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四月,陕西大地赤野千里。
自去年起便滴雨未降的土地上,裂缝纵横交错,如同龟甲般狰狞。
枯黄的草木在灼热的春风中瑟瑟作响,天空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赤红色,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
西安城内,陕西巡抚兼三边总督孙传庭正焦急地等待着京城的消息。
望着城外荒芜的田野和街道上日渐增多的流民,这位封疆大吏的眉头紧锁。
大人!八百里加急!
一名亲兵快步奔入巡抚衙门,手中捧着用火漆密封的紧急文书。
孙传庭急忙拆开,只见崇祯的亲笔手谕:
朕已知陕省大旱,特命北直隶调拨赈灾物资,不日即到。着孙传庭即刻推行以工代赈,组织灾民打井抗旱,抢种耐旱作物。内帑拨付五十万龙元,务必稳定粮价,安抚民心......
随信附来的还有工部新编的《抗旱救灾手册》,详细记载了打井技术、红薯玉米种植方法等。
孙传庭读罢,热泪盈眶:陛下圣明!陕西百姓有救了!
他立即召集陕西各级官员,紧急部署救灾事宜。
立即张贴告示,告知百姓朝廷赈灾之策。组织青壮灾民,以工代赈,遍地打井!
命令一出,整个陕西官府立即行动起来。
五月初,第一批赈灾物资抵达潼关。
长长的车队满载着大明方便面红薯粉丝土豆粉丝等耐储存食品,还有从安南紧急调运的占城米。
这些新式食品立即被分发到灾情最严重的县乡。
在延安府,灾民们领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食品——方便面。
这面饼用开水一泡就能吃,还带着调料,太神奇了!
朝廷真是想得周到啊!
在榆林,红薯粉丝和土豆粉丝成了救命粮。
这粉丝耐储存,煮汤还能胀发,一斤能顶三斤粮食!
与此同时,孙传庭亲自督导的以工代赈工程也全面展开。
在关中平原,数以万计的灾民被组织起来打井。
按照工部手册上的新式打井法,灾民们先挖直径一丈的圆井,然后用砖石砌筑井壁。
每日劳作,除管饭外,另发龙元五角!
这个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灾民的积极性。
在西安郊外,一位老农看着新打出的井水,激动得老泪纵横:
出水了!出水了!这下庄稼有救了!
孙传庭还按照崇祯的指示,大力推广耐旱作物。
从北直隶运来的红薯、玉米、土豆种子,被迅速分发到各地。
红薯耐旱,玉米抗灾,这些都是陛下特意推广的救命粮!
官员们向农民耐心讲解新作物的种植方法。
为了稳定市场,孙传庭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好商。
查!所有粮商必须按官价售粮,违者严惩不贷!
内帑拨付的五十万龙元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新铸的银币成色十足,很快就获得了百姓的信任。
这龙元做工精美,含银量足,比碎银子好使多了!
商人们也愿意接受龙元交易,市场秩序逐渐恢复。
五月下旬,崇祯特意派来的农技专家抵达陕西。
这些由宋应星培训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新作物。
红薯要起垄栽培,这样既保墒又利于块根生长。
玉米株距要在一尺五寸左右,太密了影响产量。
在专家的指导下,新作物长势良好。
六月初,一场期盼已久的小雨终于降临。
虽然雨量不大,但足以缓解旱情。
配合着新打的水井,大部分农田都得到了灌溉。
绿油油的红薯苗破土而出,玉米也开始拔节生长。
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孙传庭感慨万千。
若在往年,这样的大旱必定导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但在朝廷的有力措施下,灾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流民们通过以工代赈获得了生计,农民们靠着新作物看到了希望,商人们在稳定的市场中正常经营。
这一切,都源于皇帝的深谋远虑和及时应对。
七月,第一批早熟红薯收获。
当农民们挖出一个个硕大的红薯时,无不欢欣鼓舞。
亩产八百斤!这要是在往年,想都不敢想啊!
玉米也获得了丰收,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秸秆。
这玉米不但产量高,秸秆还能喂牲口,真是好东西!
秋收后,陕西的灾情基本解除。
孙传庭在给崇祯的奏折中写道:
蒙陛下圣恩,陕省大旱得解。新打水井三千口,种植红薯、玉米、土豆百万亩。灾民得以安置,民心大为安定......
收到奏报,崇祯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次抗旱救灾的成功,不仅挽救了大批百姓的生命,更验证了他推行的各项新政的可行性。
新式食品在赈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代赈既解决了灾民生计又改善了基础设施,新作物显示出强大的抗灾能力,龙元为稳定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这一切都说明,大明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望着西方,崇祯知道,在那里,千千万万的百姓正在重建家园。
而这,正是他作为皇帝最大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