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16 日清晨七点,渔村的海风裹挟着细碎晨露,在 望海贝坊 尚未完工的贝壳墙上凝成水珠。施工师傅张师傅扛着窗户框架走向预留窗口,刚将其架上去,便传来
一声。只见窗框歪斜着卡在墙上,左侧比窗口宽出 5 厘米,右侧却窄了 2 厘米,宛如被狂风吹偏的船帆。
“尺寸差得也太离谱了!” 张师傅猛地将卷尺摔在满是木屑的工作台上,金属外壳与木板相撞发出闷响。他蹲下身时工装裤膝盖处的补丁被木屑扎得簌簌掉落,额头豆大的汗珠顺着沟壑纵横的皱纹,啪嗒啪嗒砸在歪斜的窗框上,洇出深色的痕迹。“窗户框宽了整整 5 厘米,门轴还少了一套!” 他扯起脖子上的汗巾胡乱抹了把脸,露出后颈被太阳晒脱的一层皮,“昨天拆箱时急着赶进度,现在装到一半才发现 ——”
他的指节捏得发白,手中那块锯下来的木片边缘像犬齿般狰狞,粗糙的断面在晨光里泛着冷光,仿佛在嘲笑这场突如其来的混乱。木工锯子斜倚在墙边,锯齿上还嵌着几丝暗红的木纤维,如同咬过猎物后残留的血迹。“这锯子钝得能当铲子使,” 张师傅抄起锯子重重劈在木板上,锯齿只在表面刮出几道浅痕,“锯木头跟啃带筋的牛骨头似的,好不容易锯下来的边角 ——” 他指着地上歪歪扭扭的废料,“全是斜的,装上去漏风不说,雨水渗进来,不出半年窗框就得烂透!”
阿强踩着三轮车碾过碎石路,车斗里铝锅覆着保鲜膜,残余的鱼汤在晨雾里腾起细白热气。他瞥见歪斜的窗框嵌在墙垛间,喉结滚动着咽下叹息:我家老房子换窗那会儿,师傅拿木工刨子削平凸起,再用桐油木片填实缝隙,最后刷三层防水胶,大风天连张纸都塞不进去。 他弯腰轻叩窗框,朽木发出空洞回响,可咱们手头没刨子,连备用门轴都找不着,这活比解九连环还难。
竹篮晃动的脆响由远及近,小玥和小涛肩并肩跑来,篮底海菜泛着墨绿光泽。小涛刚伸手触碰窗框,就被李伟攥住后领拽回来。这窗框少说三十斤,别拿手指当千斤顶。 李伟用虎口丈量着变形的窗框,另一只手把海菜篮往少年怀里塞,去溪边把海菜泡开,等会儿给你们露一手海鲜疙瘩汤绝活。
临时厨房的帐篷里,沈亦舟正加热鱼汤,把昨天剩下的虾仁切碎放进锅里,准备做疙瘩汤的汤底。“鱼汤加虾仁和海菜,鲜得很,孩子吃着暖腹,” 他对周小雨说,后者手里拿着两张单据:“‘门窗配件店赵哥’上周留言说捐的木工刨子和 2 套门轴,物流消息显示昨天到了县物流站,王主任帮忙协调了三轮车,今天上午十点到,走乡村小路,避开早高峰的农用三轮车;还有‘粉丝群’上周捐的 1200 元,说是给孩子们买灶台材料的,今天上午刚到账,已经联系了镇上的水泥店,下午送 2 袋水泥和 1 袋河沙过来,用来搭灶台。”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李伟举着相机站在歪歪的窗框旁,镜头特写错位的窗框和散落的木片(用布垫着,怕扎脚)。“家人们,今天咱们遇到了‘窗偏轴缺’的难题,” 他对着镜头苦笑,“窗户框尺寸不对,门轴还少一套,木工工具也钝了,装到一半卡壳了。想请大家在线支支招,看看有没有办法调整窗框尺寸,或者用什么材料填补缝隙,不让咱们的贝坊‘漏风失暖’。不过咱们先教一道暖腹又鲜口的邪修菜 ——‘海鲜疙瘩汤’,用昨天的鱼汤、虾仁,‘宝妈群’捐的海菜,还有‘粮油店李哥’捐的面粉(上周剩的 15 斤),疙瘩煮得软烂,海鲜鲜,孩子吃着不用挑刺,施工师傅们装窗户累了,喝着也能攒劲。”
