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顾辰翊看着日历,声音沉稳,“孩子们就该上小学了。”
“嗯,”陆云瑶点点头,目光温柔而坚定,“我们一起。”
窗外,岁末的寒风依旧,深沉的夜色笼罩着大地。
但小屋里,灯光温暖,人心安定。他们知道,生活不会永远平静,未来或许仍有风雨和挑战。
此时此刻,这个家,如同炉中燃烧的煤块,外表沉静,内里却蕴藏着足以照亮前路、温暖彼此的恒久力量。
他们已然准备好,携手走进新的一年,迎接属于他们的、共同的明天。
一九七九年,一月。
新年的钟声余韵仿佛还在空气中震颤,小院却已率先感知到时光的流转。严寒依旧是主角,屋檐下挂着细长的冰棱,在偶尔露面的冬日下闪着剔透的光。
地面冻得硬邦邦的,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响声。然而,那看似沉寂的乌桕树枝杈深处,芽苞已在严冬的包裹中悄然孕育,菜地里越冬的菠菜在冰雪覆盖下,根系依然顽强地汲取着地底的暖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
小院内的生活,如同这冰封大地下的暗流,在团聚的安稳表象下,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流深的调整与重构。
陆云瑶的归来,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为这个家带来了新的变量和动力。寒假即将结束,她重返校园的日子,像一个隐约的坐标,开始悄然影响着家庭的节奏。
顾辰翊敏锐地察觉到了妻子平静外表下的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她依然温柔耐心地陪伴孩子,操持家务,但夜深人静时,书桌前的台灯亮得更久,她翻阅专业书籍、整理笔记的身影也愈发专注。
他知道,那是学业压力与家庭责任在她内心进行的无声博弈。
他没有像过去那样,用“家中一切有我”的承诺来宽慰,而是选择了更具体的行动。
他开始更主动地承担起孩子们开学前的准备工作——购买文具,缝补书包,甚至学着给予乐梳更复杂些的小辫子(虽然成果依旧不尽如人意)。
他将更多琐碎的事务揽到自己身上,只为给陆云瑶挤出更多不受打扰的、属于她自己的时间。
一天傍晚,予乐拿着新发的语文课本,指着里面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问妈妈:“妈妈,‘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是‘绿’字呀?”
陆云瑶正准备解释,顾辰翊却放下手中的报纸,走过来,拿起课本,指着窗外冰封的院子,对予乐说:“你看现在,到处是白茫茫、灰扑扑的。等过些日子,天气暖和了,爸爸种的草,院子里的树,就会慢慢变绿。这个‘绿’字,就是写出了春天带来的最大变化,让整个世界活过来了。”
他又看向陆云瑶,补充道:“你妈妈学的很多知识,就像寻找和发现那些能让世界‘变绿’的钥匙,很重要,也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心思。”
这番朴素却精准的比喻,不仅让予乐恍然大悟,也让陆云瑶微微一怔。
她看向丈夫,他目光平静,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事实。但这种理解,比任何刻意的支持都更让她感到心安和力量。
予安和予乐也在这微妙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他们似乎隐约明白,妈妈除了是妈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予安不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缠着妈妈陪他玩“打仗”,而是会先探头看看妈妈是否在看书;予乐则会悄悄给妈妈的书桌上放一杯热水,或者一块她舍不得吃的糖果。
一月中旬,陆云瑶收到了学校寄来的新学期课程表和注意事项。信件的到来,让那个隐约的坐标变得清晰起来。离别的影子,再次若有若无地投在了小院里。
这一次,没有慌乱,没有哀伤,只有一种更加成熟的平静。晚饭后,陆云瑶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
“开学的时间定了,”她将课程表放在桌上,声音平稳,“二月下旬报到。”
顾辰翊拿起课程表看了看,密密麻麻的课程和实验安排,让他对妻子接下来的忙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嗯,”他放下纸张,“孩子们上学的事,我已经和团里协调好了,通勤车每天早上七点十分经过门口,下午四点三十返回。我跟司机老张也打过招呼了。”
他的回答没有涉及离别的不舍,而是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确保家庭正常运转上。这种务实的态度,恰恰给了陆云瑶最大的支持。
“我……”陆云瑶顿了顿,“这次回去,可能要比之前更投入。那个课题,后续还有很多工作。”
“知道。”顾辰翊打断她,目光沉静地看向她,“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家里,乱不了。”
他的语气里有一种经过时间验证的、令人信服的笃定。
陆云瑶看着他,看着旁边安静玩玩具、却竖着小耳朵听他们说话的孩子们,心中那一点点因离别而生的怅惘,忽然就被一种更强大的、名为“信任”和“共同目标”的情绪所取代。
一月下旬,年的味道渐渐浓了起来。虽然物资依旧不算丰富,但家家户户都开始为春节做准备。
今年,有了陆云瑶在家,小院里的年味似乎格外足些。她带着孩子们剪窗花,虽然比不上买来的精致,却充满了亲手制作的乐趣;她和顾辰翊一起写春联,他负责执笔,她负责斟酌词句,配合默契。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节,这个小家也在进行着悄然的交替。
他们不再仅仅是依靠情感本能维系的爱人、父母与子女,更是在各自领域努力、彼此理解、相互支撑的战友与同行者。
分离,不再仅仅是苦涩的考验,也成为了各自成长和家庭整体前进的催化剂。
夜深了,孩子们已然熟睡。
陆云瑶在书桌前整理行装,将一颗颗饱满的、自家产的向日葵籽仔细包好,准备带回学校。顾辰翊则在检查家里的年货储备,在清单上写写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