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漫过“老领导纪念田”的田埂,林天蹲下身,指尖拂过刚抽穗的稻苗——这是用非洲丰收稻种与“协作1号”杂交培育的新品种,穗粒更饱满,耐旱性也更强。身后传来脚步声,转头便见高小琴捧着一个玻璃罐走来,罐里装着各色土壤。
“这是全球30个协作国家的土壤样本,”她将玻璃罐放在田埂上,眼中闪着光,“农业团队想在纪念田旁开辟‘世界田垄’,每种土壤种一片当地的特色作物,既是协作的见证,也能研究跨地域种植技术。”
林天望着玻璃罐里深浅不一的土壤,忽然想起第一次在非洲看到干裂土地时的揪心。如今,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泥土汇聚于此,竟成了最鲜活的“共赢地图”。“好主意,”他点头,“再在田垄边立块牌子,写下每片土壤背后的故事——比如这片非洲的红土,藏着冰山输水的恩情;那片南美的黑土,记着疫苗接种的温暖。”
话音未落,高育良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是欧洲某国的太阳能电站工地。“林同志,首批太阳能板已经安装完成,预计下个月就能并网发电!”他指着身后忙碌的工人,“你看,夏国的工程师带着当地团队一起干,他们已经能独立完成设备调试了。”屏幕里,不同肤色的工人笑着挥手,身后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与远处的麦田相映成景。
挂了电话,林天收到叶紫涵发来的照片:东南亚某国的母婴健康中心里,当地护理员正用山水集团捐赠的便携式超声仪为孕妇做检查,旁边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夏国专家录制的教学视频。配文写着:“第1500名孕妇通过规范产检平安待产,‘母婴平安’的承诺,正在兑现。”
正看着,沈佳怡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数据报告:“‘数字农业’平台用户突破500万了!刚才收到消息,非洲有个合作社通过平台对接,把当地的腰果卖到了夏国,订单量比去年翻了五倍,农户们都在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培训电商运营。”她笑着补充,“我们已经联合国内的电商平台,准备开通‘协作农产品专区’,让更多国家的优质农产品走进夏国市场。”
林天接过报告,翻到“农户收入增长统计”那一页,看着一串串攀升的数字,心中满是感慨。从送水送种到技术共享,从医疗援助到产业联动,“共赢”早已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变成了双向奔赴的成长。
这天下午,中枢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全球协作国家的联合倡议书,提议将每年的6月18日定为“全球协作日”,以纪念首次“破冰润非”行动的成功,也为了让“患难与共、互利共赢”的理念传遍世界。倡议书的末尾,密密麻麻签满了不同国家代表的名字,墨迹虽异,心意相通。
林天拿着倡议书来到“老领导纪念田”,此时“世界田垄”已初见雏形。高小琴正带着孩子们在田埂上插小旗子,每面旗子上都印着一个国家的国旗和“协作”二字;高育良在石碑旁刻下“全球协作日”的提议,凿子落下,火星溅起,仿佛点亮了新的希望。
林老爷子拄着拐杖走来,看着眼前的景象,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当年老领导说‘共赢是为民谋福’,现在,这福泽已经跨了山海啊。”
林天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世界田垄”里的作物在晚风里轻轻摇曳,不同国度的种子在这里扎根,共同生长。他忽然明白,“共赢”从来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条不断延伸的路——路上有跨越国界的援手,有不分肤色的信任,有代代相传的初心,更有人类对共同幸福的执着追求。
夜幕降临,纪念田旁亮起了彩灯,各国的小旗子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地的协作故事:非洲的农户说今年的稻子又丰收了,欧洲的工程师说太阳能电站的效益超出预期,东南亚的护理员说又有一个宝宝平安降生……笑声与话语交织,在夜空里回荡。
林天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了很多人:老领导临终前的嘱托,祁同伟未竟的遗憾,高小琴舍身护初心的坚定,还有无数为“共赢”奔波的身影。他们的初心,如同点点星火,如今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燎原。
“明年的‘全球协作日’,我们要在这‘世界田垄’里举办丰收节,邀请各国的朋友来看看,”高小琴笑着说,“让他们尝尝这里的稻子,看看不同土壤种出的作物,感受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期待。夜色渐深,星光点亮了天空,也点亮了每个人心中的希望。林天知道,“共赢”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征程,但只要这份初心不变,这份情谊不散,就一定能在人类共同的道路上,谱写出更璀璨的篇章——让山海同辉,让世界共暖,让初心永远照亮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