在线人数慢慢涨到 2.4 万,弹幕里很快热闹起来。Id “木工师傅老陈” 率先留言:“李老师,窗框宽了用木工刨子刨薄(每次刨 2 毫米,别一次刨太多,容易刨歪),窄的地方垫涂了防水胶的木片(木片厚度按缝隙来,别太厚),门轴装的时候要对齐铰链,用螺丝固定牢!我仓库里有 2 把新木工锯,今天上午让物流和配件一起送过去,不用捐款,算我为‘望海贝坊’出份力!” 还发了张刨子使用的示意图,标着刨木的角度。
Id “装修博主小田” 紧跟着支招:“填补缝隙用‘发泡胶’!门窗和墙体之间的缝隙打一层发泡胶,晾干后切平,再刷防水漆,风再大也漏不进来!我家装修时就这么干,冬天暖气都不外漏!我昨天刚买了 2 罐,让三轮车送过去,下午一点到!” 弹幕里有人开玩笑:“小田老师这是把‘封窗秘籍’都贡献出来了!别让咱们的贝坊变成‘穿堂风馆’!”
Id “县文旅局” 再次官方留言:“已协调县木工队的刘师傅(有 30 年木工经验),上午十一点前到工地,指导窗框调整和门轴安装;另外,‘望海贝坊’的招牌制作已经联系了广告公司,今天下午送设计稿过来,选好样式后下周就能制作,费用从文旅专项补贴里出,不用额外花钱!” 弹幕里顿时刷满 “文旅局给力”“窗框有救了”,Id “村民阿婆” 也留言:“我在家煮了红糖小米粥,等会儿用保温桶送过去,师傅们刨木头累,喝着暖身子!”
沈亦舟把沾满面粉的手在围裙上蹭了蹭,将手机支架往前挪了两公分。镜头里,他戴着的蓝白条纹袖套已经磨得起球,却把面前的不锈钢盆衬得锃亮。盆里泡发的海菜泛着深褐色光泽,在水流的冲洗下舒展成半透明的丝状,和案板上粉白的虾仁碎、金黄的鸡蛋碎堆成色彩分明的小山。
大家看这个海菜的质地。 他夹起一绺海菜对着镜头拉扯,纤维在阳光下微微发亮,宝妈群的王姐特意交代,这是荣成渔民自晒的,没有防腐剂。咱们工地沙尘大,干海菜比鲜货耐储存。 他忽然笑起来,眼角挤出细小的褶皱,昨天有位师傅问能不能放裙带菜,其实裙带菜更适合凉拌,海菜才是做汤的灵魂。
虾仁在案板上弹跳着被拍碎,刀刃与木板碰撞出有节奏的哒哒声。沈亦舟特意把手机音量调高:听到没?新鲜虾仁才有这种弹性。昨天剩下的虾,我特意用盐水腌过,鲜味锁得死死的。 他舀起一勺蛋液淋在虾仁上,筷子搅动间,蛋白裹着虾粒凝成乳白的絮状物,加个鸡蛋,营养翻倍,还能让虾仁更嫩滑。
面粉袋倾斜的瞬间,细密的白色粉末簌簌落下。沈亦舟改用硅胶刮刀,手腕灵活地画着 Z 字:关键在这个搅拌手法。水要一点点加,像春雨打荷叶似的,让每颗面粉都喝饱水。 他突然把镜头拉近,盆里珍珠大小的面疙瘩在水流中翻滚,看!这就是完美的疙瘩状态。太大的话,咱们工地的大锅要煮好久,师傅们可等不及开饭。
窗外传来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沈亦舟提高了嗓音:等会儿用昨天炖排骨的高汤打底,再撒把小葱花 —— 他突然转身掀开锅盖,蒸腾的热气瞬间模糊了镜头,隐约能看见他用汤勺撇去浮沫,师傅们忙完今天的钢架搭建,喝上这么一碗,保管浑身都暖透!
