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你真是太厉害了,方才那个玉佩是什么?怎么会发出那么强大的光芒!”
小丫头被那个玉佩吸引了目光,当然也只是好奇罢了。
“这个玉佩,是一件法宝哦!可以按照主人的心意释放不同的光芒,然后跟随自己的心意变成想要的东西。
若不是有玉佩在,哥哥想要修补这么一大段长城,可是要花费不小的时间呢?”
赵辰笑着解释道。
他说的也对,毕竟现在的他还没有成仙,移山填海虽然能做到,但还是有些勉强。
“法宝是什么,竟然这么厉害?”赢元曼问道。
“法宝就是修炼者使用宝物,和习武之人的剑一样!等元曼你们以后修炼之后,哥哥为你们炼制好的法宝!”
“啊,多谢大哥!”
“谢谢大哥!”
“大哥,我也要发包,我要和大哥的玉佩一样好看的法宝哦!”小丫头不甘示弱,跑到赵辰怀里撒娇。
“好好,到时候哥哥给我们小嫶曼炼制几件即漂亮,又威力强大的法宝。”
“嗯嗯,谢谢大哥!”
小丫头高兴之下,直接给赵辰一个小香味。
“木啊!!”
“大哥,这个我奖励你的哦!”
“哈哈!好,谢谢小嫶曼的奖励!”赵辰大笑起来。
这小丫头古灵精怪,真是太可爱了。
“大哥,快看,是焱妃姐姐!”
貔貅的飞行速度本就不慢,很快就看到第一个人,正是焱妃。
她还在修补长城,眼看也快要完成了。
“焱妃姐姐,我们来了!”
还没飞进,小嫶曼就迫不及待的大喊起来。
赵辰将小丫头交给一旁的少司命,下一刻,已经出现在焱妃身边。
“姐姐,需要帮忙吗?”
“不用,弟弟,姐姐马上就完成了,你在一旁看着吧!”
“嗯!”
赵辰点头。
既然焱妃姐姐这么说了,他自然不会插手,好歹也是阴阳家的东君,面子还是要的。
而且,她的气息稳定无比,很显然没有消耗多少。
赵辰此刻打量焱妃修补的长城。
不得不说,女子的心思就是细腻,修补的长城不仅完整,更重要的是美观,比他修补的更加完善。
难怪这么短一段长城,焱妃姐姐花费这么长时间,果然,女子做事就是比男子追求完美。
貔貅也飞了过来,“大哥,焱妃姐姐好厉害,是不是!建造的长城很好看啊!”
“是啊!确实很好看,很完美!”
“大哥,你说我以后会不会也这么厉害呢?”小丫头崇拜的看着焱妃,转头问道。
“当然了,我们嫶曼以后也会这么厉害!”
“嘻嘻!!”
小丫头最喜欢别人夸他,尤其是夸奖她的人还是赵辰,心里自然更是开心了。
又等了一会,焱妃终于将这一段长城修补完成,“弟弟,怎么样?”
“很完美,比人力建造的更加完美!”
“呵呵,只可惜,这是依靠个人法力建造,体现不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恐怕和弟弟你心中的长城不一样吧!”焱妃可是看完大秦历史的人,自然知道长城可是以后的始皇帝征调民夫一点点建造完成,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劳民伤财了。
那样的长城每一块砖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
那样的长城,才算是真正凝聚人民百姓的意志。
现在的长城,也只是长城而已。
“虽然可能有差距,但不会太差,我这次不光是为了修补长城,到时候,我会想办法赋予长城新的意志。”赵辰说道。
“嗯,那我们走吧,去看看其他姐妹那边完成的如何?”
“嗯,走吧!”
“焱妃姐姐,你真厉害!”小丫头小嘴甜甜的说道。
“呵呵,我们小嫶曼也很厉害,很乖呢?”
“嘻嘻,我是很乖呢?”
“哈哈!”
这小丫头总是这么可爱。
之后,赵辰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众女也都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那部分长城。
很快,整个长城彻底完善。
要知道,长城总共有一万多里,西端起点为临洮,东端终点为辽东,这么长的长城,虽然原本就修筑了很长距离,但其中还是有很多没有连接。
原本历史上,大秦统一六国之后,是要彻底将长城连接起来,可是在这里,因为赵辰的缘故,长城工程早就停止了,草原也已经纳入大秦的版图,没有异族的袭扰,干嘛还要浪费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呢?
因此,长城早就搁置了,没有被当成违建还是因为大秦人口不足罢了。
若是放在后世,长城怕是早就被拆完了。
现在赵辰修补长城,自然是为了以后考虑。
要知道在大秦这个阶段,长城虽然没作用了,可是在以后,这可是大秦留给后世的瑰宝,是灿烂文化的象征。
自大秦开始,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大秦长城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在北方的崇山峻岭间。
它不仅是始皇帝一统天下后留下的宏伟工程,更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坐标。
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这条曾经的军事防线,如今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界限,成为承载民族记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符号。
大秦长城的意义早已突破时空限制,在现代社会依然散发着厚重而深刻的价值光芒。
要知道,在赵辰前世所在的现代社会,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而大秦长城正是构建这种认同的重要精神图腾。
它以宏大的体量,见证了中华文明 “大一统” 理念的奠基过程 ——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初衷,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实现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后的疆域稳固。
这种 “守护统一” 的内核,经过千年传承,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如今,当人们站在八达岭、嘉峪关等长城遗址前,看到的不仅是残破的城墙与砖石,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它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国人意识到,早在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就已形成 “休戚与共、守望相助” 的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