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星”勘探成功的喜讯传遍寰宇,“星际共赢拓荒计划”正式迈入“载人拓荒”新阶段。“寰宇共赢理事会”耗时三年,集全球250个国家的航天、工程、生态领域顶尖力量,打造出“共赢六号”载人飞船——这艘全长120米、载重500吨的星际巨轮,搭载着全闭环生态循环系统、模块化居住舱、以及足以支撑首批移民建设三年的物资,成为人类驶向深空家园的“文明方舟”。
首批载人拓荒队的选拔历时半年,最终确定300名成员,涵盖250个国家,每个国家至少1名代表,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航天工程师、生态改造专家、农业技术人员,也有文化传承者与普通民众。小宇、小雅、小诺、小冉凭借在多次危机中的突出表现,以及对“共赢”理念的深刻践行,成为首批青少年拓荒队员,与林承初、叶明、沈浩一同,肩负起在“共赢星”搭建首个“星际共赢聚居地”的使命。
一、方舟启航:三代同心寄初心
“共赢六号”发射前夕,“世界田垄”的暖房里举行了一场跨越星球的壮行会。此时的三位老爷子虽已年过一百二十岁,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坐在主位,面前的桌上摆放着三个特制的“三星初心礼盒”——里面装着地球“世界田垄”的腐殖土、火星“共赢新城”的赤铁矿土壤、“共赢星”的勘探样本,还有一枚镌刻着“三星同心,共赢永续”的铜章。
林老爷子颤巍巍地将礼盒递给林承初,眼中满是期许与牵挂:“承初,你爷爷我当年在战壕里守家国,你父亲在地球拓共赢,现在轮到你去星际开新篇。这三捧土,是三代人的根;这枚铜章,是‘共赢’的魂。到了‘共赢星’,要像在地球种稻子一样,把‘共赢’的根扎进星壤,让不同国家的人,在新星球上也能抱团取暖、互帮互助。”
叶老爷子拉着小宇的手,将一套迷你“星际能源核心模块”模型塞进他掌心:“小子,这是叶太爷爷这辈子最得意的发明缩影,能把太阳能、风能、星球地热能转化为稳定电能。‘共赢星’的能源系统就靠你们了,记住,能源不分国界,要让聚居地的每一盏灯,都亮着‘共赢’的光。”
沈老爷子则为四个孩子送上了一套线装《星际共赢文化大典》,典籍中不仅收录了250个国家的文化精粹,还补充了火星新城的文化融合案例,甚至预留了空白页,供孩子们记录“共赢星”的文化新篇:“文化是文明的粘合剂,到了新星球,别光顾着搞建设,要多和不同国家的伙伴交流。让中国的书法、非洲的鼓乐、欧洲的油画、A国的民谣,都能在‘共赢星’生根发芽,开出文明共融的花。”
林天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接过礼盒时郑重的模样,眼中满是骄傲:“这次去‘共赢星’,不是殖民,不是掠夺,是共建家园。你们要记住,‘星际共赢聚居地’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据点,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遇到分歧多沟通,遇到困难多协作,就像我们在地球应对A国挑衅、破解间谍危机那样,团结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
叶紫涵和沈佳怡则为孩子们整理行李,在背包里塞满了“福寿稻”种子、家乡的土特产,还有记录着家人祝福的视频芯片。“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常和家里联系。”叶紫涵摸着小雅的头,眼中泛起泪光,“火星的‘共赢新城’是你们的后盾,地球是你们的根,无论走多远,家永远在。”
发射当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声鼎沸,250个国家的国旗迎风招展,蓝绿色的“共赢旗”在发射塔架顶端猎猎作响。三位老爷子在家人的搀扶下,亲自到场送行,全球数十亿观众通过直播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当倒计时归零,“共赢六号”拖着金色的尾焰,如利剑般刺破苍穹,林老爷子举起手中的“三星初心瓶”,对着天空高声喊道:“带着地球的初心,带着火星的经验,去‘共赢星’开创新纪元!”
飞船升空后,经过三个月的星际航行,顺利进入“共赢星”轨道。当舷窗外那颗蓝绿相间的星球逐渐清晰,地表的河流、森林、平原尽收眼底时,飞船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小冉趴在舷窗上,指着下方成片的绿色,兴奋地说:“你们看,‘共赢星’真的和地球一样美!我们要在这里种满稻子,建起文化馆!”