【海鲜疙瘩汤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海菜泡发与切碎:小玥和小涛蹲在临时水池旁洗海菜,用的是县住建局送的过滤水(昨天刚换的滤芯,水质更干净)。“海菜要泡 20 分钟,” 小玥边泡边说,“沈叔叔说,泡软的海菜才好切,煮在疙瘩汤里也容易入味,妈妈最爱吃泡软的海菜。” 她的小手很灵活,把泡软的海菜切成 1 厘米长的小段,小涛则帮忙把切好的海菜放进鱼汤里:“海菜煮在鱼汤里,汤会更鲜,比放味精还鲜。”
沈亦舟在旁边检查海菜:“泡海菜的水别倒,留着和面粉做疙瘩,能增加海菜的鲜味,疙瘩也会更有味道。” 他还准备了姜丝:“放 3 片姜丝,去虾仁的腥味,还能驱寒,早上喝着暖和。” 周小雨则帮忙解冻虾仁:“昨天剩下的虾仁用温水解冻,别用开水,不然虾仁会老,切碎后煮在疙瘩汤里不嫩。” 解冻好的虾仁切碎,放进鱼汤里:“提前煮 5 分钟,让虾仁的鲜味渗进汤里,疙瘩煮的时候也能吸收鲜味。”
面粉做疙瘩与调味准备:李伟教大家做疙瘩,“面粉倒在大盆里,边加泡海菜的水边搅拌,” 他边搅边说,“搅拌时要用筷子顺时针搅,搅成黄豆大小的颗粒,别太大,不然煮不熟;也别太小,不然煮成面糊,不好吃。” 小玥学着搅拌,小手握着筷子,虽然动作慢,却搅得很均匀:“李叔叔,这样做的疙瘩,妈妈吃着会喜欢吗?” 李伟笑着点头:“会,妈妈肯定喜欢,这疙瘩煮在鱼汤里,鲜得很。” 周小雨则准备盐和香油:“鱼汤里加半勺盐,煮疙瘩时再加半勺,别太咸,孩子吃着不舒服;香油最后加,提香不腻,汤的颜色也好看。” 这些调料是 “调料店王哥” 捐的,还剩不少,够用来调味。
阿强这时过来帮忙烧鱼汤:“鱼汤要煮沸腾,再放疙瘩,这样疙瘩不容易粘在一起,煮出来的汤也清爽。” 他蹲在灶台旁,用干树枝生火,火苗很快窜起来,鱼汤的香味慢慢飘满工地,路过的施工师傅都忍不住闻了闻:“这香味,等会儿得喝三碗疙瘩汤!” 弹幕里有人刷 “阿强烧火有一手”“疙瘩汤肯定鲜”,Id “宝妈群” 留言:“咱们捐的海菜够不够?不够再捐,孩子们吃好才能长身体!”
