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常委会结束后,林天第一时间牵头成立“共赢战略落地专班”,将会议确定的三大议题拆解为28项具体任务,明确每个任务的责任常委、牵头部门与完成时限,形成“任务清单+责任台账”,确保中枢决策不“悬空”。
针对“跨国粮种研发联盟”,分管农业的常委联合陆亦可的督查组,每周深入河南、黑龙江等粮种研发基地,核查技术攻关进度;同时,外交部门与非洲、东南亚12国展开多轮磋商,最终敲定联盟章程——明确发展中国家拥有65%的技术话语权,研发成果由成员国免费共享。当联盟成立仪式在非洲某国举行时,当地农户代表握着林天的手说:“有了中国的好稻种和共享技术,我们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极地生态合作的推进则需突破技术壁垒。林天安排周正与科研团队对接,梳理出“数据加密传输”“用途追溯”等5项核心诉求,纳入“极地生态数据共享公约”;同时,让陆亦可带队赴北欧某国谈判,用“绿色共赢”新能源项目合作作为契机,打消对方对数据安全的顾虑。最终,10国科研团队全部签署公约,南极冰川数据共享平台如期上线,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
人才考核细则的完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周正根据常委会要求,新增“海外民生服务时长”“突发问题处置能力”两项核心指标,并联合纪检部门建立“品德负面清单”——凡出现“脱离群众”“急功近利”等行为的干部,一律暂缓提拔。在某次基层考核中,有位青年干部因过度追求项目进度,忽视农户意见,被列入“观察名单”,需重新参与民生实践课后才能恢复考核资格,这一举措让“德才兼备”的标准真正有了约束力。
期间,林天还多次深入一线督导。在非洲农业示范基地,他看到林家长辈带领农户改良稻种,亩产提升30%,却主动拒绝“特殊表彰”,坚持“成绩是团队的”;在中东汉文化中心,沈家后辈创新策划“稻穗文化周”,让当地民众通过农耕体验理解中国文化,这些场景让他更加坚信:“只要选对人、用对人,‘共赢’的每一步都能走得扎实。”
三个月后,“共赢战略落地专班”向常委会提交阶段性报告:28项任务已完成23项,剩余5项进入收尾阶段;“跨国粮种研发联盟”培育的3个新品种,已在非洲5国推广种植;极地数据共享平台累计提供数据支持超1000次;人才考核细则已在全国“共赢”项目团队中全面推行,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常委会上,分管常委们对落地成效给予高度认可。林天总结时说:“从决策到落地,靠的是‘闭环思维’和‘务实作风’。未来,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劲头,遇到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敷衍,让‘共赢’战略真正惠及更多国家、更多民众。”
散会时,夕阳透过会议室的窗户,洒在“共赢”项目世界地图上,那些标注着“已落地”的红点,正像星星之火,在全球范围内渐渐连成一片。林天知道,首次常委会的决策落地只是开端,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攻克,但只要中枢班子、一线团队、青年干部始终同心同向,“共赢”的蓝图就一定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