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清晨。
当东方的第一缕晨曦尚未完全驱散夜的薄纱,北京城的轮廓在淡青色的天幕下渐渐清晰,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期待感,已然如同实质般笼罩了整个城市,尤其聚焦于那座闻名遐迩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
这一天,世界瞩目。
早上六点整,北京大学各入口,特别是通往百周年纪念会场的通道,已然进入了最高级别的安保状态。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神情肃穆,目光锐利,各种先进的安全检测设备早已开启运行。
最先被允许进入的,是来自国内外各大权威媒体的记者队伍。他们扛着沉重的摄像机、提着三脚架、背着装有各种镜头和录音设备的行囊,在指定的媒体通道前排起了长队。安检程序严格而高效,每一个人员证件、每一件设备都需要经过仔细核验和扫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职业性的紧张与兴奋。
“这安检规格,堪比世界领导人峰会了。”一位国内央媒的资深记者一边配合检查,一边对同伴低语。
“理解,毕竟今天这里汇聚了全球数学界的江山,还有那位……绝对不能出任何岔子。”同伴点头,目光扫过周围明显增多的便衣安保。
通过安检后,记者们在志愿者引导下,迅速进入百周年纪念讲堂会场内部,被安排在事先划定的“媒体指定拍摄区”。这个区域位于会场中后部两侧,地势略高,视野开阔,既能清晰地拍摄到讲台,又能囊括部分听众反应,是绝佳的记录位置。长枪短炮迅速被架设起来,调试设备的滴滴声、记者们压低嗓音的最后沟通声,在空旷的会场里形成一种独特的背景音。他们如同即将记录历史的史官,严阵以待。
时间指向七点三十分。会场入口处迎来了今天最重要的人流——受邀参会的各国科研机构代表、顶尖学术团队成员以及重量级专家学者。
相较于媒体的嘈杂,这群人的入场显得安静而有序,却自带一种无形的、渊渟岳峙的气场。他们中许多人是学术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是教科书上定理的缔造者,是无数数学学子仰望的星辰。此刻,他们手持精美的邀请函,通过同样严格但更为快捷的VIp通道,步入这座已然准备就绪的学术圣殿。
入口处,身着统一浅蓝色制服、精神饱满的北大志愿者学生们,以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微笑着引导这些学术巨擘们前往他们的座位。志愿者们训练有素,举止得体,既展现了热情,又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感到舒适与尊重。
会场内部,灯光已经全部调至最适宜阅读和观察的亮度。那庞大的、可容纳上万人的空间,此刻正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迎接着它的听众。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会场最前排,那片距离讲台最近、视野最佳的席位。座椅与其他区域并无二致,但座位上放置的名牌,却代表着当今国际数学界毋庸置疑的顶峰力量,这些人也代表着人类心智的巅峰。按照会议组织方基于学术成就、国际影响力和相关领域权威性综合考量后安排的座次,当今数学界最顶尖的十几位学者依次落座:
1. 皮埃尔·德利涅 (pierre deligne) – 比利时,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代数几何巨擘。
2. 丘成桐 (Shing-tung Yau) – 美国\/中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微分几何大师,卡拉比-丘流形的提出者。
3. 让-皮埃尔·塞尔 (Jean-pierre Serre) – 法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在拓扑学、代数几何、数论等多个领域贡献卓着。
4. 米哈伊尔·格罗莫夫 (mikhail Gromov) – 俄罗斯\/法国,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几何学大家。
5. 爱德华·威滕 (Edward witten) – 美国,菲尔兹奖得主(物理学家),数学物理领域的旗帜性人物,对现代数学影响深远。
6. 阿兰·孔涅 (Alain connes) – 法国,菲尔兹奖、克雷福德奖得主,非交换几何创立者。
7. 安德烈·奥昆科夫 (Andrei okounkov) – 俄罗斯\/美国,菲尔兹奖得主,表示论与数学物理联系领域专家。
8. 森重文 (Shigefumi mori) – 日本,菲尔兹奖得主,代数几何领域,极小模型纲领贡献者。
9.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maxim Kontsevich) – 俄罗斯\/法国,菲尔兹奖得主,数学物理、扭结理论等领域。
10. 彼得·舒尔茨 (peter Scholze) – 德国,菲尔兹奖得主,算术几何领域的年轻天才,完美胚空间理论创立者。
11. 吴宝珠 (b?o chau Ng?) – 越南\/法国,菲尔兹奖得主,证明了朗兰兹纲领中的基本引理。
12. 阿莱西奥·菲加利 (Alessio Figalli) – 意大利,菲尔兹奖得主,最优运输理论及其应用。
13. 詹姆斯·梅纳德 (James maynard) – 英国,菲尔兹奖得主,解析数论,在素数分布问题上做出突破。
14. 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 (maryna Viazovska) – 乌克兰,菲尔兹奖得主,解决了8维和24维球体堆积问题。
这十四位泰斗级人物的齐聚,本身就构成了一场罕见的学术奇观。他们彼此之间低声交谈着,目光不时投向那空无一物却又仿佛凝聚了万钧之重的讲台,神情中充满了审视、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挑战意味。他们是今天最严格的考官,他们的认可,将是对张诚工作最权威的背书。
在这“第一方阵”之中还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的几十位各领域院士,其后是其他受邀的各国科学院院士、着名研究所负责人、历届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以及各数学分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座位同样安排有序,名牌清晰。整个国际学术界代表团区域,汇聚了超过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数学领域积累的最精华智慧。
而在会场的另一侧,是同样阵容鼎盛的国内学术力量。中国顶尖的三十五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其数学科学学院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院的院长、资深教授、杰出青年学者以及核心研究团队成员,几乎悉数到场。他们按照学校分区就坐,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方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激动,同时也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们不仅是来学习、来见证,某种程度上,也是来为张诚,为中国数学界站台助威。
随着时间推移,庞大的会场逐渐被填满。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学术背景的人们汇聚于此,低声的交谈如同海潮前的絮语。空气中混合着多种香水的淡雅气息、纸张油墨的味道,以及一种名为“期待”的、几乎可以点燃的紧张感。
讲台上,左侧的数面大白板光洁如新,等待着墨迹的书写;右侧的巨大多媒体屏幕处于待机状态,泛着幽深的蓝光;空中悬挂的三块巨型电子屏,静静地俯瞰着下方。所有的音响设备寂然无声,仿佛在积蓄力量。
媒体区的镜头,不断扫过前排那些如雷贯耳的面孔,扫过座无虚席的会场,最终定格在那空荡的讲台中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时间,一分一秒地走向那预定的时刻。上万人的会场里,一种共同的、屏息凝神的寂静,开始悄然弥漫开来。
世界,在等待一个十二岁少年的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