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冬日清晨,天光未亮,寒气刺骨,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雾。然而,在中国航空动力设计研究所的主干道上,却是一片与严寒截然相反的热烈景象。得知张诚即将离沈返京的消息,几乎整个“擎天”项目组的成员,以及研究所的主要领导,甚至包括闻讯赶来的沈阳市相关方面的领导,都不约而同地早早聚集于此,要为这位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帮助他们铸就“中国心”的少年天才送行。
没有刻意的组织,完全是自发的情感驱动。人群黑压压的一片,怕是有数百人之多。他们中有白发苍苍、为航空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专家,有正值壮年、扛起技术重担的中坚力量,也有刚刚加入团队、眼中充满崇拜的年轻工程师。许多人脸上还带着连日奋战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与不舍。
当张诚在吴天阔所长等人的陪同下,走出下榻的招待所,看到眼前这壮观而真挚的送行队伍时,他沉稳的步伐也不由得微微一顿,清澈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动容。
“张研究员!”吴天阔所长声音洪亮,带着东北汉子特有的豪爽与深情,“大家听说您要走,都自发来送送您!您是我们动力所的大恩人,是我们‘擎天’项目的指路明灯!请务必受我们一拜!”说着,他后退一步,对着张诚,郑重地抱拳,深深一躬。
随着他的动作,身后数百名科研工作者,无论年纪大小,职位高低,都齐刷刷地向着张诚躬身行礼。那场面,肃穆而感人,无声地诉说着最崇高的敬意。这不是对权力的畏惧,而是对智慧与贡献的由衷折服。
张诚连忙上前,伸出双手虚扶住吴所长:“吴所长,各位同仁,万万不可!大家快快请起!”他的声音依旧平静,但语气中多了一份难得的急切,“‘擎天’项目的成功,是大家夜以继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能与各位并肩作战,是我的荣幸。这些时间与各位共同奋斗的这份情谊,我会铭记于心。”
他的谦逊和始终将功劳归于集体的态度,更让在场众人心生敬佩。几位与张诚在攻关中接触最多的老专家走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眼眶湿润,反复说着感谢和保重的话。那些年轻的工程师则挤在前面,眼神火热,仿佛想将这位偶像的样貌深深印在脑海里。
沈阳市的一位领导也代表地方政府发表了简短的讲话,高度赞扬了张诚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做出的卓越贡献,并热情邀请他常来沈阳指导工作。
专车已在路边等候多时。在众人依依不舍的目光和持续的掌声中,张诚再次与吴天阔等人用力握了握手,然后转身,登上了车辆。车窗缓缓升起,隔绝了外面寒冷的空气,却隔不断那一道道充满感激与祝福的目光。车辆缓缓启动,驶离研究所,送行的人群久久不愿散去,直到车辆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北京冬日的阳光显得比沈阳要温和一些。赵伟和陈刚早已等候多时,顺利接上张诚,返回了京郊那处熟悉的别墅。
生活助理李静早已将别墅收拾得温暖如春,一尘不染。虽然离开的时间不算太长,但经历了沈阳那段紧张激烈的攻坚岁月,再次回到这个绝对宁静和私密的空间,张诚心中也泛起一丝淡淡的归家般的放松。
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将李静、赵伟、陈刚三人叫到了客厅。
“李姐,赵哥,陈哥,”张诚看着他们,目光温和,“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三人连忙表示都是分内之事。张诚点了点头,随即对赵伟说:“赵哥,麻烦你从我的个人账户里,再支取九万元现金。”
赵伟似乎明白了什么,没有多问,立刻点头:“好的,张先生,我马上去办。”
很快,赵伟拿着三个厚厚的信封回来。张诚接过,亲自将信封分别递到李静、赵伟和陈刚手中。
“这里每份是三万元,”张诚的语气平静而自然,“不算多,是我的一点心意。马上就要过年了,给家里置办些年货,或者给老人孩子买点礼物。感谢你们这一年来,在我身边兢兢业业的工作和无私的付出。”
“张先生,这……这使不得!”李静连忙推辞,脸上写满了不安,“我们的工资待遇都很好,这都是国家给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您上次已经给过那么大的红包了……”
赵伟和陈刚也连声附和,坚决不肯收。
张诚却态度坚决,将信封稳稳地放在他们手中:“收下吧。这与你们的工资无关。你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职责,更是一种默默的守护和支持。这份情谊,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只是我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请不要推辞。”
他的话语真诚,眼神不容拒绝。三人相互看了看,心中都是暖流涌动。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钱,更是张诚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认可和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最终,三人怀着感激的心情,收下了这份沉甸甸的新年红包。
“谢谢张先生!”三人异口同声,郑重地道谢。
处理完这件事,张诚才真正放松下来。他并没有在北京多做停留的打算,家乡的亲人和那熟悉的年味,才是他此刻最深的牵挂。他让赵伟立刻订了最快返回西北老家省城的机票,并联系好了省城那边回家的车辆。
当张诚乘坐的航班降落在西北省城的机场时,一股熟悉的、带着黄土高原气息的干冷空气扑面而来。与沈阳那种工业重镇的硬朗不同,这里的风里似乎都带着家的味道。
然而,他刚走出旅客通道,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机场的接机大厅里,竟然拉起了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热烈欢迎我省杰出科学家张诚同志载誉归家!” 横幅下,黑压压地站着一大群人!不仅有他的父母张建军、李秀兰,弟弟张磊,以及省市县的主要领导,还有来自家乡半山村的村干部和许多闻讯赶来的乡亲们!甚至还有一群穿着校服、手捧鲜花的小学生代表!
