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的冬季,来得格外早,也格外酷烈。
祁连山脉千里冰封,狂风卷着雪沫,如同刀锋般切割着天地间的一切。
就在这人迹罕至的绝域,却有一支小小的队伍,正沿着古老的羌中道(青海道)艰难西行。
这便是大明皇帝朱由检派往青海的特使团。
正使是礼部精膳司郎中、精通蒙藏事务的张鸿功,副使是军中都尉、勇武善战的毛忠。
使团不过百人,却个个是百里挑一的精锐,护卫着十几辆满载货物的驼车。
车上装的,并非寻常金银,而是更能打动草原枭雄的厚礼——数千套崭新的棉甲、五百杆精工打造的燧发马铳、大量治疗牲畜疫病的珍贵药材,以及崇祯皇帝亲笔用汉、蒙、藏三种文字书写的诏书。
他们的使命,是穿越这片死亡之地,抵达青海湖畔,找到游牧于此的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顾实汗),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外交任务:兵不血刃,收服青海。
“张大人,翻过这个垭口,就是青海地界了。”
向导裹紧皮袍,声音在风雪中颤抖。
张鸿功望着眼前白茫茫的天地,深吸一口凛冽的空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将此重任托付我等,纵是刀山火海,也须闯过去!走!”
历经九死一生,使团终于抵达青海湖畔。
和硕特部的王庭,并非固定的城池,而是连绵数里的毡帐群,簇拥着固始汗那巨大而华丽的金顶大帐。
听闻明朝使节冒雪而来,固始汗颇为惊讶,下令以最高礼节接待。
夜宴之上,牛油巨烛燃起,烤全羊的香气弥漫帐中。
固始汗端坐主位,这位未来的青藏高原霸主,年富力强,目光锐利,不怒自威。
左右分坐着其子达延鄂齐尔汗等部落首领及黄教(格鲁派)的大喇嘛。
酒过三巡,张鸿功起身,展开那卷明黄诏书,朗声宣读。
帐内顿时鸦雀无声,唯有通事(翻译)的声音清晰地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咨尔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雄才大略,威震西陲。朕闻尔部虔信黄教,尊崇达赖、班禅,然今藏巴汗(藏巴汗政权,敌视黄教)盘踞后藏,倒行逆施,迫害佛门,此乃人神共愤之举!”
“朕承天命,抚有四方,护持正法,乃人主之责。今特册封尔为‘大明遵文行义承教护国汗’,赐金印、金册!”
“若尔能率青海诸部,皈依王化,朕当倾力助尔统兵入藏,扫除邪魔,护卫达赖、班禅,重光黄教!届时,卫藏之地,可由尔管辖,以为大明屏藩!**”
“尔其钦哉!”
诏书宣读完毕,张鸿功一挥手,随从将带来的燧发铳、棉甲、药材等厚礼一一呈上。
那崭新的火器在烛光下闪着幽蓝的光泽,瞬间吸引了所有蒙古首领的目光。
帐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固始汗面无表情,手指轻轻敲击着金杯,目光深邃。
归附大明,意味着称臣纳贡,受其节制;但明朝开出的条件,实在太过诱人——“助其入藏护教”!
这正中了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统和硕特部之力,介入西藏纷争,成为青藏高原的护教法王和实际统治者。明朝的支持,尤其是这些犀利的火器和官方认证,将是实现这一宏图的关键助力。
固始汗并非莽夫,他深知明朝的盘算:以虚名和有限的援助,换取和硕特部归附,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帝国的势力范围推进到青藏高原,并利用自己牵制西藏的藏巴汗以及可能来自北方的准噶尔部。这是一场相互利用的政治交易。
然而,眼前的形势对他极为有利。
明朝在西北的势头正盛,刚刚“犁庭河套”,兵锋直指嘉峪关。
拒绝明朝,很可能立刻招来兵祸;接受册封,则能获得宝贵的政治名分和军事援助,实现入藏大业。
更重要的是,明朝承诺的“可由尔管辖”,给了他极大的自治空间。
沉吟良久,固始汗缓缓起身,走到帐中,对着东方北京的方向,单膝跪地,右手抚胸,用浑厚的蒙语沉声道:
“上方天使在上!我,孛儿只斤·图鲁拜琥(固始汗本名),率青海和硕特部众,接奉大明天子诏书!”
“皇帝陛下护持正法,恩德如海!我部愿永为大明藩篱,恪守臣节,谨奉正朔!”
“扫除邪魔,护教安民,乃我辈夙愿!请天使回报陛下,我部整备兵马,来年春暖,即当挥师入藏,以报天恩!”
张鸿功与毛忠相视一眼,心中巨石落地。
张鸿功上前,郑重地将诏书和金印、金册交到固始汗手中。
帐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天可汗万岁!”“大明万岁!”的呼声响彻青海湖畔的夜空。
次日,固始汗召集青海蒙古各部首领及黄教高僧,举行盛大的归附大典。
在明朝使团的见证下,固始汗面向东方,宣读《归附表文》,宣布和硕特部及青海诸部,正式归附大明帝国。
明朝的日月浪涛旗与固始汗的九斿白纛并立于王庭之前。
张鸿功代表大明皇帝,宣布了一系列怀柔政策:
开放互市:在西宁、河州(今临夏)设立“茶马司”,优先与归附各部贸易,供应其所需的茶叶、布匹、铁器。
授予官职:册封固始汗麾下主要台吉为大明都指挥使、指挥佥事等世袭官职。
宗教尊重:承诺不干涉青海、西藏的宗教信仰,并资助黄教寺院。
大典结束后,张鸿功与毛忠站在青海湖边,望着碧蓝的湖水和远处连绵的雪山。
毛忠低声道:“大人,此举虽是权宜之计,但这固始汗,绝非池中之物啊。”
张鸿功拢了拢披风,叹道:“陛下圣明,深知此乃借力打力之上策。若我大明劳师远征青海、西藏,耗费钱粮无数,死伤必重。今以一纸诏书、些许火器,换得青海归附,驱虎吞狼,令其为我扫清西藏。即便固始汗将来尾大不掉,届时我大明已稳固河套、经略西域,挟雷霆之势,又何惧青藏一隅之藩王?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当大明使团踏上归程时,青海高原已然易帜。
崇祯皇帝通过这次大胆的“雪夜出使”,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和不菲的代价,成功地将帝国的法理主权延伸到了青藏高原。
固始汗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护教法王”名分和军事支持,开始积极准备入藏战争;明朝则兵不血刃地获得了对青海的宗主权,并埋下了一颗未来介入西藏事务的棋子。
一个针对西藏藏巴汗政权和北方准噶尔部的战略包围圈,已悄然形成。
帝国的西进战略,再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
西北的版图上,属于大明的色彩,又加深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