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ls of mathematics》官方网站上,那篇题为《A proof of the Zhou conjecture via derived Arithmo-Geometric Intersection theory and Nonmutative Ergodic Averages》的论文悄然上线,如同在深海中投下了一颗当量空前的潜航炸弹。初始的寂静,仅仅是暴风骤雨来临前的短暂假象。
当第一位偶然浏览顶刊更新动态的数论专家,无意中点开这篇论文,并意识到其标题所代表的含义时,怀疑、震惊、继而近乎疯狂的求证欲,如同病毒般通过全球数学界的神经网络,以光速蔓延开来。
第一波震动,源于核心学术圈层。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几位正在咖啡馆讨论朗兰兹纲领的教授,手机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不同渠道的紧急消息。短暂的错愕和死寂后,是几乎掀翻屋顶的惊呼与激烈辩论。有人立刻冲向办公室打印论文,有人开始疯狂地验算引言中概述的核心思想。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古老的图书馆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菲尔兹奖得主,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审读着屏幕上的证明,手指微微颤抖,不时发出难以置信的叹息,最终摘下眼镜,揉着眉心,喃喃道:“导出算术几何……非交换遍历……上帝,这是谁的手笔?这视野……太可怕了!”
剑桥、牛津、哥廷根、伯克利……所有数学重镇,都在短短数小时内被这条消息点燃。邮件列表爆炸,学术聊天群被刷屏,无数顶尖数学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这篇横空出世的惊世之作的研读与消化中。质疑声当然存在,尤其是针对那些高度原创、甚至堪称“离经叛道”的新概念和新工具,但更多的是被其宏大的理论框架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初步的、快速的验证指向一个令人不得不信服的事实:证明的逻辑链条,在它自身构建的新体系内,是严密而自洽的!
紧接着,震动迅速由纯数学核心圈,扩散至整个中国学术界,继而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在论文上线后不到十二小时,就紧急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最高级别的内部研讨会。与会者包括多位数学院士和资深研究员。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而兴奋,大屏幕上投射着论文的关键章节。
“诸位,基本可以确认了。”一位以严谨着称的数论权威,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虽然很多细节还需要长时间消化,但证明的主干思路是清晰且强有力的。张诚……这个孩子,他不仅仅是证明了一个猜想,他是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导出算术几何!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找到了一条统一数论与几何的更本质的道路!”
“十岁……十岁啊!”另一位院士感慨万千,反复念叨着这个数字,“我十岁的时候还在玩泥巴!这已经不是‘天才’二字可以形容的了,这是……神迹吗?”
“立刻以研究院的名义,向张诚同学,向北大,向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发出最热烈的祝贺!”主持会议的院长当即拍板,“这是中国数学界,乃至世界数学界,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清北复交、浙大、中科大……国内所有顶尖高校的数学学院和相关院系,都陷入了沸腾。bbS、校园论坛瞬间被“周氏猜想”、“张诚”、“Annals”等关键词刷爆。学生们奔走相告,教授们激动地调整课程内容,准备将这一最新突破作为案例讲解。张诚曾经短暂接触或合作过的项目组,如科大量子团队、西工大“玄穹”团队等,更是与有荣焉,虽然他们领域不同,但都深刻明白这项纯数学成就的含金量是何等惊人。
随后,主流媒体闻风而动,开启了第二波、也是范围最广的舆论海啸。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在经过严谨的核实与专家咨询后,以头版头条或新闻联播重要时段,隆重报道了这一消息。
“重磅突破!我国十岁少年数学家张诚攻克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周氏猜想!”
“数学皇冠再嵌明珠,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结出硕果!”
“从燕园到浦江,少年天才的数学长征!”
报道中,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周氏猜想的意义和张诚证明工作的开创性(尽管对公众而言依然深奥),并着重强调了国家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战略布局和初步成效。张诚的名字和照片,第一次以正面、积极、甚至带着一丝“国家骄傲”的色彩,进入了亿万普通民众的视野。
网络世界彻底炸锅。微博热搜前十有七条与张诚相关,#十岁证明周氏猜想#、#张诚是谁#、#别人家的十岁#等话题阅读量瞬间破亿。知乎、豆瓣、虎扑等平台,相关讨论帖盖起万丈高楼。网友们的心情复杂无比,混合着震惊、崇拜、好奇,以及一点点的不真实感。
“我十岁还在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头疼,人家已经搞定世界猜想了???”
“给大佬跪了!这真的是人类能做到的吗?”
“查了一下资料,他之前就在《Annals》上发表过论文了……这已经不是开挂,是再造了一个世界吧?”
“十三校联合培养?这是什么神仙计划?求科普!”
“我是张诚小学同学,他以前就……(以下省略一万字疑似编造的故事)”
各种自媒体、科普博主纷纷蹭热点,试图用更形象的方式解读周氏猜想和张诚的证明,尽管大多数解读都难免失之偏颇,但无疑将这场学术盛事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潮。张诚的过往被一点点挖掘出来,九岁上大学、十三校联合培养、之前的多篇顶刊论文和跨学科合作……一个近乎传奇的成长轨迹,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这举国震惊、万民热议的喧嚣之下,处于风暴眼的张诚,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
上海的访问学者公寓,仿佛成了闹市中的孤岛。他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关闭了非必要的通讯渠道。徐海超院士和联合培养小组为他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外部压力,尽力为他维持着一方宁静。
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学习。每天还是会去交大的图书馆或与周文彬教授讨论网络科学的问题,仿佛外面那山呼海啸般的赞誉与他无关。只是在校园里,他能感受到更多投射过来的、混合着好奇、敬畏与探究的目光。偶尔有大胆的学生上前搭话或请求合影,他也只是礼貌而疏离地回应,然后迅速离开。
对于外界的轰动,他内心并无太多波澜。证明猜想的瞬间,那份极致的智力愉悦和满足感已经给予了他最高的回报。世人的赞誉,不过是随之而来的余响。他清楚地知道,周氏猜想的证明,只是他探索数学宇宙漫长征程中的一站,是验证他某种研究方法可行的案例。前方,还有更多、更艰深的“黎曼猜想”级别的堡垒等待攻克,还有他构想中那更为宏大的“导出算术几何”体系需要完善和拓展。
他甚至抽空开始审阅《数学年刊》编辑部转来的、关于他这篇论文的后续讨论和提问,准备撰写回应。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证明周氏猜想过程中发展出的新工具,尤其是那种连接数论与几何、动力系统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数论难题,甚至是物理学的某些前沿问题中去。
“名气,有时候也是一种资源。”他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上海璀璨的夜景,心中思忖,“或许,可以利用这份关注,在未来推动一些更大型、更跨学科的研究计划?”
他的冷静与专注,透过某些亲近师长的转述,偶尔流露出去,反而更增添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在世人眼中,他不仅是天才,更是一位心性远超年龄的、真正的“求道者”。
举国震惊的浪潮,仍在持续翻涌,张诚这个名字,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天才”与“奇迹”的代名词。然而,浪潮中心的少年,目光早已穿越了眼前的浮华与喧嚣,投向了知识海洋更深处,那些依旧被迷雾笼罩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彼岸。
静水流深。在证明了周氏猜想,站上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之后,他没有任何停留与自满,而是调整了一下呼吸,准备向着下一个,更令人神往的高度,发起冲击。世界的喧嚣,只是他背景音里微不足道的一笔。他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