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公寓,再次成为了苏晚的栖身之所,但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窗户上安装了无法拆卸的电子监控脚环,她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公寓内,每一次外出都必须提前申请并获得批准,且有安保人员全程“陪同”。这与其说是保释,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软禁。
然而,对苏晚而言,这已是来之不易的喘息之机。她清晰地记得走出拘留所时,魏友泉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有保住面子的如释重负,有为她脱困的些许欣慰,但更深处的,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冷静,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他保她,并非全然出于情意,更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权威,以及对沈念卿越界行为的反击。这份“庇护”,脆弱而昂贵。
苏晚表现得异常顺从和安静。她严格遵守所有保释条例,每日通过视频向监管机构报到,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公寓里,不是看书,就是对着画布发呆,偶尔和儿子魏念安视频通话时,也总是温柔鼓励,绝口不提自己的处境。她像一只受伤后舔舐伤口的野兽,收敛了所有锋芒,将真实的情绪深深埋藏。
这种“认命”和“安分”,通过李铮的汇报传到魏友泉耳中,让他稍稍安心。他认为这是那次“教训”和这次濒死体验后,苏晚终于认清现实、学会低头的结果。他需要的是一个可控的、能提供情绪价值且不会带来麻烦的情人,而不是一个时刻可能引爆的炸弹。苏晚现在的状态,符合他的期望。
但魏友泉也并未完全放松警惕。他加大了对苏晚通讯的监控,并暗示李铮,那个叫陆星辰的程序员“背景复杂”,让苏晚保持距离。这是一种警告,也是划清界限。
苏晚心领神会。她立刻切断了与陆星辰的所有直接联系,甚至让安娜·李也暂时进入静默状态。她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放大镜下,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现在,她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表面的风平浪静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苏晚虽然无法直接联系外界,但她还有一张牌——那位因孙子病情而对她心存感激的司机老周。
老周每周会固定来公寓两次,接送采购生活用品的保姆,或是陪同苏晚在指定时间、指定路线“放风”。这成了苏晚与外界联系的唯一薄弱环节。她利用老周对孙子的爱,进行着极其谨慎的互动。她从不打听任何敏感信息,只是时常关切地询问孩子的康复情况,并通过老周,以“给孩子的礼物”为名,将一些不记名的购物卡或小额现金转交给老周的儿子。这种不着痕迹的关怀和帮助,进一步巩固了老周的忠诚。
一次“放风”途中,苏晚在一家允许停留的咖啡馆看书,老周在门外等候。一个看似偶然经过的年轻女子(安娜·李安排的联络人)“不小心”将一杯咖啡泼到了苏晚的书上。在连声道歉和帮忙擦拭的混乱中,一张微缩存储卡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塞进了苏晚的手中。
回到公寓,苏晚反锁洗手间的门,用特制的读卡器读取了存储卡里的信息。是安娜·李整理的近期舆论动向摘要,以及一条关键情报:沈念卿近期频繁与欧洲几位二战艺术品鉴定和 restitution(归还)领域的权威专家秘密会面,似乎在验证某批艺术品的来源。
苏晚的心猛地一跳。沈念卿果然没有放弃追查!她甚至动用了顶级专家,这说明那批艺术品牵扯的秘密极其重大,也意味着沈念卿可能快要掌握确凿证据了。时间,越来越紧迫。
她必须想办法在沈念卿完成验证、并可能对她采取更极端手段之前,先发制人。但她现在被困牢笼,能动用的资源有限。她想到了一个人——沈哲。那个对沈家充满怨恨的远房亲戚。虽然上次合作后已按计划“切断”联系,但或许……还能再利用一次?
她需要一种绝对安全的方式,向沈哲传递一个信息,一个能重新点燃他对沈家仇恨、并愿意冒险提供帮助的信息。
机会来自魏友泉一次意外的“恩赐”。或许是为了安抚,或许是为了试探,魏友泉提出,在严格安保下,允许苏晚重启艺术创作,前提是作品主题和内容必须“积极向上”,不得涉及任何敏感议题。他甚至“慷慨”地允许苏晚联系一家指定的、与魏家有合作关系的本地画廊,筹备一个小型的、不公开的线上作品鉴赏会,美其名曰“保持艺术状态”。
这对苏晚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艺术,是她最合法的掩护,也是她最锋利的武器。
她欣然接受,并立刻投入创作。她选择的主题是“重生与希望”,画风明亮温暖,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礼赞,完全符合魏友泉的要求。但在这些看似无害的作品深处,苏晚嵌入了只有极少数知情者才能解读的密语。
在一幅名为《春之序曲》的油画中,背景森林的纹理,被她用极细微的笔触,勾勒出了类似二战时期某种特定部队徽章的变形图案;在另一幅《星空下的河流》中,河水的流向和星光的排列,暗合了瑞士境内一条靠近某家神秘私人银行总部的小溪的地理坐标;而在一系列静物画中,某些花瓶的造型和花卉的种类,则暗示了与那批失踪艺术品相关的收藏家偏好。
这些隐藏的信息,如同潜伏在美丽外表下的病毒,悄无声息地等待着被激活。苏晚知道,沈哲作为沈家边缘但了解内情的人,一旦看到这些画作的高清图像(线上鉴赏会必然会有细节图流出),极有可能察觉其中的异常。只要他心中对沈家的仇恨未消,就很可能会主动设法联系她。
与此同时,苏晚在每次与魏念安的视频通话中,也开始了更精细的“工作”。她不再讲述童话,而是开始给儿子“上课”,内容是简单的艺术鉴赏。她会给念安看一些世界名画的图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画面的故事、色彩和构图,潜移默化地培养儿子的审美和对艺术的兴趣。她看似只是在履行一个母亲的教养责任,实则在为将来某一天,或许需要向儿子解释某些“复杂”事情时,打下基础。她要让艺术成为他们母子之间,超越魏家掌控的、独特的沟通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