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在书社外“偶遇”宇辉后,又过了平静的几天。
我没有向兰凤透露更多,只是偶尔会想起宇辉那仓促离开的背影,和他眼神里那份沉寂多年后骤然被点亮的微光。
生活的主旋律依旧围绕着柴米油盐和孩子们的功课,直到那个周末的下午。
我正在青禾书社帮忙整理新到的一批绘本,子豪带着三个孩子在儿童区进行“亲子阅读”。
阳光暖暖地照进来,书社里流淌着轻柔的音乐,一切都显得安宁而美好。
兰凤和林少莲在吧台后低声讨论着下周音乐分享会的最终细节。
何志明则在外面的小院子里修剪盆栽,透过玻璃窗,能看到他专注而平和的侧影。
就在这时,风铃清脆地响起。
我下意识地抬头,看见宇辉推门走了进来。
他今天穿得比上次见面时更正式一些,浅蓝色的衬衫熨烫得平整,手里还拿着一个看起来像是文件袋的东西。
他的脚步在门口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迅速扫过书社,像是在确认环境,又像是在寻找某个特定的身影。
当他的视线捕捉到吧台后的兰凤时,我能清晰地看到他喉结滚动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给自己鼓劲。
他没有直接走向兰凤,而是先装作随意浏览书架的样子,在靠近门口的书架区慢慢踱步。
但他的注意力显然不在书上,眼角的余光始终关注着吧台的方向。
何志明从院子里走进来,拍了拍身上的草屑。
看到宇辉这个生面孔,出于店主的本能,他露出一个礼貌的微笑,点头致意:“欢迎光临,需要帮忙找什么书吗?”
宇辉似乎被这突然的问候惊了一下,有些局促地推了推眼镜:“啊,不用,我先随便看看。谢谢。”
他的声音不大,却足以引起吧台那边兰凤和林少莲的注意。
兰凤抬起头,目光随意地掠过宇辉,起初并没有在意。
但几秒之后,她像是想起了什么,又仔细看了他一眼,脸上露出一丝不确定的疑惑。
宇辉似乎感应到了她的目光,终于鼓起勇气,转过身,朝着吧台走了过去。
他的步伐不算快,却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紧张。
“请问……”他停在吧台前,声音比刚才更清晰了些,带着一丝刻意的平稳,“是……赵兰凤吗?”
兰凤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脸上带着礼貌而略带探寻的笑容:
“我是。你是……?”
“我是宇辉,高中同学,高三(二)班的。”
宇辉语速稍快,像是在背诵准备好的台词,他将手中的文件袋微微抬起。
“我们公司最近在做一个与文化空间相关的数据分析项目,我……我听说青禾书社做得很好,就想……过来做个简单的调研,顺便……”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着兰凤,终于说出了那句关键的话,“……看看老同学。”
这个理由听起来很职业,也很合理。
文件袋成了他此刻最好的道具和勇气来源。
但那份隐藏在公事公办下的、不易察觉的期待和紧张,却没能完全掩盖住。
兰凤脸上的疑惑散去,恍然大悟,笑容变得真切了许多:
“啊!宇辉!我想起来了!上次华华还提起过你。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
她的反应大方得体,是见到久未联系的老同学时该有的惊喜,但并没有更多特殊的情绪。
“快请坐,要喝点什么吗?我们这里的咖啡还不错。”
林少莲也微笑着点头示意,然后识趣地走到一边去整理杯具,将空间留给他们。
何志明站在不远处,手里还拿着修剪花草的小剪刀,他看了看宇辉,又看了看兰凤,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
他没有靠近,只是站在原地,仿佛一个无声的守卫者。
宇辉在吧台前的高脚凳上坐下,将文件袋放在手边。
“一杯美式就好,谢谢。”
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但放在台面上的手指,却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
我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心中暗叹宇辉的“处心积虑”。
他找到了一个最不至于尴尬、也最有可能进行深入交流的借口。
调研是假,这“顺便”看看老同学,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兰凤熟练地操作着咖啡机,一边和他闲聊起来:
“听华华说你现在在科技公司,发展得很好啊。”
“还好,混口饭吃。”
宇辉谦虚了一句,随即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回兰凤身上。
“你呢?真没想到你会经营书社,不过感觉……挺适合你的。”
他的目光环顾着书社,眼神里带着真诚的欣赏。
“这里很棒,很有温度。”
“不是我一个人,是我们大家一起做的。”
兰凤笑着纠正,将做好的咖啡递给他。
“主要是自己喜欢,也觉得做这样的事情有意义。”
两人就这样,围绕着书社、高中同学的近况、以及各自这些年的经历,不深不浅地聊了起来。
宇辉显然做了功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趋势能说出些门道,让话题不至于冷场。
兰凤也乐于分享书社的故事,言谈间充满了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自豪。
何志明不知何时已经悄悄走到了我身边,低声问道:“华华,这位是……?”
