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步入二零一七年六月,炎黄集团总部依旧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球各界的目光。在经历了与医药产业联盟的谈判破裂并成功推出直销方案后,“智慧穹顶”迎来了一批新的、同样举足轻重的客人——来自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巨头联盟。
这一次的阵容,丝毫不逊色于此前的新能源与电池联盟。华为的余承东、小米的雷军、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荣耀的赵明等,这些在中国乃至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叱咤风云的掌舵人,几乎是联袂而至。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获得“破晓”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先、稳定供应。
会议室内的气氛,相较于之前与医药联盟的剑拔弩张,显得更为务实和急切。这些从激烈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企业家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技术代差意味着什么。
“梁总,王主席,”华为的余承东率先开口,语气直接而有力,“‘破晓’电池的参数已经无需赘言。它对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智能穿戴、乃至未来的AR\/VR设备,意味着一次彻底的革命。续航焦虑将成为历史,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将被重新定义。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采购,而是深度的、战略级的捆绑合作。”
小米的雷君扶了扶眼镜,补充道:“没错。我们几家,”他指了指在座的各位同行,“虽然在国内市场是竞争对手,但在面对这种能够提升整个行业天花板的核心技术时,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稳定、公平的供应体系,确保‘破晓’电池能够最快、最好地赋能于我们的产品,让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更加不可撼动。”
oppo的陈明永和vivo的沈炜也纷纷表态,强调合作共赢的意愿,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于供应量和价格的担忧。
面对这群精明且极具分量的合作伙伴,集团cEo梁稳和董事局轮值主席王振华深知,必须拿出一个既能满足集团利益,又能让这些产业巨头接受,并且能维持市场健康竞争格局的方案。
接下来的时间,磋商在紧张而密集的节奏中进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供应优先级与配额: 各大厂商都希望获得最大化的优先供应权,尤其是在产能爬升的初期。如何分配有限的初期产能,成为一个难题。
价格体系: “破晓”电池的成本虽远低于传统高端锂电池,但其性能也是碾压级的。制定一个既能体现技术价值、又能被消费电子产品成本结构所接受,同时还能确保炎黄集团合理利润的价格,需要精密的测算。
技术适配与定制: 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的形态、尺寸、充电协议兼容性等有各自的要求。是提供标准电芯,还是支持一定程度的定制化开发?
排他性与合作深度: 是否有必要与某一家或几家建立排他性合作?还是坚持开放供应?合作是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还是涉及更深入的技术预研和联合创新?
梁稳展现了其卓越的商业谈判能力和战略视野,王振华则从资本和战略协同角度把控方向。双方团队就每一个细节进行了反复拉锯。
第一天,主要是各方陈述诉求,了解彼此底线,气氛相对克制但暗流涌动。
第二天,进入实质性条款讨论,关于价格和配额的争论尤为激烈,一度陷入僵局。梁稳适时提出引入“综合考评体系”来动态分配配额,而非固定比例,打破了僵局。
第三天,围绕技术合作、保密条款、长期协议等细节进行最终打磨。最终,在第三天的深夜,一份涵盖了主要共识的《消费电子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草案终于摆在了各方面前。
当这份凝结了三天智慧和博弈的协议草案送到张诚的案头时,他正在“创世”实验室里与团队攻克“伏羲计划”中一个关于神经网络稀疏化的难题。他暂时放下手中的公式,仔细审阅了协议的核心条款。
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1. 合作模式:建立“破晓-智联”战略联盟
炎黄集团与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联想六家企业共同成立“破晓-智联”战略合作联盟。
联盟设立常设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沟通、需求汇总、技术对接和争议协调。
2. 供应与价格体系:
基础价格: 针对消费电子领域的标准“破晓”电芯(额定容量1000mAh等效型号),实行统一的基础采购价:每瓦时(wh) 2.8元人民币。此价格远低于当前高端消费电子锂电池成本,但考虑到“破晓”数倍的能量密度,实际单设备电池成本与原有高端电池大致持平或略有下降,但性能获得巨幅提升。
产能配额: 初期(前六个季度)产能优先保障联盟成员。配额分配不采用固定比例,而是引入 “综合贡献度考评体系” ,每季度调整一次。考评因素包括:
历史采购量与履约信用(占比30%)
当期产品规划与需求提报合理性(占比20%)
技术与应用创新贡献(占比25%): 如基于“破晓”电池开发出创新性产品形态、节能技术或快充方案,并经联盟认定,可获得额外配额激励。
市场推广与合作诚意(占比15%): 积极宣传“破晓”技术优势,维护品牌形象。
供应链协同与支付条件(占比10%)
长期协议: 首期合作期限为五年。联盟成员享有优先续约权。
3. 技术合作与定制:
标准与定制并行: 炎黄集团主要提供若干种标准规格的电芯模组。同时,设立“联合创新项目”,对于联盟成员提出的、具有行业前瞻性的特殊规格或性能需求(如超薄异形电池、超高倍率放电电池等),经技术评审通过后,可成立联合项目组进行定制开发,研发成本由提出方承担或共担,知识产权归属根据投入协商确定。
技术保密: 签署最严格的保密协议。联盟成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反向工程、破解或试图获取“破晓”电池的核心材料配方与制造工艺。炎黄集团有权派驻技术代表对合作方的电池封装、使用环节进行监督,确保技术安全。
4. 市场与品牌:
联盟成员在其搭载“破晓”电池的产品上,可使用统一的“powered by poxiao”标识,共同塑造“破晓”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高端、可靠品牌形象。
鼓励联盟成员间开展基于“破晓”电池的跨品牌、跨品类互联互通体验优化。
5. 争议解决:
联盟内部争议优先通过协调办公室解决。无法解决的,提交协议指定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
张诚的目光扫过这些条款,微微颔首。方案考虑周全,既通过“综合考评体系”激发了联盟内部的良性竞争和创新活力,避免了僵化的配额分配,又通过统一的基础价格和严格的技术保密条款,确保了集团的利润核心和技术壁垒不受侵蚀。同时,成立联盟的形式,有助于形成产业合力,快速推广技术标准,对抗外部竞争压力。
他拿起笔,在协议审批页上签下了“同意,按此执行。张诚”。他没有提出修改意见,这份由梁稳和王振华主导谈判形成的方案,已经达到了他的预期。
协议正式签署的消息,虽未像产品发布会那样大张旗鼓,但仍在业内引发了巨大震动。
“破晓-智联”联盟的成立,意味着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核心——能源心脏,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其最先进的技术命脉将被中国企业联盟所掌控。这不仅是单一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产业链从追赶、并跑到主导关键环节的里程碑事件。
联盟内的各大厂商迅速行动起来,基于拿到的初期测试样品,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新产品研发规划。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批续航以周甚至月计、充电仅需片刻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产品,将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向市场,彻底重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业竞争格局。
梁稳和王振华负责后续的具体对接和执行工作,确保合作协议的顺利落地。
而张诚,在批阅完这份重要的商业文件后,便再次回到了他那布满公式和数据的面板前。对他而言,与消费电子巨头的合作,只是将已有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影响力的又一步棋。这步棋走得稳健,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也让他能更加心无旁骛地,去攻克那些依然笼罩在迷雾中的、更为宏大的科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