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周世鸿被捕的消息牢牢占据。报道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基调却惊人地一致,愤怒的谴责和毫不留情的揭露。
这年头的纸媒和后世不同,还没被商业化资本侵蚀的媒体,主打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新闻素养,无论他们心里怎么想的,对于这种恶性案件基本上都会秉持着站在正义一方的基调。
这也是为何周维伟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利用关系去把报道压掉的原因,因为哪怕以他的能力和周家的影响力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只压掉一部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既然如此还不如装个“好人”,不施加任何影响,还能赚个印象分。
《新民晚报》以巨大的黑体字标题写道:《皇江建设老板周世鸿涉嫌恶性绑架被捕!法治上沪岂容纨绔横行?》,文章详细描述了发布会现场的混乱场面、受害者家属的血泪控诉,并配上了周世鸿被铐上手铐、脸色狰狞的特写照片,以及叶存君正气凛然讲话的画面。笔锋犀利,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和对法治的呼唤。
《劳动报》则更侧重于工人角度:《为夺地皮,黑心商人竟向工人家属下毒手!强盛集团挺身而出守护工友权益!》。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被绑架家属的惊恐无助,以及强盛集团如何不计代价营救、并承诺保障后续安全的“负责任企业担当”,将林天强和强盛集团塑造成了英雄般的形象。
《文汇报》风格相对沉稳,但标题依旧震撼:《浦东开发热潮中的逆流:起底皇江建设周世鸿的罪恶行径》。文章深入挖掘了周世鸿来到上沪后的种种劣迹——豪车招摇、欺行霸市、与某些官员过从甚密,并将其与浦东大开发所需的稳定、法治、诚信的环境相对比,上升到了破坏国家战略的高度,杀伤力极大。
上沪电视台的早间新闻更是播放了现场混乱画面的剪辑片段,周世鸿嚣张叫嚣、保镖推搡记者、工人愤怒围攻、以及最后被叶存君铐走的全过程。视觉冲击力极强,主持人用沉痛而严肃的语气评论道:“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道德的底线不容践踏。无论你是什么背景,拥有多少财富,只要违法犯罪,就必须付出代价!这起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招商引资本,更要扫清这些害群之马!”
广播电台、各类小报更是极尽渲染之能事,将周世鸿描绘成一个无恶不作、视法律如无物的南洋恶少,甚至开始编排他一些香艳奢靡的私生活丑闻。
一夜之间,“周世鸿”这个名字在上沪变得臭名昭着,连带着“皇江建设”也成了黑心企业、不法商人的代名词。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无不拍手称快,同时对敢于和这种恶势力斗争、保护工人的强盛集团和林天强赞誉有加。
强大的舆论风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不仅席卷了皇江建设,更开始隐隐向周维伟所在的层面渗透。
虽然主流媒体碍于规则没有直接点周维伟的名,但那些暗示“其父身居高位”、“家教不严”、“背后是否有人撑腰”的评论文章,以及各种小道消息和猜测,都像一根根无形的针,刺向周维伟。
市委宣传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都是来自各大媒体要求对此事进行跟进报道和评论的申请。虽然上面有指示要“降温”、“依法报道”,但如此轰动的新闻,根本压不住,反而越压越引人遐想。
周维伟坐在家里,面前的报纸堆了一摞。
他一份份地翻看,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每一条标题,每一张照片,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他的脸上,更抽在周家的声誉上。
他能想象到,那些平日里就与他不太对付的同僚,会怎么样幸灾乐祸。
他也能想到,上级领导此刻会如何看待他这位“教子无方”的区书记,他更能想到,周家在体制内积攒积累的声望,迅速丢失。
“好,好得很。”周维伟放下报纸,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这么犀利的报道,明显背后有人助推,他能猜想到,这次媒体的集体围攻,恐怕少不了背后有人花钱支持。
他现在绝不不能去救儿子,甚至还要主动表态,支持依法查办,否则就是与民意为敌,与法治为敌。
这种被对手用阳谋架在火上烤的感觉,让他憋屈得几乎要吐血。
但他毕竟是在官场沉浮几十年的人物,很快就压下了个人的情绪。他知道,愤怒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止损和反击。
他拿起电话,沉声道:“小陈,让宣传部的同志辛苦一下,密切关注舆论导向,对于一些明显失实、夸大和人身攻击的报道,该发函交涉的发函交涉,该保留法律权利的保留法律权利。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激化矛盾。”
“另外,以区委办公室的名义,发一个简短的情况说明,重申区委坚决支持公安机关依法办案的态度,强调任何个人违法行为都与组织无关,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判决。语气要官方,要克制。”
他这是在尽可能地切割,试图将周世鸿的个人行为与区委、与他周维伟本人进行隔离,虽然效果可能微乎其微,但姿态必须做出来。
挂掉电话,周维伟走到窗边,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的城市。
媒体的发酵在他预料之中,但这仅仅是林天强的第一波攻势,他知道,更凶险的较量还在后面。
林天强费这么大劲闹出这么大阵仗,明显是把他和他们家往死里得罪,背后要是没有支撑,一个商人是不敢做出这么事情的。
接下来的,恐怕就是针对皇江建设本身,甚至针对他周维伟的更深层次的调查和攻击了。
而此时的林天强,正坐着车前往沙建设的家中准备去喝那杯接下来至关重要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