这阵仗,除了气氛热烈之外更带有一种质朴而炽热的乡土情感!
“哥!哥!这里!”弟弟张磊眼尖,第一个蹦起来大声呼喊,激动得小脸通红。
“诚娃子!!”母亲李秀兰的声音带着哭腔和无比的喜悦,和父亲一起,快步迎了上来。父亲张建军虽然努力保持着沉稳,但那微微颤抖的手和泛红的眼眶,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爸,妈,小磊。”张诚快步上前,一把被母亲紧紧抱住,父亲也用力拍着他的肩膀。感受着亲人怀抱的温暖,听着那熟悉的乡音,数月来的奔波劳顿仿佛在这一刻都被洗涤干净。
“张诚同志,欢迎回家!”省里的领导热情地握住张诚的手,“你是我们全省人民的骄傲啊!这次又在国家重大项目中立下大功,我们都为你感到无比自豪!”
市县领导、和乡里的干部们也纷纷围上来,表达着祝贺和欢迎。乡亲们则用最朴实的话语夸赞着:“诚娃子,有出息!”“给咱村争了大光了!”
那群小学生则在校长的带领下,齐声喊道:“欢迎张诚哥哥回家!向科学家哥哥学习!”并献上了鲜艳的花朵。
机场的其他旅客纷纷驻足围观,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目光,有人认出了张诚,立刻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和窃窃私语。
面对这盛大而朴素的欢迎场面,张诚心中暖流奔涌。他微笑着,一一回应着领导和乡亲们的问候,态度谦和,没有丝毫架子。他特意蹲下身,与那些小学生平视,温和地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一行人乘坐省里安排的车辆,浩浩荡荡地驶离机场,踏上返乡之路。从省城通往县里,再到通往半山村的那条路,已然焕然一新!曾经坑洼不平的柏油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二级公路,道路两旁甚至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父亲在一旁感慨地告诉他,这是省里特批的专项资金,就是为了改善他家乡的交通条件,说是“要配得上杰出科学家家乡的门面”。
车辆驶入半山村的地界,眼前的景象更是让张诚几乎认不出这就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村口立起了古色古香的牌楼,上面镌刻着“科技模范村”几个大字。村里昔日杂乱的土坯房大多被统一规划、白墙灰瓦的新式民居所取代,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委会建起了崭新的二层小楼,旁边还有设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和篮球场。远处,平整过的土地上,虽然时值冬季,但仍能看出田垄整齐划一,机耕道纵横交错。
村子中心,他家那栋重新翻修过的、宽敞的四合院前,更是聚集了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狮队伍欢腾跳跃,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十倍!
“欢迎诚娃子回家!”
“咱们的大功臣回来啦!”
欢呼声、掌声、笑声汇成一片,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和由衷的喜悦。张诚被这热烈的气氛包围着,在父母和村干部的陪同下,如同英雄凯旋般,被乡亲们簇拥着走进了焕然一新的家门。
爷爷奶奶早已站在院中,看着如今已名满天下的孙子,激动得老泪纵横。张诚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爷爷奶奶粗糙温暖的手,听着他们哽咽着念叨“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心中充满了酸楚与幸福交织的复杂情感。
荣归故里,盛情难却。这一刻,所有的荣誉、所有的成就,似乎都化为了眼前这实实在在的乡土变迁、亲人笑容和乡亲爱戴。对于张诚而言,这或许才是对他过往努力最珍贵、最温暖的回报。他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即将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度过一个注定不平凡、也注定充满温情的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