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小学的晨雾还没散尽,木质教室的窗棂就被孩子们的笑声撞得嗡嗡响。小杨老师蹲在讲台旁,正用衣角擦着台面上的粉笔灰,身后传来 “哗啦” 一声 —— 羊角辫妹妹捧着卡通熊电饭煲,脚边散落着防震膜的碎片,她踮着脚把锅凑到窗边,让晨光顺着锅盖的缝隙钻进去,像在检查藏在里面的魔法。
“小心点,别摔了。” 小杨老师走过去,帮她把电饭煲的电源线理好。线端的插头还带着物流仓库的余温,她指尖划过 “烟火厨坊爱心捐赠” 的刻字,突然想起三天前孩子们围着煤炉冻得发红的脸蛋。那时锅里的杂粮粥总熬不透,最小的小琴总把碗底没煮烂的豆子偷偷挑出来,藏在口袋里说 “留给妹妹吃”。
“老师,这个按钮是干嘛的呀?” 穿补丁棉衣的小琴凑过来,冻得发紫的手指悬在电饭煲的 “煮饭” 键上方,不敢落下。她袖口的棉花露出来,是去年冬天小杨老师用自己的旧毛衣改的。教室后排的老教师张叔蹲在地上,正用砖头垒临时灶台,砖缝里还沾着去年冬天的冰碴:“以前用煤炉,得守着添柴,现在这玩意儿,按个键就行?”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镜头刚对准操作台上的酒酿罐,在线人数就冲破了 1000 万。弹幕里一半是 “等看邪修新菜”,一半是 “孩子们用上电饭煲了吗”,李伟举着个玻璃罐,里面的酒酿泛着乳白色的浆汁,对着镜头晃了晃:“家人们,今天教一道‘电饭煲版红糖发糕’—— 不用酵母,用酒酿当发酵剂,没有电饭煲就用保温杯焖,甜软蓬松,特别适合山区孩子当早餐,还能补气血。”
沈亦舟已经把食材摆得整齐:面粉装在白瓷碗里,红糖块用纱布包着,旁边放着碗滤好的酒酿汁。他指尖捏起一点面粉,对着光捻了捻:“正统发糕讲究‘面细浆匀’,面粉要过筛三次,酒酿得滤掉米渣,这样发糕才细腻。” 话没说完,李伟就从橱柜里掏出袋现成的低筋面粉,包装袋上 “免筛” 两个字格外醒目:“沈师傅,山区老师哪有功夫筛面粉?这免筛面粉五块钱一袋,比自己筛省二十分钟,还不用洗筛子。”
李伟把面粉倒进电饭煲内胆,不用过筛,直接加红糖:“红糖要掰碎,不然煮出来会有硬块。” 他用勺子把红糖和面粉混合,褐色的糖粒在面粉里散开,像撒了把碎琥珀:“没有电饭煲内胆就用不锈钢盆,蒙上保鲜膜,放在暖气片上发酵,北方的家人们都懂这个法子。” 弹幕里立刻刷起 “暖气片党狂喜”“免筛面粉已下单”,一个带着 “山区支教” 标签的 Id “小杨老师” 弹出:“李老师!我们没有暖气片,能用煤炉边的余温发酵吗?”
李伟刚要回答,弹幕里突然窜出一串刺眼的灰色评论。Id “理性旁观者” 连续刷了三条:“别作秀了,捐几个电饭煲就敢说做公益?百万基金到底用了多少在孩子身上?”“怕是借爱心圈钱吧,直播打赏赚的比捐的还多”“看这面粉,明显是赞助商给的,真以为网友傻?”
周小雨的手顿了一下,下意识想屏蔽,却被李伟拦住。他把镜头转向身后的捐赠清单墙,上面贴满了物资采购发票的复印件,红色的印章在镜头下清晰可见:“家人们,百万基金的每一笔支出都在这儿 ——307 台电饭煲,每台采购价 128 元,合计
元;2186 斤杂粮,每斤 3.2 元,合计 6995.2 元;还有爱心厨房的施工材料,目前支出 18 万,所有发票都能在我们的公益账号上查到。”
沈亦舟补充道:“直播打赏的钱,我们一分没动,全存在专用账户里,昨天刚给向阳小学转了 5 万元,用于后续的食材采购。” 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银行转账记录的截图,收款方是 “贵州省黔东南州向阳小学”,转账备注写着 “烟火厨坊爱心捐赠”:“我们做公益不是为了作秀,是想让更多孩子能吃上热饭,要是这位‘理性旁观者’有疑问,欢迎来我们的公益办公室查账,地址随时公开。”
弹幕里瞬间炸了,支持的评论把灰色评论淹没:“黑子别酸了,人家真金白银在做事”“查过公益账号,每笔支出都透明”“李老师他们连差旅费都是自己掏的,那个 Id “理性旁观者” 还想反驳,却被一连串的 “晒证据” 刷屏,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了直播间。
直播继续,李伟往面粉里加了酒酿汁,用筷子顺时针搅拌:“发酵的关键是温度,酒酿汁要提前温到 35 度左右,太凉发不起来,太热会把酵母杀死。” 他用手腕贴着碗壁试了试温度:“没有温度计就用手背试,不烫不凉刚好。” 沈亦舟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喷瓶,里面装着温水:“正统做法会在面团表面喷点水,防止干裂,没有喷瓶就用手蘸水抹,效果一样。”
沈亦舟指着酒酿罐:“给孩子做发糕,酒酿别放太多,不然会有酒味。可以加两勺红枣碎,提前用温水泡软,既能增加甜味,又能补气血。” 他顿了顿,补充道:“山区孩子可能不爱吃太甜的,红糖可以减量,按每斤面粉加三两糖的比例来,刚好适口。” 弹幕里的 “乡村教师” 们纷纷留言 “记笔记了”“明天就给孩子们做”,张桂芬大妈的 Id 弹出:“小李老师!我加了点核桃碎,给孩子们补脑子!”