虾仁煮制与汤底调味:周小雨把切碎的虾仁放进鱼汤里,“虾仁煮 5 分钟,煮到变色,” 她边煮边说,“煮太久虾仁会老,嚼着柴,孩子不爱吃;煮太短没熟,吃着有腥味。” 沈亦舟在旁边加姜丝:“姜丝煮 3 分钟,去腥味的同时还能驱寒,早上天冷水凉,喝着汤暖乎乎的。” 他还准备了葱花:“最后撒葱花,提香还好看,孩子看到绿色,也爱吃,葱花要切得细点,煮在汤里不显眼,挑食的孩子也会吃。” 这些葱花是早上从村民阿强的菜园里摘的,还带着露水,新鲜得很。
疙瘩汤熬煮与分装
疙瘩下锅与火候控制:鱼汤沸腾后,李伟把做好的疙瘩慢慢放进锅里,“疙瘩下锅后要轻轻搅,” 他边搅边说,“别太用力,不然疙瘩会碎,煮成面糊;也别不搅,不然疙瘩会粘在一起,煮不熟。” 小涛站在旁边,帮忙递勺子:“李叔叔,我帮你搅,妈妈说我搅汤最均匀,不会糊底。” 李伟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搅,让疙瘩煮得均匀,每个都熟透。” 沈亦舟在旁边调整火候:“中火煮,别用大火,不然汤会糊;也别用小火,不然疙瘩煮不熟,吃着有硬芯。”
汤锅里的面疙瘩渐渐浮出水面,李伟用木勺轻轻推散:这会儿该下海菜了。 他将切得细碎的海菜撒进锅中,手腕灵活搅动,大火煮三分钟,让海菜的鲜劲儿彻底熬进汤里,面疙瘩也能吸饱这股海味。
周小雨旋开香油瓶,金黄的油液呈细线状坠入锅中:一勺香油是点睛之笔,既能提鲜又不会腻,保准让汤头更勾人。 她边说边用筷子轻敲瓶口,最后几滴香油精准地滴落在翻滚的汤面上。
李伟舀起半勺汤,吹凉后抿了一口,满意地点头:咸淡拿捏得刚刚好,鱼汤和虾仁的鲜甜打底,海菜的清鲜收尾,这碗疙瘩汤既有营养又开胃,给孩子喝再合适不过。
周小雨找来县民政局送的保温桶(上周到的,用来装公益物资),每个桶里盛 6 碗疙瘩汤,“保温桶能保热 4 小时,施工师傅们装窗户没时间过来吃,咱们分两批送,第一批给装窗户的师傅,第二批给贴贝壳墙的村民。” 小玥帮忙分汤,用的是 “宝妈群” 捐的卡通碗(上周和围裙一起捐的,50 个),碗上印着小鱼图案,正好配海鲜疙瘩汤。“给张师傅盛一碗,多放疙瘩,他装窗户累了,要多吃点;给刘师傅留一碗(木工师傅),他等会儿来指导,喝着暖身子;给妈妈留一碗,用最大的碗,多放虾仁,妈妈爱吃虾仁。” 阿婆这时送红糖小米粥来了,提着三个大保温桶:“小米粥放了红糖,驱寒效果好,师傅们刨木头冷,喝着暖身子。”
上午十点,“门窗配件店赵哥” 的送货车准时到了,拉着木工刨子、2 套门轴,还有老陈捐的 2 把木工锯。司机师傅边卸车边说:“赵哥特意交代,刨子要磨好再送过来,直接就能用;门轴是不锈钢的,海边用不容易生锈,还送了 2 包螺丝,够装两扇门。” 施工师傅们围过来,眼里满是期待,张师傅拿起刨子试了试,刨木头的声音很顺滑,刨下来的木片薄而均匀:“这刨子好用,比我家那把老刨子强十倍,调整窗框肯定快!”
