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之夜”的篝火在“世界田垄”的中心燃烧至深夜,蓝绿色的火焰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也将“初心”的火种播撒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庆典结束后的第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全球青少年共赢联盟”官网的后台便被申请信息淹没——来自120个国家的年轻人,带着对和平与合作的向往,点击下“加入联盟”的按钮。屏幕上,申请地区的标识从亚洲的东京、欧洲的巴黎,到非洲的内罗毕、美洲的纽约,像点点星光,迅速铺满了整个世界地图。
念初坐在联盟办公室的窗前,指尖轻轻摩挲着胸前的迷你“初心铜章”,金属的凉意透过衬衫传来,却让他心中涌起一股灼热的力量。他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申请数据,想起五年前在“跨洲青少年交流营”里,自己还是个需要跟在林天身后的小旁听者,如今却已能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撑起属于年轻人的“共赢”事业。“原来,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念初轻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要让“共赢”的理念,不再只是成年人世界的政策与协议,而是能真正走进每个年轻人心里,成为他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信念。
这年冬天,寒风裹挟着雪花掠过京城,却挡不住“共赢”理念传播的脚步。念初牵头发起“全球初心宣讲计划”,将联盟核心成员分成10支宣讲队,分赴五大洲的校园、社区与乡村,用最真实的经历、最鲜活的故事,讲述“共赢”的意义。他亲自带领莉莉、卡姆、艾玛组成“核心宣讲队”,首站便前往非洲肯尼亚——那个曾在“抗瘟之战”中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地方,也是“共赢田”最早在非洲落地的角落。
在肯尼亚东南部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土坯砌成的教室没有暖气,孩子们却穿着单薄的校服,坐得笔直。念初将“抗瘟之战”的照片做成彩色绘本,蹲在孩子们中间,用简单易懂的通用语,一页页讲述着故事:“你们看,这是当年卡姆哥哥家的稻田,稻苗都枯黄了,大家都很着急。但你们知道吗?远在夏国的叔叔阿姨、A国的莉莉姐姐、欧洲的艾玛姐姐,都赶来帮忙——有人送来了农药,有人教我们怎么照顾稻苗,还有人捐来了粮食。就像你们在学校里,要是有同学摔倒了,大家会一起扶他起来;要是有人忘带文具,大家会一起分享。‘共赢’从来不是大人口中的复杂口号,而是我们一起扛过难关的勇气,是大家手拉手的温暖。”
孩子们听得入迷,小脸上满是专注,偶尔有人举手提问,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一个名叫姆瓦玛的小男孩,扎着短短的小辫子,怯生生地举起手,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念初哥哥,我们这里的土地也能种出和‘世界田垄’一样的稻子吗?我们种出来的粮食,也能寄给其他国家的小朋友,让他们知道肯尼亚的名字吗?”