直播到一半,周小雨举着手机跑过来,声音带着颤抖:“李老师!小杨老师发来了视频!孩子们用上电饭煲了!” 她把手机屏幕对着直播镜头,画面里的向阳小学教室瞬间挤满了人。
镜头里,羊角辫妹妹终于按下了电饭煲的 “煮饭” 键,按钮弹起的瞬间,她吓得往后退了一步,然后又凑上去,盯着锅盖上的指示灯笑。小琴蹲在旁边,手里捧着个陶瓷碗,碗里是刚切好的红枣碎,是张叔昨天从家里带来的 —— 他家种了三棵枣树,每年都要给孩子们带点。
“老师,什么时候能好呀?” 小琴仰着头问小杨老师,眼里满是期待。小杨老师看了看电饭煲上的时间:“还要等二十分钟,咱们先把桌子擦干净,一会儿就能吃热乎的发糕了。” 教室里的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抹布擦桌子,有的把小板凳摆成一排,最调皮的男孩阿明跑到门口,对着山下喊:“我们有新锅啦!能做甜发糕啦!”
突然,镜头晃了一下,画面转向教室后排。老教师张叔蹲在地上,正用袖口擦眼睛。小杨老师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叔,您怎么了?” 张叔抬起头,眼里满是泪水:“想起二十年前,我刚到这儿的时候,孩子们冬天连热粥都喝不上,现在…… 现在能吃上甜发糕了。” 他指了指墙角的煤炉,炉口的铁锈已经掉了一半:“以前用这个,熬一锅粥要两小时,还总糊底,现在这玩意儿,按个键就行,孩子们不用再冻着手等饭了。”
弹幕里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被 “泪目”“张叔辛苦了” 刷屏。那个之前退出的 Id “理性旁观者” 突然又冒出来,发了条长评论:“对不起,我之前误会了。刚查了你们的公益账号,确实每笔支出都透明,还看到了孩子们之前用煤炉做饭的照片,是我太偏激了。我捐了 2000 块,希望能帮孩子们多买点食材。” 后面跟着个鞠躬的表情。
李伟看着这条评论,突然笑了:“这位朋友,没关系,我们欢迎监督。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一起做的,你的捐款我们会用来买红枣和核桃,给孩子们加营养。” 他对着镜头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信任,也谢谢这位朋友的监督,正是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把公益做得更好。”
下午一点,直播进入连麦环节。小杨老师的连麦申请第一个弹出,画面里的教室飘着发糕的香气。羊角辫妹妹举着块刚出锅的发糕,对着镜头笑:“李老师!这个发糕好甜呀!比过年吃的还甜!” 她嘴角沾着红糖渍,是小琴帮她擦的。小琴手里也拿着块发糕,正小口小口地吃,眼睛里闪着光:“老师,我能留一块给妹妹吗?”
李伟点头:“当然可以!下次我们教大家做小一点的发糕,方便孩子们带回去给弟弟妹妹吃。” 他刚说完,302 宿舍的连麦申请就弹了出来。寸头男生举着个改装过的小烤箱,里面放着块发糕:“李老师!我们按你的方法做的,加了点葡萄干,特别好吃!我们还改了个迷你烤箱,能放在宿舍用,捐给山区的孩子们!”