“我们高中同学,宇辉,现在做It的。”我简单介绍了一下。
何志明“哦”了一声,目光依旧落在吧台那边。
看着相谈甚欢的两人,眼神深邃,看不出太多情绪,只是握着剪刀的手,微微紧了一下。
宇辉并没有待太久,大约半小时后,他便起身告辞,说还有事情要处理。
他留下了名片,也象征性地问兰凤要了书社的资料,说用于“调研参考”。
临走前,他看着兰凤,很认真地说:“书社真的很棒,以后……我会常来的。”
兰凤笑着送他到门口:“欢迎啊,老同学随时来坐。”
风铃再次响起,宇辉的身影消失在门外。
兰凤转过身,脸上还带着刚才聊天时的笑意,她走回吧台。
对林少莲说:“没想到宇辉变化还挺大的,比以前健谈多了。”
林少莲笑了笑,没说什么,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何志明走过来,拿起宇辉刚才用过的咖啡杯,准备去清洗,状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你这同学……挺关心文化事业的啊。”
兰凤正低头看宇辉留下的名片,闻言抬头,笑了笑:
“是啊,他说他们公司有这方面的项目。”
她似乎完全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将名片随手放在了名片盒里,注意力很快又回到了未完成的音乐分享会策划上。
然而,有些种子一旦播下,就会在土壤里悄然生长。
宇辉这看似“顺理成章”的到访,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涟漪不大,却实实在在地打破了某种平衡。
何志明那微妙的警惕,兰凤那份浑然不觉的坦然,以及宇辉那句“我会常来的”承诺,都预示着,青禾书社这片刚刚恢复平静的水面,或许即将迎来新的、细微的波动。
生活的篇章,总是在不经意间,被一些意外闯入的标点符号,改变了节奏和走向。
我看向窗外,阳光依旧明媚,但我知道,有些故事,才刚刚开始酝酿下一个情节。
宇辉那次以“调研”为名的拜访,像一颗被小心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散开后,水面似乎恢复了平静,但水底的暗流却开始悄然改变方向。
他果真如他所说,“常来了”。
起初是每周一次,总在周六下午,书社人流相对平缓的时段。
他每次都会带着他的笔记本电脑,点一杯美式,在靠窗的那个固定位置坐下,处理一些工作,或者只是安静地看书。
他的到来和离开都悄无声息,除了偶尔与当值的兰凤或林少莲点头致意,并不多做打扰。
但频率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
何志明对此保持了高度的警觉,却又无法言说。
宇辉的行为无可指责,他是顾客,是兰凤的老同学。
他安静、礼貌、消费,没有任何越界之举。
何志明只能将那份莫名的介怀压在心底,用更加沉默的观察来应对。
他会注意到宇辉目光追随兰凤的频率,会注意到他带来的不再是文件袋,而有时是一本他认为兰凤会感兴趣的新出版的设计类书籍,或者一盒包装精致的、来自他出差地点的特色点心,借口总是“顺便”、“朋友送的,尝一尝”。
兰凤起初并未多想。
老同学照顾生意,带点小礼物,在她看来是人之常情。
她大方地收下,与宇辉分享,偶尔在工作间隙会和他聊上几句,话题多围绕书社、行业动态或者共同认识的同学近况。
宇辉很懂得把握分寸,交谈时目光坦诚,语气自然,从不涉及任何私人情感领域,这让兰凤感到轻松,也逐渐将他视为了一个可以愉快交流的“熟客”兼老友。
然而,次数多了,频率高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还是难以避免地发生了。
一个周五的晚上,书社举办一场小型的电影放映会。
活动结束后,大家忙着收拾场地,搬运桌椅。
宇辉很自然地留下来帮忙,他话不多,但动作利落,和何志明一起抬沉重的投影设备时,两人之间有一种男人间无声的、带着些许较劲意味的默契。
收拾妥当,兰凤给大家倒了水。
宇辉接过水杯,很自然地站在兰凤身边。
他看着窗外夜色中书社暖黄的灯光映照出的“青禾”二字,轻声说:
“每次来这里,都觉得很放松,好像时间都慢下来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感慨和……归属感。