二、星壤拓荒:同心协力筑家园
“共赢六号”在“共赢星”的“初心湾”成功着陆——这里是探测器选定的最优聚居地,背靠缓坡、面朝湖泊,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完美契合聚居地建设需求。飞船着陆后,拓荒队员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按照预设方案,分模块搭建居住舱、能源站、农业试验区与文化中心。
林承初带领农业团队,在“共赢星”的土壤中播下了火星培育的“抗辐射协作稻”与地球带来的“福寿稻”种子。为了让稻种适应新星球的环境,他们将地球腐殖土与“共赢星”土壤按1:3的比例混合,利用闭环灌溉系统引入湖泊淡水,还搭建了可调节光照的大棚。小宇则跟着叶明,在聚居地外围搭建光伏能源带与地热能转换站,他优化的能源分配算法,让光伏板的转化效率提升了20%,地热能系统则实现了24小时稳定供电。
然而,拓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聚居地建设到第二个月时,“共赢星”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星尘暴”——漫天飞扬的星尘遮蔽了阳光,导致光伏能源带供电中断,农业大棚的光照系统失灵,刚发芽的稻苗面临枯萎风险;更严重的是,星尘中含有微量腐蚀性物质,对居住舱的外壳与设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承初哥,光伏板的转化率降到了15%,大棚里的稻苗已经两天没见充足阳光了!”小宇的通讯器里带着焦急,“地热能系统虽然能维持基本供电,但不够大棚光照和设备修复使用。”
林承初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通过视频连线向地球的联合指挥部汇报情况。林天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三位老爷子。林老爷子听完情况,沉声道:“当年我们在战地遇到沙尘暴,就是靠挖防风沟、搭防护棚挺过来的。让他们先搭建临时防护屏障,挡住星尘,再想办法解决能源和光照问题。”
叶老爷子补充道:“星尘暴遮不住地热能和潮汐能!让小宇试试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后,再通过特殊装置转化为模拟阳光的光谱,暂时替代自然光照,保住稻苗。同时,用耐腐蚀材料对设备进行加固,防止进一步损坏。”
沈老爷子则提醒:“越是困难,越要凝聚人心。让小雅组织大家搞一场‘星壤同心’文化活动,让不同国家的拓荒队员分享家乡的抗灾故事,互相打气。文化能凝聚力量,团结才能共渡难关。”
按照三位老爷子的建议,林承初立刻制定应对方案:叶明带领工程队,用模块化板材搭建起高5米、长100米的防护屏障,阻挡星尘侵袭;小宇则带领技术团队,对地热能源系统进行改造,将电能转化为符合植物生长需求的光谱,通过大棚顶部的LEd灯为稻苗提供光照;小雅则在聚居地的临时广场上,组织了“星壤同心”分享会,肯尼亚的拓荒队员讲了家乡应对干旱的故事,俄罗斯的队员分享了极地抗寒的经验,不同国家的智慧碰撞出解决问题的火花。
小诺和小冉也没闲着,小诺整理了各国的抗灾经验,编成《星壤应急手册》,分发给每一位拓荒队员;小冉则画了一幅《星尘暴守护图》,画中不同肤色的队员们并肩搭建屏障、修复设备,这幅画被贴在居住舱的显眼位置,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象征。
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星尘暴终于平息,光伏能源带恢复正常供电,农业大棚里的稻苗重新焕发生机,受损的设备也全部修复。这场危机不仅没有击垮拓荒队,反而让不同国家的队员们加深了信任与协作,“共赢”的理念在星壤之上,扎下了更深的根。
三、星壤丰收:文明共融绽新花
一年后,“共赢星”的“星际共赢聚居地”已初具规模:300个模块化居住舱组成了环形社区,外围是成片的光伏能源带与风力发电机;中心区域的农业试验区里,“抗辐射协作稻”与“福寿稻”喜获丰收,金黄的稻穗挂满枝头,产量远超预期;文化中心内,250个国家的文化展品整齐陈列,从中国的青花瓷、非洲的木雕,到欧洲的油画、A国的科幻模型,应有尽有。
丰收节当天,拓荒队员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典。大家用收获的稻子煮成米饭,配上火星培育的蔬菜与“共赢星”本土捕获的可食用鱼类,共享劳动成果。庆典上,不同国家的队员们载歌载舞:中国的队员表演了舞龙舞狮,非洲的队员敲响了传统鼓乐,欧洲的队员演奏了古典交响乐,A国的队员则唱起了《共赢之歌》的改编版,歌声与笑声在“共赢星”的天空中回荡。
小宇带着大家参观了能源中心,骄傲地介绍:“现在我们的能源系统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光伏、地热、风能协同发力,不仅能满足聚居地的需求,还能为后续的移民舱提供电力。”小雅则在文化中心开启了“星际小主播”直播,向地球和火星的观众展示“共赢星”的建设成果,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峰值突破1亿,全球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人类文明该有的样子!”“期待有一天能去‘共赢星’看看!”
林承初通过视频连线,向地球的三位老爷子和林天汇报丰收喜讯:“太爷爷、爷爷、叶太爷爷、沈太爷爷,‘共赢星’的第一茬稻子丰收了!产量比预期高30%,口感和地球的‘福寿稻’一样香甜。聚居地已经建成,完全具备接纳第二批移民的条件!”
屏幕那头,三位老爷子坐在“世界田垄”的暖房里,手中捧着用“共赢星”稻种煮成的米饭,眼中满是欣慰。林老爷子笑着说:“好啊!从地球到火星,再到‘共赢星’,‘共赢’的种子在星壤中扎根结果,这是三代人的心愿,也是全人类的福气!”叶老爷子点头:“能源、农业、文化,‘共赢’的三大支柱在‘共赢星’稳稳立足,未来这里会成为更多人的家园,成为‘共赢’理念的新标杆!”沈老爷子则提笔写下“星壤扎根,文明永续”八个大字,送给“共赢星”的拓荒队员们:“希望你们在新星球上,继续传承初心,让‘共赢’的文明之火,在深空永远燃烧!”
当晚,“共赢星”的“星际初心灯塔”正式点亮——这座高达80米的灯塔,采用“共赢星”本土的岩石与火星赤铁矿混合建造,顶端的太阳能板能360度吸收日光,夜间投射出蓝绿色的“共赢”图案,与地球、火星的灯塔遥相呼应,在深邃的宇宙中勾勒出一道跨越光年的“文明纽带”。
林天站在地球的“世界田垄”上,望着夜空中“共赢星”的方向,心中无比坚定:从A国旧势力的挑衅到内部间谍的破坏,从火星新城的建设到“共赢星”的拓荒,人类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共赢”理念的指引,离不开三代人的接力传承,离不开全球伙伴的同心协力。
未来,人类还会探索更多的星球,建立更多的“星际共赢聚居地”,遇到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只要三代人传承不息,全球伙伴同心同行,只要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不灭,心中的初心不改,“共赢”的理念就会永远扎根在每一寸星壤,“寰宇同歌,共赢天下”的旋律就会永远在宇宙中回荡,伴随人类文明走向更遥远、更光明的未来,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