已经出现了两种物种“爱情”的结晶。
“常住民”的数量越多,对于人类来说,也就越有利。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全国地区都已经被雪国列车抵达过。
可以说,外面几乎已经没有了需要被接上来的“乘客”了。
雪国列车终于是停了下来,停在了一个最为温暖的地方,至少这里比起其他地方来说,温度要低上个10度左右。
广播里面传来播音员的甜美广播声:“午餐时间到,请各节车厢的取餐员打开车厢门,做好接餐准备”。
伊人点开宋爸他们车厢的语音,“喂,爸,妈,车厢门打开,准备接餐了”。
语音那头传来宋爸的声音:“知道了,已经打开了,over”。
宋妈无语地看着自己的老伴,一大把年纪了,还学洋气了。
前几天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人家最后说了一句“over”,这两天就现学现用上了。
每次车厢里面有人和他说话,最后说完之后总要来上一句“over”。
车厢里面的伊人也是被宋爸给逗笑了,这宋爸,越活越年轻了。
这样也好,总比死气沉沉的好。
家里的四节车厢,从一开始军方进入之后就被伊人给封闭了起来。
后面的其他车厢,伊人管不着,但是自己家的几节车厢,那肯定是不希望被别人打扰的。
伊人住在四节车厢中的第一节车厢,后面是宋大伟和嫂子一家,其次是嫂子的爸妈,最后才是宋爸和宋妈他们。
四节车厢的位置都是抽签决定的,绝对的公平。
当然,车厢的位置不是绝对的固定,以后也是可以更改的。
宋爸他们是四节车厢中的最后一节,所以餐车如果想要过来,那必定是要经过宋爸那节车厢的。
今天是雪国列车最后一天的送餐时间,等到吃完午饭,雪国列车就要经历极大的改动。
列车上的各项工作,现在大部分都是由军方人员在接管,吃喝拉撒各项管理工作全部都压在军方人员的身上。
而被接上来的绝大多数普通人,从一开始被接上来的那天一直到现在,一直都是被保护,被服务的状态。
长此以往下来,车厢内部已经积攒了不少的矛盾和怨气。
军方营救的太过于及时,车厢内部的人员更是鱼龙混杂,给军方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换句话说,也就是救了太多不该救的人。
这些不该救的人还以为自己活在末世之前,处处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迁就他,还活在梦里一样。
末日的到来,迎来的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感激。或许刚开始的时候是感激,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感激也就变了味。
原本每节车厢100个人中只有两位组织管理人员,但是现在已经增设到了八名,有些车厢甚至更多。
可见里面的混乱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过于安逸的生活养出了太多“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