兰凤笑了笑,刚要接话,何志明的声音从旁边插了进来。
带着一丝刻意的明朗:“是啊,我们这里就是希望大家能找个地方喘口气。宇辉先生要是喜欢,随时欢迎。”
他用了“宇辉先生”这个称呼,礼貌而疏离,强调了对方“客人”的身份。
宇辉看向何志明,笑容依旧温和:“谢谢,我一定常来。”
那一刻,空气中有一种无形的张力,短暂地凝聚在两个男人之间。
兰凤似乎隐约察觉到了什么,她看了看何志明,又看了看宇辉,眼神里闪过一丝疑惑。
但很快便被疲惫掩盖,她打了个哈欠:“好了好了,收拾完就赶紧各回各家吧,累死了。”
这件事像一根小小的刺,扎在了何志明心里。
他开始更加留意宇辉和兰凤之间的互动。
他发现,宇辉对书社的了解越来越深,甚至能就某些图书的选品和活动策划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这让兰凤有时会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他们之间的交谈,不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寒暄,偶尔会涉及到一些更深入的理念探讨。
何志明感到了某种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激烈的竞争或明确的追求,而是源于一种缓慢的、无声的渗透。
宇辉正在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重新嵌入兰凤的生活,以一种“理解者”和“支持者”的姿态,分享着她事业中的点滴。
这与何志明自己曾经带来的伤害和后续艰难的修复过程,形成了某种对比。
林少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私下里对我说:“华华,你带来的这个老同学,能量不小啊。何志明最近话更少了,烟好像也抽得多了点。”
我叹了口气,无法否认。
宇辉的耐心和策略,出乎我的意料。
他没有急于表白,没有制造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用持续的、高质量的陪伴和共鸣,一点点瓦解着兰凤可能的心防,也一点点挑动着何志明那根敏感的神经。
而兰凤,身处风暴眼的中心,似乎并未完全意识到身边涌动的暗流。
她享受着与宇辉交流带来的智力上的愉悦和放松,也习惯了何志明沉默而坚实的守护。
她或许感觉到了两人之间那微妙的磁场,但刚刚从一段情感创伤中走出来的她,下意识地不愿去深想,宁愿将这一切维持在一种模糊的、安全的平衡状态。
直到有一天,宇辉在一次闲聊中,状似无意地提起:“下周末国家剧院有场非常不错的先锋话剧,主题是关于城市与记忆的,我记得你以前高中时就对话剧挺感兴趣的,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这是一个明确的、超越普通朋友范畴的邀请。
兰凤正在整理书单的手顿住了。
她抬起头,看向宇辉,他镜片后的目光温和却带着不容错辩的期待。
她又下意识地瞥了一眼不远处正在擦拭书架、背影显得有些僵硬的何志明。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书社里熟悉的咖啡香和书香,似乎都染上了一丝紧张的气息。
兰凤会如何回应?
是接受这份来自过往的、迟到了十五年的邀约,打破目前的平衡?
还是婉拒,将关系维持在安全的界限内?
而一旁沉默的何志明,又会作何反应?
青禾书社这个温暖的避风港,再次被推到了情感纠葛的十字路口。
这一次的波澜,不再来自外部的风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那些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选择的无声较量。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兰凤那张带着些许错愕与挣扎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