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6 日清晨六点半,渔村的晨雾还没散尽,“望海贝坊” 的厨房已经飘起了海腥味 —— 小玥和小涛蹲在新到的不锈钢操作台前,正用软毛刷给扇贝刷壳,操作台上的儿童安全刀具、硅胶铲勺摆得整整齐齐,阳光透过玻璃窗,在 “企业捐赠厨具” 的红色标签上泛着光。
“这贝壳刷起来比以前快多了!” 小涛举着刷干净的扇贝,兴奋地对李伟喊。李伟刚从三轮车上搬下最后一箱厨具,额角沾着汗:“这是‘阳光厨具厂’捐的 10 套儿童专用设备,昨天从市里运过来的,你看这刀具,刀刃是圆头的,就算碰到手也不疼。” 他拿起一把粉色刀柄的小刀,在扇贝壳上轻轻划了下,只留下浅痕,“还有这硅胶铲,炒海鲜不粘锅底,比咱们以前的铁铲好用多了。”
周小雨拿着账本走过来,指尖在纸上划着:“开业三天,已经有 12 个渔村孩子报名小厨师培训班,今天再加上邻村的 5 个,总共 17 人。之前的大米和海鲜快用完了,‘粮油店李哥’说再捐 50 斤大米,明天到;阿强昨天送的 20 斤扇贝,今天正好教孩子们做‘蒜蓉粉丝蒸扇贝’,这道菜简单又鲜,还能练手剥壳。”
上午八点,小厨师培训班第一节课正式开始。李伟举着手机开启 “烟火厨坊” 直播,镜头里 17 个孩子穿着统一的蓝色卡通围裙(宝妈群追加捐的 30 套,昨天到的),围着操作台坐成一圈。“家人们,今天咱们的小厨师培训班开课啦!” 他笑着挥手,身后的黑板上贴着 “蒜蓉粉丝蒸扇贝” 的步骤图,“今天教的这道菜,我以前闹过笑话 —— 第一次蒸扇贝,把粉丝泡成了‘粉条疙瘩’,蒸出来像浆糊,小玥说‘李叔叔,这扇贝裹着鼻涕’,后来才知道粉丝要泡 10 分钟,不能泡太久。”
在线人数很快涨到 2.9 万,弹幕里笑作一团。Id “宝妈群群主” 留言:“哈哈!我家孩子第一次泡粉丝,直接用开水煮,煮成了糊糊!咱们群里 200 位妈妈都报名‘月捐计划’,每月 1 块钱,虽然少,但积少成多,给孩子们买食材!”Id “阳光厨具厂” 也留言:“后续还会捐 5 套儿童烤箱,下周送到,让孩子们学做海鲜披萨!”
Id “县文旅局” 官方留言:“已联系雨林区的勐腊村,村长老王想复制‘望海贝坊’模式,建雨林公益厨房,下周派专员和你们一起去考察;另外,牧区的乌兰牧骑队队长巴特,昨天打电话说看到直播,想在牧区建厨房,用当地羊肉教孩子做手抓饭,你们可以先线上沟通!” 弹幕里顿时刷满 “跨区联动太赞了”“4 个厨房指日可待”。
【蒜蓉粉丝蒸扇贝实操教学】
1. 食材预处理 —— 安全操作与趣味纠错
“先教大家剥扇贝,” 沈亦舟拿着扇贝走到镜头前,指尖捏着扇贝边缘,“用圆头小刀从壳缝插进去,轻轻撬开,别像我第一次那样用蛮力,把壳撬碎了,还划到手。” 他边说边演示,扇贝壳 “咔嗒” 一声打开,“撬开后把内脏去掉,只留贝肉,我以前没去内脏,蒸出来有腥味,小涛吃了一口就吐了。”
小玥举着扇贝跟着学,手指有点抖,阿海突然走过来,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工具:“用这个扇贝刀,我自己做的,撬壳更省力。” 他接过小玥的扇贝,三两下就撬开,贝肉完整地留在壳上。“阿海叔是我妈妈的朋友,开了十年海鲜摊,剥扇贝最快了!” 小玥笑着介绍。
阿海黝黑的脸上带着腼腆:“昨天看到孩子们剥扇贝费劲,就想过来帮忙。我家小子以前总来贝坊蹭饭,现在也想报培训班。” 他蹲下来教孩子们挑贝肉:“贝肉上的黑膜要撕干净,不然有沙,我以前没撕,吃着硌牙。”
李伟眼睛一亮,凑过去问:“阿海,你要是有空,能不能当贝坊的渔村合伙人?负责海鲜供应链,帮咱们选新鲜海货,教孩子处理海鲜,咱们一起把贝坊做起来。” 阿海愣了愣,随即点头:“能!我早就想为村里孩子做点事,以后每天早上送新鲜海货过来,不收钱!”
2. 调料调配
“调蒜蓉酱,” 周小雨拿着碗,里面装着剁好的蒜蓉,“加半勺盐、一勺生抽、半勺香油,我以前把老抽当成生抽,调出来的酱黑乎乎的,蒸出来的扇贝像‘煤球’,孩子们都不敢吃。” 她边拌边笑,“现在每次调酱,都让小涛先尝,他说‘咸了’我就加水,说‘淡了’就加盐。”
小涛踮着脚尝了口蒜蓉酱,皱着眉:“有点咸,再加点香油!” 周小雨赶紧加了半勺香油,孩子们跟着调酱,有的加太多盐,有的香油放少了,李伟笑着说:“没关系,失败了才记得住,我第一次调酱,咸得能当咸菜,后来用它拌面条,居然挺好吃!”
