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的战略相持与残酷消耗,战场态势发生了决定性转变。在综合研判了敌我力量消长、国际环境变化及关键战场主动权易手的基础上,最高作战指挥体系做出了结束防御阶段、转入全面战略反攻的重大决策。代号为“龙啸”的终极作战计划,进入最终启动倒计时。
______
场景一:指挥中枢的最终评估
地点: 深层地下指挥中心。
态势分析:
情报总监(指向电子沙盘): “敌军主力师平均减员超过三成,其跨洋后勤补给线已拉伸至极限。卫星影像和信号情报显示,其联盟内部关于战争目标的争议正公开化。”
作战部长: “我战略预备队已完成休整和针对性训练,新装备列装率超过九成。昨夜,第38集团军在无人机引导下成功突穿仙人岭防线,敌军中部防御体系出现一个宽达二十公里的缺口。”
后勤司令: “所有战备仓库已前推至预定位置,民用运输网络转入战时体制的磨合期已结束,运输效率提升两倍以上。”
气象总工: “未来七十二小时将出现强电磁暴天气,可有效压制敌太空侦察能力。”
决策形成: 听完汇报,端坐于中央的指挥长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高级将领,声音沉稳而决绝:“时机已成熟。‘龙啸’计划,按预定方案,准备执行。”
场景二:密电频传——最后的准备
加密通联: 指挥中枢的决心,通过最高级别的量子加密信道,化作一道道绝密指令,瞬间传达到各战区、各军种前沿指挥所。
部队调动:
战略预备队: 数个齐装满员的重型合成旅、空中突击旅利用夜色和复杂气象掩护,悄然前出至进攻出发阵地。
火力单元: 火箭军多个旅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导弹起竖,目标诸元装定完毕。远程火箭炮和陆军战术导弹部队向前沿机动。
空中力量: 空军各师进行最大规模的战前检修和弹药挂载,预备在h时(进攻发起时刻)倾巢而出。
海上编队: 航母打击群和两栖攻击群悄然驶离驻泊地,进入预定攻击阵位。
后勤保障: 所有交通线优先保障军事运输,弹药、油料、医疗物资被源源不断送上前线。整个国家机器为最后一击高效运转。
场景三:“轩辕”系统的最终推演
超级AI验证: 天河系列超算中心的“轩辕”作战系统正在进行最后的兵棋推演,海量数据流在处理器中奔腾。
关键预警: 系统突然提示:“推演显示,敌在极端情况下使用战术级核武器的概率升至7.5%。”
应对部署: 战略支援部队指挥官立即回应:“反导卫星组已前置至预定轨道,战略预警雷达开机,电磁脉冲防护等级提升至最高。” 所有应对预案被再次确认。
最终校验: 全息投影呈现超过92%的胜率预测,所有环节完成最终生物特征确认(虹膜+声纹扫描)。
场景四:前线——决战前的死寂
无线电静默: 进攻前夕,我军实施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和雷达管控,前沿异常安静。
战术欺骗: 故意释放部分部队后撤休整、指挥体系轮换等假消息,迷惑敌军侦察。
敌军反应: 联军前线指挥官察觉到异常宁静,却误判为我方因长期消耗已无力进攻,正在调整防御,其警惕性反而有所松懈。
场景五:无声的集结
空中堡垒: 最新型隐身轰炸机在西北某基地完成最后弹药挂载,地勤人员使用量子检测仪校验隐身涂层。
深海利刃: 新型战略核潜艇在基地接收特殊弹头,艇长核验两把密码钥匙的量子纠缠状态。
陆地尖刀: 数字化单兵系统开始同步战场数据,战士们的战术目镜浮现出首波攻击路线图。
章节结尾:
指挥长在指挥中心大厅,看着巨型电子屏幕上所有参战单位均显示“准备就绪”的绿色信号,抬头望向墙上的原子钟。秒针滴答作响,走向那个决定命运的h时。
他拿起专用电话,沉声报告:“报告指挥中心,‘龙啸’计划全体参战单位已准备完毕,请指示!”
听筒里传来简洁而有力的命令:“按计划执行。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属于中国人民!”
“是!”
命令下达的瞬间,无数承载着指令的电波,飞向天空、海洋和陆地。一场决定东亚乃至世界格局的终极决战,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