念初笑着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颗粒饱满的“协作1号”稻种,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泽。他将稻种分成小份,一一递到每个孩子手中,掌心的温度透过稻种传递给孩子们:“当然能!这些种子是‘希望’的象征,你们把它种在地里,用心照顾它,等它成熟了,我们就把收获的粮食打包成‘共赢礼包’,寄给夏国、A国、欧洲的小朋友。到时候,他们会知道,在遥远的肯尼亚,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共赢’的果实。”
孩子们紧紧攥着手中的稻种,像是握着稀世珍宝。姆瓦玛将稻种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小声对念初说:“我会每天给它浇水,让它长得高高的,就像念初哥哥一样。”念初摸了摸他的头,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这些小小的稻种,早已不只是粮食,而是连接不同国家孩子的纽带,是“初心”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起点。
与此同时,莉莉带领的宣讲队在A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厅里,掀起了一场关于“共赢”的热烈讨论。演讲台上,莉莉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两张对比图:左边是五年前,纽约郊外废弃军事基地的照片——铁丝网锈迹斑斑,地面上残留着战争的弹痕,荒芜得看不到一丝生机;右边是如今的“共赢田”——金黄的小麦在风中翻滚,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曾经的战争伤疤,如今已变成了和平的乐园。
“这里曾是仇恨的象征,是战争刻在大地上的伤疤。”莉莉的声音清亮而有力,透过音响传遍整个演讲厅,“有人说‘霸权更高效’,说合作是浪费时间的‘理想主义’。可我想问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是让一片土地永远荒芜,还是让它长出养活人的粮食?是让人们在对立中互相猜忌,还是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能并肩在田埂上劳作,分享丰收的喜悦?”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学生们,语气愈发坚定:“我见过夏国的专家,不远万里来教我们种小麦;见过非洲的小朋友,把自己种的玉米寄给受灾的伙伴;也见过欧洲的志愿者,带着药品奔赴战乱地区。这些,才是‘共赢’的力量——它能让仇恨的土地长出希望,能让陌生人变成伙伴,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温暖一点。”
演讲结束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学生当场举手,报名加入联盟的“反霸权宣传小组”。一位来自中东的留学生走到莉莉面前,眼中满是激动:“我来自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国家,我一直以为和平离我们很远。今天听了你的演讲,我才知道,和平不是等来的,是我们一起‘种’出来的。我想加入你们,让更多人知道‘共赢’的意义。”
在宣讲计划推进的同时,卡姆也在非洲开启了新的行动。他带着从夏国学习的基础医疗知识,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乡村,推动“共赢医疗小站”建设——将跨境医疗站的资源下沉到最偏远的村庄,为村民们提供免费的体检,教他们如何预防疟疾、霍乱等常见疾病。在坦桑尼亚的一个村庄里,卡姆拿着简易的人体模型,教妇女们如何给孩子做辅食,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营养不良:“你们看,孩子的指甲要是发白,可能就是缺营养了,要多给他们吃鸡蛋和蔬菜。我们的‘共赢田’里种了很多蔬菜,大家可以一起分享,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
而艾玛则在欧洲发起了“文化共融计划”,邀请各国青少年用绘画、音乐、诗歌等方式,讲述自己心中的“共赢”故事。她将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共赢之光》画册,在全球20个国家的博物馆、图书馆巡回展出。在法国巴黎的展览现场,一幅来自中国小朋友的画作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上,不同肤色的孩子手拉手,围着一片金色的稻田,天空中飘着写有“共赢”的气球。“这幅画让我想起了在‘世界田垄’的日子。”一位前来参观的老人笑着说,“我经历过二战,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全世界的孩子能像这样,一起分享同一片土地的收获。”
“全球初心宣讲计划”像一阵春风,吹遍了全球每一个角落。短短半年时间,联盟成员从最初的5000人,激增到3万人,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组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发来贺信,称赞这一计划“让‘共赢’从理念变成了年轻人的行动,为人类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这年夏天,太平洋某岛国突然遭遇百年不遇的海啸——十几米高的海浪席卷了沿海村庄,房屋在洪水中倒塌,道路被冲毁,当地刚刚成熟的“共赢田”被海水淹没,辛苦搭建的跨境医疗站也成了一片废墟。当地的青少年通过联盟的应急平台发出求救信号时,念初正在欧洲巴黎参加“文化共融计划”的闭幕式,手中还拿着刚颁发的“文化传播奖”。
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念初立刻终止了所有行程,在酒店的会议室里紧急召开线上会议。屏幕上,来自全球的联盟核心成员面色凝重,念初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却依旧条理清晰:“立刻启动《全球青少年共赢应急公约》!通知‘数据监测’分队,实时追踪灾情变化,为救援提供数据支持;‘物资协调’分队马上对接各国的捐赠资源,优先筹集帐篷、食品、药品和饮用水;‘现场支援’分队准备好应急装备,我们一小时后出发,赶往灾区!记住,我们是‘共赢’的伙伴,绝不能让他们独自面对灾难!”