上午十一点,县木工队的刘师傅到了,手里拿着工具箱,里面的工具摆得整整齐齐。“窗框宽了 5 厘米,分三次刨,每次刨 1.5 厘米左右,最后一次刨 0.5 厘米,这样不容易刨歪,” 他边示范边说,“刨的时候要顺着木纹刨,别逆着来,不然木头会开裂,影响窗框的牢固性。” 小玥和小涛也来帮忙递工具,小涛递刨子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刘师傅的手,赶紧道歉:“刘师傅,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刘师傅笑着说:“没事,下次小心点就行,你这么小就来帮忙,真能干。”
弹幕里有人刷 “刘师傅专业”“窗框有救了”,Id “装修博主小田” 留言:“发泡胶已经到镇上了,让三轮车送过来,20 分钟到,记得打胶的时候要均匀,别漏打!” 李伟赶紧回应:“谢谢小田提醒,我们记着,保证打均匀,不让贝坊漏风。” 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到了,带来了招牌设计稿:“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木质招牌(刻‘望海贝坊’四个字,旁边刻海浪图案),一种是金属招牌(喷塑,不容易生锈),一种是贝壳镶嵌招牌(用剩下的小贝壳镶嵌,更有渔村特色),你们选一种,下周就能制作。”
中午十二点,施工师傅们喝着疙瘩汤和小米粥,浑身有劲。刘师傅和张师傅开始调整窗框,刘师傅刨木头,张师傅扶着窗框,动作很熟练,没一会儿就把宽出的 5 厘米刨掉了,窄的地方垫上涂了防水胶的木片,窗框慢慢变正了。“现在装门轴,” 刘师傅说,“门轴要对齐铰链,用螺丝固定牢,不然门会歪,关不上。” 小涛站在旁边看,眼里满是好奇:“刘师傅,我能试试拧螺丝吗?我在家帮妈妈拧过,很厉害的。” 刘师傅笑着说:“可以,不过要小心,别拧到手。”
下午两点,“装修博主小田” 捐的发泡胶到了,刘师傅教大家打胶:“沿着窗框和墙体之间的缝隙打,打一圈,要均匀,别太多也别太少,太多会溢出来,太少会漏风。” 张师傅拿着发泡胶枪,慢慢打胶,动作很小心,小玥和小涛在旁边看,生怕漏打了地方。“打胶后要晾 2 小时,等发泡胶凝固,” 刘师傅说,“凝固后切平,再刷防水漆,就不会漏风了。”
下午四点,窗框调整好,门轴也装好了,发泡胶也打了,贝壳墙也贴完了,整个 “望海贝坊” 看起来漂亮多了 —— 贝壳墙的海浪图案很清晰,中间的老海螺壳在阳光下泛着光,彩色的海螺壳像真的海浪在流动,孩子们画的彩绘贝壳贴在间隙里,很有特色。设计师小林看着贝坊,满意地说:“比设计图还好看,有村民们的参与,还有孩子们的帮忙,更有感情,更有渔村特色,游客来了肯定喜欢。”
小玥拉着妈妈的手,指着贝壳墙和装好的窗户:“妈妈,你看,‘望海贝坊’的贝壳墙贴完了,窗户也装好了,以后咱们就能在新厨房里做饭了,再也不用在临时帐篷里煮了。” 妈妈摸着贝壳墙,又看了看装好的窗户,眼泪一下子掉下来:“玥玥真能干,‘望海贝坊’真漂亮,妈妈以后回来,就能在新厨房里给你做热饭了,再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淋了。” 她蹲下来,抱着小玥,在她脸上亲了一口:“谢谢玥玥,妈妈今天特别开心。”
傍晚时分,施工师傅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家,刘师傅留下了防水漆:“明天早上刷防水漆,刷两遍,晾干后就能装玻璃了,玻璃我已经联系了镇上的玻璃店,明天上午送过来,不用花钱,算我为‘望海贝坊’出份力。” 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留下了招牌设计稿:“你们商量好选哪种,明天告诉我,我让广告公司开始制作。”