搞笑又暖心的是,“银发学厨团” 的王爷爷连麦时,特意换上了洗得发白却浆得笔挺的中山装,镜头里传来老式收音机的沙沙声:“小李老师!我用铝饭盒蒸的发糕,你瞧瞧这蜂窝!” 老人颤巍巍捧起饭盒,里面的红枣发糕还冒着热气,“我把攒了半年的退休金都捐了,够孩子们吃一阵子!” 这时画外音传来老伴的嗔怪:“老头子,你把电视遥控器藏哪去了?” 弹幕瞬间被 “老两口太可爱了”“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刷屏。
下午三点,小杨老师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吃完发糕,正帮着打扫教室,还把剩下的发糕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周小雨把照片投在直播背景墙上,画面里的老人捧着发糕,笑得满脸皱纹,旁边的孩子正帮他们捶背。李伟看着照片,突然说:“等爱心厨房建好了,咱们组织一次‘云做饭’,让城里的孩子和山区的孩子一起做发糕,互相分享。”
沈亦舟点头:“好主意!我们还可以邀请张叔和小杨老师来直播,教大家做山区的特色菜,让更多人了解那里的生活。” 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爱心厨房的施工进度图:“目前地基已经打好了,下周开始砌墙,预计下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孩子们就能在干净的厨房里做饭,不用再在砖头上垒灶台了。”
直播接近尾声时,在线人数定格在 1200 万,创下了 “烟火厨坊” 的新纪录。打赏界面的金色弹幕不断滚动,“理性旁观者” 刷了个嘉年华,留言:“之前误会了,以后会一直支持你们的公益。” 张桂芬大妈刷了 10 个火箭:“广场舞队凑了 5000 块,捐给爱心厨房买厨具!”302 宿舍的男生们刷了 20 个火箭:“我们捐了 100 个书包,印上‘山海同心’的 logo!”
李伟对着镜头,手里捧着块刚做好的发糕:“家人们,今天的直播快结束了。这道红糖发糕,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爱心的传递。从捐电饭煲到建爱心厨房,从教邪修菜到组织‘云做饭’,我们做的这些,都是希望能让更多孩子吃上热饭,感受到温暖。”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昨天收到一位山区老师的私信,说有个孩子第一次吃热粥,哭着说‘原来饭可以这么暖’。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沈亦舟补充道:“接下来,我们会把爱心厨房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山区。目前已经有三个村子联系我们,希望能建爱心厨房,我们会用百万基金的剩余部分,加上大家的捐款,尽快落实。另外,我们还会组织‘爱心支教’活动,邀请有厨艺的粉丝一起去山区,教孩子们做家常菜。”
两人对着镜头深深鞠躬,弹幕里刷满 “支持”“期待爱心厨房”“我要报名支教”。周小雨举起手机,屏幕上是爱心地图,上面除了向阳小学的红圈,又多了三个蓝点,分别是附近的三个村子:“这些蓝点,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群等着热饭的孩子,也代表着大家的爱心。”
晚上七点,西南山区的夜幕已经落下。向阳小学的教室里还亮着灯,孩子们围着电饭煲,正在帮小杨老师清洗内胆。小琴把洗干净的内胆擦干,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子里:“老师,明天还能做发糕吗?” 小杨老师点头:“当然可以,李老师说,下次教我们做巧克力味的。”
教室外,老教师张叔蹲在地上,正用手机看 “烟火厨坊” 的直播回放。屏幕里李伟讲发糕做法的声音,混着山里的虫鸣,格外温馨。他掏出手机,给小杨老师发了条消息:“明天我把家里的枣树砍几枝,种在教室门口,明年就能结枣给孩子们做发糕了。”
物流仓库里,李伟和沈亦舟正在整理新的捐赠物资。箱子里的保温杯、电饭煲堆得像小山,上面贴着孩子们的涂鸦贴纸。周小雨举着个快递盒跑过来:“李老师!沈师傅!这是‘理性旁观者’寄来的,里面是 2000 块现金,还有封信,说要加入我们的公益团队。”
李伟拆开信,里面的字迹很工整:“之前误会了你们,很抱歉。看到孩子们吃发糕的样子,我才明白,公益不是喊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后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帮更多孩子吃上热饭。” 信的末尾,画着个小小的电饭煲,旁边写着 “山海同心”。
窗外的月光洒在仓库里,照亮了堆在角落的爱心物资,也照亮了墙上 “烟火厨坊,爱心无界” 的标语。大家都知道,这场爱心接力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山区孩子需要帮助,还有更多的爱心菜需要教,还有更多的温暖需要传递。而那道电饭煲版红糖发糕的甜香,会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山巅的炊烟和屏幕后的热泪,紧紧连在一起,跨越山海,永不消散。
第二天清晨,向阳小学的教室门口,老教师张叔正在挖坑。小杨老师和孩子们帮着扶树苗,是从张叔家枣树上砍的枝。羊角辫妹妹把一块发糕放在坑边,说:“给枣树吃点甜的,明年就能结好多枣了。” 小琴蹲在旁边,用小手把土填进坑里,眼里满是期待。山风吹过,树苗的叶子轻轻晃动,像在回应孩子们的期待。而在千里之外的 “烟火厨坊”,李伟和沈亦舟正在整理新的支教名单,上面有 “理性旁观者” 的名字,还有很多像他一样,被爱心打动的人。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传递,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