短短48小时内,联盟调动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夏国的应急救援队带着冲锋舟、帐篷和便携式医疗设备,乘坐专机率先抵达;A国的青少年通过联盟平台发起募捐,筹集到200吨压缩饼干和10万瓶饮用水,用军用运输机送往岛国;欧洲的医疗团队携带抗生素、消毒液等药品,连夜启程;甚至远在非洲的肯尼亚村民,也自发筹集了500袋“共赢田”收获的玉米,用牛车运到港口,再通过“全球民生保障体系”的应急物流,辗转送往灾区。
当念初带着“现场支援”分队抵达岛国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揪心——曾经热闹的村庄变成了一片狼藉,浑浊的海水还未完全退去,房屋的残骸浸泡在水中,偶尔能看到漂浮的衣物和家具;临时搭建的避难所里,挤满了无家可归的村民,孩子们抱着破旧的玩具,眼神里满是恐惧与茫然,看不到一丝笑容。
念初没有时间沉浸在悲伤中,立刻组织队员展开救援:一部分人跟着当地村民,在安全区域搭建临时帐篷,用防水布挡住漏雨的缝隙;一部分人负责分发物资,确保每个家庭都能拿到食品和饮用水;还有一部分人跟着医疗团队,为受伤的村民处理伤口,给孩子们测量体温。
在一个临时避难所里,念初遇到了10岁的小女孩莉娜。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连衣裙,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坐在角落的木板上,一言不发地看着外面的废墟。念初走过去,轻轻在她身边蹲下,声音放得格外温柔:“莉娜,你还好吗?”
莉娜抬起头,眼中含着泪水,小声说:“我的家被海水冲走了,我们种的‘共赢田’也没了……以后,我们再也没有粮食可以分享了,怎么办?”
念初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迷你“初心铜章”的复刻品——这是联盟特意制作的纪念章,上面同样刻着“初心”二字,边缘还刻着一圈小小的稻穗。他将铜章轻轻放在莉娜的手心里,看着她的眼睛说:“莉娜,这枚铜章是‘初心’的象征,代表着不放弃的勇气。你看,全世界的伙伴都来帮我们了,我们会一起重建家园,一起重新种下‘共赢田’。等明年春天,稻子会长得比以前更高,我们收获的粮食,也会比以前更多。相信我,这里一定会变得比以前更美好。”
莉娜紧紧攥着铜章,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渐渐平静下来。她抬起头,看着念初,小声问:“真的吗?我们还能种出‘共赢’的稻子吗?”
“当然能。”念初笑着点头,“到时候,我还要来这里,和你一起收割稻子,好不好?”
莉娜用力点头,眼中终于重新有了光芒。她把铜章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像守护珍宝一样护着——那不仅是一枚小小的金属章,更是她对未来的希望。
在全球青少年的共同努力下,灾后重建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三个月后,当念初再次来到岛国时,看到的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新搭建的房屋整齐排列,墙壁上画着彩色的“共赢”图案;重新开垦的“共赢田”里,“协作1号”稻种冒出了嫩绿的芽尖;新建的“共赢医疗小站”里,当地村民正在接受免费的体检,孩子们的笑声又重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
莉娜拉着念初的手,跑到“共赢田”的田埂上,指着嫩绿的稻苗说:“念初哥哥,你看!稻子长出来了!等它成熟了,我要把第一袋米寄给夏国的小朋友,还要寄给非洲的卡姆哥哥,告诉他们,我们没有辜负‘初心’!”
