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孩童般的蒙昧,吉祥。
含义:像孩童一样天真纯朴、虚心柔顺地接受教导(童蒙),这是最吉祥的学习态度。因为内心空灵,没有成见,能完全吸收老师的教诲。
六五故事:
学塾的梧桐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
当第五个春天来临时,舜的儿子商均到了开蒙的年纪。
入学那日,娥皇亲手给儿子绾了发髻,系上崭新的布囊。
商均却半路扯散了头发,布囊也沾了泥巴。
他到学塾时,头发乱蓬蓬像鸟窝,眼睛却亮如晨星。
孩子们窃笑:看,先生的儿子像个野娃!
舜只是招手:来,坐这里。
他指的位置不前不后,正是光影交界处。
商均坐下,第一堂课讲字。
舜问:谁知道是什么?
羿抢答:是道路!
伯益说:是道理!
鲧沉吟:是治国之术......
商均却举起小手:是阿父走路的样子。
满堂哄笑。
舜却眼睛一亮:怎么说?
商均歪头:阿父走路,脚踩得实,不看天也不看地,只看前方。这就是吧?
笑声渐渐停了。
孩子们突然觉得,这野娃的话有点意思。
商均的确与众不同。
他问题多得吓人。
为什么字要一撇一捺?
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
为什么哭的时候会流眼泪?
有些问题幼稚可笑,舜却一一认真回答。
一次习字,商均写字。
他反反复复写不好,总把中间一竖写歪。
旁的孩子急了:这么简单都不会!
商均却不恼,跑去院里捧来一抔土:阿父,山是土堆成的吗?
舜点头。
他便把土捏成小山,对着描摹。
最后交上的字,墨迹斑斑,却有一股浑然的土气。
更特别的是他的专注。
射箭课上,羿百步穿杨,众人喝彩。
商均却蹲在旁边看蚂蚁搬家。
舜问:不看射箭?
商均抬头:我在看蚂蚁怎么运粮。它们走的路线,和羿哥哥的箭道好像。
羿闻言一愣,再射时竟偏了靶心。
当晚,羿偷偷找舜:先生,蚂蚁运粮真和箭道有关?
舜微笑:万物皆有理。商均虽不懂射箭,却看见了你看不见的理。
但商均的也让人着急。
三月后,同期孩子能诵《百草经》十章,他才识得百字。
娥皇忧心:是否愚钝?
舜摇头:你看他种的那盆豆。
窗台上,商均的豆苗长得最慢,但根扎得最深,茎叶最厚实。
转机在一场秋雨。
那日舜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孩子们背诵如流,唯商均突然问:阿父,水不争,为何能穿石?
满堂寂静。
舜深吸一口气:你再说一遍。
水不争,为何能穿石?
舜走到院中,指屋檐滴水处:你看,水确实不争。它只是日复一日,滴在同一处。
商均眨眼:所以不争,不是不动,是坚持?
舜眼眶微热:是了。不争之争,是为大争。
那日后,舜常带商均做最的事。
看日出日落,数星辰转移,听风声过隙。
其他孩子追着学新知,商均却还在描第一批字。
但他的字有了筋骨,字有了气象,字有了流动。
年终考核,商均交卷最晚。
他的竹简上字最少,每个字却像用刀刻出。
尧帝使者恰来访,看了笑道:此子拙朴,不如其他学生灵秀。
舜答:灵秀易得,拙朴难求。
他展开商均的字——那字竟真像一个人在路上稳步前行。
您看,他写字时,必在想着走路的样子。
最让人惊讶的是商均的记性。
他背诗慢,但一旦背下,十年不忘;
他算数迟,但一旦算通,永无错漏。
像雨水渗入深土,慢,却滋养了根脉。
一次,鲧讲治水方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商均突然问:鲧哥哥,你说水往低处流,那为何云往高处飞?
鲧噎住。
这问题看似幼稚,却触及了汽化升降的天道。
舜由此引申出阴阳变化之理,众孩皆恍然。
渐渐地,学塾多了个习惯——
遇难题时,总有人问:商均怎么看?
这野娃的笨问题,常戳破思维之茧。
三年后的祭典上,各部落考校学子。
一道难题:何以治心?
羿答:以规矩。
禹答:以水利。
伯益答:以礼乐。
轮到时,商均正仰头看祭坛炊烟。
他答:以呼吸。
举座哗然:荒唐!
商均却道:人争时喘急,心静时呼吸绵长。跟着呼吸走,心就平了。
他当场演示呼吸法,竟真让焦躁的祭坛安静下来。
尧帝抚掌:童言含天机!
那夜,舜问儿子:今日怎想到呼吸?
商均揉着眼:我看烟往上飘,想起阿父说的。人也是气,呼吸就是气的流动呀。
舜久久无言,只将儿子搂紧。
月光下,商均忽然问:阿父,我是不是很笨?
为何这样问?
羿哥哥一学就会,我要学好久。
舜指窗外老柏:你看它,长得最慢,却活得最久。因为它的年轮,一年只长一丝,密密实实。
他轻拍儿子胸口:你的学问长在这里,不是在竹简上。
商均笑了,露出缺牙:那我可以一直慢慢学吗?
可以。舜声音哽咽,慢是天的礼物。快人用脑,慢人用心。
次日课堂,舜挂起一幅新字:
童蒙,吉
他第一次讲解此爻:孩童之蒙,非无知,是空心。空心方能容万理,如空屋方能住人。
目光扫过商均:最慢的,有时是最快的。因为他在扎根,不在长叶。
商均依旧最慢。
但他写的字,开始有学生偷偷摹仿;
他问的问题,被记入《学塾问对》;
就连他种的那盆豆,也结了最饱满的荚。
收获节上,每个孩子展示所学。
商均端出一盘豆羹:这是我种的豆,煮的羹。
众人尝之,豆香朴厚,有阳光味道。
原来他三年只种一盆豆,却种出了豆之魂。
舜分羹时,特意多留一勺给儿子:你可知,这碗羹含三年光阴?
商均点头:也知道含阿父的耐心。
父子相视而笑。
那笑被尧帝使者看见,后来写入奏章:
舜子商均,质拙而慧内,似愚而明道。此童蒙之吉,在心不在智。
许多年后,当商均成为最受爱戴的农师时,
他总说:我是最笨的学生,只是肯把每个字种进心里。
他教的农耕法,简单却有效,因每个法子里都有一颗的心——
干净,专注,贴近泥土。
而学塾那盆豆,一直繁衍生息。
它的豆种被分给各地,长出最耐旱的豆苗。
人们叫它童蒙豆,说这种豆子长得慢,但一粒能顶三粒饱。
就像某些学问,来得迟,却滋养一生。
本章小结
商均的慢学问生动诠释了童蒙,吉的深意:童蒙非愚钝,而是如初生之阳(童蒙),纯净包容,虚心求道,故能吉祥(吉)。舜以种豆为喻,点明教育真谛——快者长叶,慢者生根,真正的智慧往往在沉淀中生成。本章通过呼吸治心、豆羹悟道等细节,展现了至诚求学的力量:当心灵如明镜,万物自然映照。教育之至高境,非填鸭灌输,而是守护那颗赤子之心,让学问如呼吸般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