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人》
东郡城西边,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破旧的城隍庙。
庙祝老孙头,常常看到有一个干瘦的人,披着星星的微光回来,这人便是耍蛇人李三。
他肩上的竹箱里,蜷着两条青蛇,鳞片在月光下,闪烁幽光。
李三是药农,十五岁那年,跟着父亲进山采参,遇到暴雨,被困断崖下。
迷迷糊糊中,他看见两条青蛇缠绕在古松上,首尾相连,形成伞盖的形状,保护他和父亲,免受落石的伤害。
回家后,他放下药锄,转行以驯蛇为生。
十年间,他走遍了齐鲁大地,在泰山后山,找到了两条有灵性的蛇种。
大青和二青,刚来的时候只有一尺来长,李三用精肉喂养它们,每天晚上对着月亮吹箫。
二青额头的朱斑,随着月色明暗变化,就像镶嵌着一颗红豆,它是最通人性的。
李三表演到《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情节时,它就会昂首吐信,鳞片一张一合像波浪涌动,观看的人无不叫好。
大青突然死去的那个夜晚,李三独自坐在枯井边吹埙。
埙声低沉如哭泣,惊起了一群寒鸦。
二青突然从竹箱里窜出来,绕着他游走了三圈,蛇信轻轻舔着他的脚背,似乎在安慰他。
李三抚摸着二青的鳞片,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
“蛇有五种品德,有灵性的蛇,更有龙的特性。”
山寺失窃的事情,发生在立秋后的第三天。
李三早上起来,发现竹箱空了,冷汗湿透了他的粗布衣服。
方丈拿着禅杖大声喝道:“是不是你监守自盗?”
这时看见,二青从房梁上垂下来,尾巴尖,缠着一只昏厥的灰鼠。
灰鼠的爪子里,还握着半块供果,原来是这只畜生,偷吃东西惊动了蛇。
失而复得的喜悦,在看到小青时,变成了惊叹。
那蛇只有筷子长短,整个身体像新竹子一样青翠,只有尾巴尖有一抹银白色。
二青盘成磨盘的形状,把小青护在中间,蛇信轻轻点着同伴的额头,就像长辈在传授印记。
李三拿来鹿乳的时候,二青正把捕获的蚱蜢撕碎,用嘴喂给小青吃。
小青刚开始学习戏法时,总是很胆怯。
一次县令寿宴上,它像一座玉山,僵硬不动,任凭铜锣敲得震天响,也没有反应。
二青突然从竹箱里窜出来,绕着小青跳起了蛇舞,鳞片相互撞击,发出金石般的声音。
小青受到了激励,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在李三的手臂上,快速游走,赢得了满堂喝彩。
李三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鸳鸯竹箱,里面用蜀锦做衬,外面雕刻着并蒂莲。
三伏天,他就停止营生,带着两条蛇去沂山避暑。
溪边的老松树,见证了无数奇妙的景象。
二青驮着小青逆流而上,蛇的身体摆动起来像青色的丝绸裁成的云彩。
两条蛇首尾相连,在月光下织成银环,李三醉卧在旁边,仿佛置身于蟠桃会。
放生的那一天,李三在二青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红绳。
淄水东山,云雾缭绕,他摆下了三牲祭品,对着两条蛇三拜九叩。
“你们既然有灵性,应当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
希望你们从此深藏功名,将来能够证得大道。”
二青回头的时候,蛇眼里含着泪水,额头的朱斑,红得让人惊心。
半年后,有个樵夫在断魂崖,看到二青蜕皮。
蛇蜕有一丈多长,在阳光下闪烁着七彩光芒,惊动了四方的猎户。
李三听到消息后连夜进山,在崖洞里,找到半截褪去的青鳞,还带着体温。
洞中的石壁上,布满了抓痕,深处却供奉着一尊山神,案前摆放着风干的野果。
李三再次见到二青,是在五年后的惊蛰。
那天,他给新驯服的竹叶青喂食,忽然听到檐角的铜铃乱响。
只见一道青影如闪电,二青已经缠上了房梁,嘴里衔着一株百年首乌。
李三老泪纵横,才知道它从未远离,一直在暗中保护自己。
一个雪夜,李三感染风寒,卧病在床,昏沉中觉得凉意刺骨。
睁开眼睛,看到二青盘在炕头,蛇信轻轻试探他的额头,小青则蜷缩在灶台,用蛇身温暖着药罐。
三天后李三痊愈,屋子角落里却多了一株千年灵芝,露水还没有干。
李三寿终正寝的夜晚,两条蛇破窗而入。
二青额头的朱斑,已经淡成了胭脂色,蛇眼浑浊,绕着老主人的尸体,游走三圈。
小青银色的尾巴轻轻颤抖,在李三的掌心,留下一片蛇鳞,和二青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天村民发现,李三床头的《驯蛇经》,无缘无故燃烧,灰烬中躺着两枚青玉鳞片。
道士看到后,很欣慰:“蛇五百年可以变成蛟,千年可以变成龙。
这两条蛇,受到人的教化熏陶,恐怕可以省去三百年的修行。”
从那以后,东郡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每逢大旱,就会有青影在云中翻腾,不一会儿就会普降甘霖。
樵夫和猎户进山,总能在岔路口,看到新鲜的野果,或者是指路的蛇蜕。
光绪三年,发生大饥荒,有难民夜宿破庙。
梦见青蛇口衔金穗,醒来时,身边真的有半袋稻种。
直到现在,沂山深处,仍然有一座无名青蛇庙,香火不断。
庙祝说,子时经过那里,能听到风中传来的箫声,还有鳞片擦过草叶的沙沙声。
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在月光下,跳着没有结束的蛇舞。
异史氏曰:观二青小青之事,方知草木禽兽,禀性至淳。
反观衣冠之族,多见背信弃义之徒。
昔年范巨卿鸡黍之约,管宁割席之交,今安在哉?
尝闻龙性最淫,能与百物交。
今观二青不忘旧主,小青始终相随,其情之笃,胜过人间夫妻兄弟多矣!
世人但知蛇蝎心肠,岂知青鳞有泪?
若使天下人皆如二青,何患世道浇漓?
余作此传,非独志异,实望世人睹此双青,能念及故旧之情。
莫待朱斑褪尽,方悔恩义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