念初看着莉娜脸上灿烂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场海啸虽然摧毁了房屋和稻田,却让“共赢”的信念在更多人心中扎下了更深的根——当灾难来临时,跨越国界的互助与支持,比任何物质都更能给人力量。
这场海啸救援,让《全球青少年共赢应急公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联合国特意在总部为联盟颁发“全球和平贡献奖”,颁奖仪式上,秘书长亲自握着念初的手,语气满是敬佩:“你们用行动证明,青少年不仅是‘共赢’理念的受益者,更是坚定的守护者与践行者。过去,人们总说‘未来属于年轻人’,而你们让我们看到,未来就在你们手中。世界需要更多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用热情与行动,守护和平,传递希望。”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四年。念初大学毕业那年,“全球共赢发展峰会”迎来了十五周年庆典。此时的“共赢联盟”成员国已突破200个,覆盖了全球99%的经济体量;“共赢”理念不再只是一份份协议与公约,而是真正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全球贫困率较十年前下降70%,超过10亿人摆脱了饥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提升50%,“能源互联战略”让更多国家摆脱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跨国冲突的发生率降至历史最低,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彼此间的分歧。
庆典当天,“全球共赢文化公园”里人山人海,来自200个国家的代表穿着各自的传统服饰,在“初心灯塔”前合影留念。林老爷子、沈老爷子、叶老爷子已是105岁高龄,身体依旧硬朗,他们坐在特制的轮椅上,身上盖着绣有“共赢”图案的毛毯,苍老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林天小心翼翼地推着林老爷子的轮椅,慢慢走进“初心纪念馆”,看着墙上新增的“共赢十五年成果展”,眼中满是感慨。
念初作为“全球青少年共赢联盟”的主席,站在庆典的演讲台上。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深蓝色西装,胸前的迷你“初心铜章”与林天西装上的铜章遥遥相对,阳光洒在他身上,让他看起来意气风发。“各位前辈,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们!”念初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全场,清晰而有力,“十五年来,我们从‘搭积木’的理念出发,走过了‘全球田垄’的耕耘,经历了‘抗瘟之战’的考验,也在海啸救援中见证了‘共赢’的力量。今天,‘共赢’的种子已在全球落地生根,但我们的征程,远未结束。”
他抬手,身后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共赢新十年计划”的蓝图:“未来十年,我们要推动‘全球教育共融计划’,建立跨国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每个国家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我们要建设‘绿色共赢走廊’,联合全球青少年参与环保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还要成立‘青少年创新实验室’,鼓励年轻人用科技解决全球难题——从沙漠治理到海洋清洁,从新型农业技术到普惠医疗设备,让‘共赢’的光芒,照亮更多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各国代表纷纷举起手,以全票通过了“共赢新十年计划”。林天站在人群中,看着台上意气风发的儿子,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在幼儿园里,站在小椅子上讲“爸爸说的故事”、说“大家团结起来就不怕坏人”的小男孩——如今,这个孩子真的长大了,他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用自己的行动,将“搭积木”的理念,变成了跨越国界的“和平城堡”。
庆典结束后,念初带着莉莉、卡姆、艾玛回到了“世界田垄”。此时正值金秋,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滚,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甜香。念初弯下腰,轻轻摘下一束饱满的稻穗,走到一群正在田埂上玩耍的孩子面前,将稻穗递到他们手中:“这是‘初心’结出的果实,也是‘共赢’的希望。今天,我们把它交给你们;明天,就靠你们把这份信念传递下去,让‘共赢’的火炬,永远燃烧。”
孩子们接过稻穗,高高举过头顶,齐声喊道:“我们会的!我们会让‘共赢’的火炬,照亮全世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世界田垄”上,也洒在三代人的身上——林老爷子、沈老爷子、叶老爷子坐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在稻田边追逐嬉戏,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林天和高小琴、叶紫涵、沈佳怡并肩而立,轻声讨论着“共赢新十年计划”的细节,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念初和莉莉、卡姆、艾玛则蹲在田埂上,为下一季播种做准备,指尖触碰着湿润的泥土,像是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画面,像一幅跨越世代的油画,静静诉说着“初心”的传承与“共赢”的延续。念初抬头望向天空晚霞正将半边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云层被镀上一层金边,像极了“世界田垄”里丰收时的麦浪。他忽然觉得,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某个画面重叠——那是多年前,他第一次跟着林天来这里,看到林老爷子和老领导们在田埂上畅想未来的场景。如今,老领导们的愿景已成现实,林天他们的坚守有了回响,而自己和伙伴们,正带着这份信念,走向更远的未来。