3. 蒸制与装盘
“粉丝泡 10 分钟,铺在扇贝壳上,再放贝肉,淋上蒜蓉酱,” 李伟把扇贝放进蒸锅,“水开后蒸 5 分钟,别像我第一次蒸 10 分钟,贝肉老得像橡皮,嚼不动。” 他边说边看时间,“蒸好后撒葱花,香得很!”
蒸好的扇贝端出来,热气裹着蒜香和海鲜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邻村的小敏眼睛亮了:“比我妈妈做的还好吃!我以后每天都来学!” 小敏妈妈站在门口,笑着对李伟说:“以前孩子总吃泡面,现在每天盼着来贝坊,还会回家给我做粥,太谢谢你们了!”
中午十二点,孩子们围坐在新餐桌旁(赵哥捐的 10 套餐桌,昨天到的),吃着自己做的扇贝,阿海带来的生蚝也蒸好了,贝肉肥嫩,蒜蓉香扑鼻。“以后每周三教新菜,” 李伟对孩子们说,“下周学做海鲜披萨,用新烤箱!” 孩子们欢呼起来,小涛举着扇贝壳:“我要把壳洗干净,贴在贝坊的墙上!”
下午两点,李伟和巴特线上视频,屏幕里的巴特穿着蒙古袍,身后是草原:“我们牧区有很多留守儿童,冬天没热饭吃,想建个厨房,教孩子做手抓饭、烤包子,用我们的羊肉,你们的经验,肯定能成!” 他举起一块羊肉,“这是刚宰的羊,想寄给你们尝尝,让孩子们学做羊肉粥!”
“太好啦!” 李伟激动地说,“下周我们去雨林考察,回来就去牧区,咱们一起建牧区厨房!” 挂了视频,县文旅局的专员发来消息:“雨林的老王准备了野生菌,想让你们教孩子做菌菇汤,雨林食材多,适合建厨房。”
周小雨拿着账本走进来,眉头有点皱:“百万基金还剩 3 万,够买一个月的食材,‘月捐计划’现在有 500 位粉丝参与,每月能筹 500 元,虽然不多,但加上企业捐赠,能覆盖食材成本。”
李伟点点头,对着直播镜头说:“家人们,‘月捐计划’正式启动,每月 1 块钱,不管多少,都是对孩子的心意。我们会每月公布账目,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 弹幕里瞬间刷满 “已报名月捐”“支持到底”,Id “退休教师刘姨” 留言:“我每月捐 100 元,给孩子们买海鲜!”
傍晚六点,阿海带着儿子小海来贝坊,小海手里拿着个布包:“李叔叔,这是我攒的 5 块钱,捐给贝坊买食材。” 他打开布包,里面是皱巴巴的零钱,“我妈妈走得早,爸爸说贝坊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也要为家做点事。”
阿海眼眶红了:“小海以前总躲在屋里不说话,现在每天来贝坊,话多了,还会帮着剥扇贝。” 李伟摸了摸小海的头,把钱放进捐款箱:“这钱我们用来买你爱吃的生蚝,下周教你做烤生蚝!” 小海开心地跳起来,抱着阿海的腿:“爸爸,我以后要当小厨师!”
晚上八点,李伟、沈亦舟、周小雨和阿海坐在厨房,商量后续计划:“阿海负责海鲜供应链,每周送 3 次新鲜海货;下周去雨林考察,帮老王选厨房地址;和巴特定好,下个月去牧区;月捐计划现在有 800 人参与,每月能筹 800 元,加上企业捐赠,食材成本够了。”
周小雨翻着账本补充:“‘阳光厨具厂’捐的烤箱下周到,雨林的老王准备了 20 斤野生菌,巴特寄的羊肉明天到,咱们可以教孩子做羊肉粥,联动三个地区的食材!”
阿海笑着说:“我明天带孩子们去赶海,捡蛤蜊、挖生蚝,让他们知道海鲜是怎么来的,学做‘赶海宴’!”
李伟望着窗外的月光,洒在贝坊的贝壳墙上,孩子们贴的扇贝壳在月光下泛着光。他知道,“望海贝坊” 的故事正在跨区延续 —— 渔村有阿海当合伙人,雨林有老王,牧区有巴特,4 个公益厨房的蓝图越来越清晰;月捐计划像涓涓细流,汇聚成可持续的爱心循环,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到热乎饭,学到新技能。
“明天教孩子们做羊肉粥,” 李伟对大家说,“用巴特寄的羊肉,让孩子们尝尝牧区的味道,也让他们知道,不管是海边还是草原,爱心都是一样的暖。” 沈亦舟点点头,拿起硅胶铲:“我先练练手,别像上次那样,把羊肉炒老了!” 大家都笑起来,厨房的灯光里,满是温暖的期待。
次日清晨,贝坊的烟囱升起第一缕烟,孩子们跟着阿海去赶海,小涛手里拿着小桶,小玥带着扇贝刀,笑声在海边回荡。巴特寄的羊肉躺在保温箱里,野生菌的香味从快递盒里飘出来,李伟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笃定:这不仅是一个厨房的故事,更是无数人用爱心搭建的港湾,从渔村到雨林,从草原到城市,这份温暖会一直传递下去,直到每个孩子都能笑着吃上自己做的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