“在想什么呢?”莉莉走过来,拍了拍念初的肩膀,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天空。
“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太爷爷们当年期盼的样子。”念初笑着回答,指尖轻轻拂过稻穗,“你看,现在全世界的孩子都能一起种稻子,一起分享粮食,再也不用害怕战争和饥饿。”
卡姆和艾玛也围了过来,四人并肩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下的“世界田垄”。“不仅如此,”卡姆笑着说,“我们在非洲建的‘共赢医疗小站’,已经帮上千个孩子治好了病;艾玛的‘文化共融计划’,让更多人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再也没有那么多偏见了。”
艾玛点点头,补充道:“下一步,我们还要推进‘绿色共赢走廊’,在沙漠里种上树,让海洋里的垃圾变少,让这个世界更干净、更美好。”
四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共赢新十年计划”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没机会上学,还有很多国家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威胁,还有很多人没听过“共赢”的故事。但他们不着急,因为他们有全世界的伙伴,有一代代传承的“初心”,更有年轻一代永不熄灭的热情。
这年冬天,“全球教育共融计划”率先落地。念初和伙伴们联合全球500所高校,搭建了“共赢教育云平台”——夏国的名校将优质课程翻译成多国语言,免费开放给非洲、南美等地区的学生;A国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视频,为贫困地区的孩子辅导功课;欧洲的博物馆则推出“线上参观”服务,让世界各地的孩子都能看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在非洲乌干达的一所乡村学校里,12岁的女孩娜比娅第一次通过“共赢教育云平台”,看到了夏国的长城、A国的自由女神像、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她指着屏幕里的长城,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以后也要去这里,还要把我们国家的长颈鹿介绍给那里的小朋友!”老师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曾经,这里的孩子连课本都买不起,如今,他们却能通过屏幕,看到全世界的风景,这就是“共赢”带来的改变。
与此同时,“绿色共赢走廊”也在全球推进。念初带领联盟成员,在中东沙漠地区种下了100万棵梭梭树;在东南亚的沿海城市,组织青少年清理海滩垃圾,建立“海洋保护站”;在欧洲,推动工厂减少碳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在中东的沙漠里,当第一棵梭梭树长出新叶时,当地的贝都因族老人握着念初的手,用不太熟练的通用语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从来没想过沙漠里能长出树。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我们的家园。”
时光荏苒,又是五年。念初28岁,已是“全球青少年共赢联盟”的终身荣誉主席,而联盟的成员已突破1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青少年公益组织。这年,“全球共赢发展峰会”迎来二十周年庆典,成员国突破220个,“共赢”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宪章,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行为准则。
庆典当天,林老爷子、沈老爷子、叶老爷子已是110岁高龄,却依旧坚持来到现场。当念初推着林老爷子的轮椅,走进“初心纪念馆”时,老人指着墙上新增的“共赢二十年成果展”,笑着说:“孩子,你看,我们当年在田埂上畅想的未来,比现在差远了。你们做得比我们好,比我们更有出息。”
念初蹲下身,握着林老爷子的手,轻声说:“太爷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坚守‘初心’的人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还会有更多年轻人接过我们的担子,让‘共赢’的光芒永远照亮世界。”
庆典的最后,念初带着全球青少年代表,在“世界田垄”的中心,种下了一棵新的“共赢之树”。树苗是用全球220个国家的树种杂交培育而成的,象征着全人类的团结与共生。当念初将最后一抔土盖在树苗根部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夕阳下,新种下的“共赢之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向全世界宣告:属于人类的“共赢”时代,才刚刚开始。念初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在幼儿园里讲的“搭积木”故事——如今,他们不仅搭出了“房子”,还搭出了一个跨越国界、充满和平与繁荣的“世界”。
他知道,属于他们的传奇,永远不会落幕。“初心”的火炬,会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共赢”的种子,会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生长。而这份跨越时空的信念,终将指引人类,向着更和平、更繁荣、更美好的未来,坚定前行,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