晚上七点,临时厨房的灯还亮着。李伟、沈亦舟、周小雨坐在帐篷里,商量着明天的工作:“明天早上刷防水漆,装玻璃;下午搭灶台,用今天到的水泥和河沙,‘粮油店李哥’捐的面粉还剩 5 斤,留着明天做疙瘩汤;沈亦舟负责教孩子们做早餐,周小雨负责协调志愿者分玻璃和灶台材料,还要选好招牌样式,告诉县文旅局。” 沈亦舟补充道:“灶台要搭在厨房的东侧,远离窗户,防止风吹灭火;灶台要砌两层,下面放柴火,上面放锅,还要留个烟囱口,不然烟会呛到孩子。” 周小雨则说:“明天‘粉丝群’捐的灶台材料会到,王主任帮忙送过来,咱们争取下周搭好灶台,‘望海贝坊’就能正式启用了。”
李伟倚着尚未上漆的窗框,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窗框边缘的木纹。月光穿过新换的双层玻璃,将贝壳墙上那些扇贝壳、螺壳的纹理勾勒得愈发清晰。这些由孩子们亲手粘贴的贝壳,此刻像是被月光注入了生命,淡粉色的蛤蜊壳泛着珍珠母贝特有的光晕,虎斑贝的纹路在明暗交替间若隐若现,连最小的扇贝碎片都折射出细碎的光点。
新安装的窗户在月光下呈现出一种静谧的银蓝色,玻璃表面的水痕还未完全蒸发,在月光的映射下,宛如繁星坠入了墙面。李伟眯起眼睛,恍惚间看见无数星辰在墙面上闪烁,仿佛整个夜空都被装进了这方小小的空间。
他低头看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未读消息,文旅局发来的招牌设计图还停留在屏幕最上方,图上 望海贝坊 四个鎏金大字在夜色中熠熠生辉。木工队的老师傅下午特意送来的榫卯结构示意图,此刻正安静地躺在工作台上。
厨房角落的灶台上,还残留着阿婆送来的小米粥的香气。想起今天中午,阿强光着膀子帮忙搬运玻璃时汗流浃背的模样,还有小玥妈妈端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鱼汤表面漂浮的油花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手机突然震动,是粉丝群弹出的消息。赵哥发来的五金配件已经发货,小田寄来的发泡胶明天就能到,群里的捐款数额又增加了一大截。李伟的手指轻轻划过屏幕上的每一条留言,那些温暖的话语仿佛化作了实质,填满了这间尚未完工的屋子。
他深吸一口气,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淡淡的海腥味从窗缝钻进来。装完玻璃搭灶台,搭完灶台装招牌,装完招牌就能正式启用。想到孩子们在新厨房里捧着海鲜疙瘩汤,热腾腾的雾气氤氲在他们红扑扑的小脸上,还有那个让孩子们心心念念的身影,或许真的能在开业那天,出现在这扇洒满月光的窗前。
就像今天这锅海鲜疙瘩汤,揉面时特意撒进的海苔碎让面疙瘩裹着咸鲜海风,刚捞上岸的小鱿鱼须蜷成问号,和嫩白的蛤蜊肉在奶白的汤汁里沉浮。柴火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铁锅里翻涌的不仅是食材,更是渔村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 最朴素的面粉和海鲜,经柴火慢炖,便能熬出直击灵魂的鲜味。
而那扇新换的窗框同样藏着巧思。切割整齐的铝合金框在夕阳下泛着银辉,深灰色发泡胶从缝隙挤出细密的花纹,像冬日窗棂上自然凝结的冰花。这看似普通的组合,实则是抵御海风的铜墙铁壁,发泡胶膨胀后严丝合缝,将呼啸的寒风与咸涩的湿气统统隔绝在外。
夜幕低垂时,工人们已在图纸上画好明日的计划。当第一缕晨光刺破海面,满载玻璃的货车会碾过渔村蜿蜒的小路;戴着草帽的师傅会踩着梯子,将防水漆均匀刷在墙面上,每一道笔触都像是给老屋穿上铠甲;泥瓦匠会哼着小调垒砌灶台,红砖与水泥堆叠间,烟火气仿佛已跃然眼前。
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正随着一砖一瓦、一勺一味在渔村里静静流淌。从搬运建材的粗粝手掌,到熬煮热汤的温柔手腕,善意在人与人之间无声传递。等到 “望海贝坊” 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等到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捧着热气腾腾的碗,听着海浪与欢笑声交织,这个曾在寒风中瑟缩的渔村,终将因为这座凝聚众人心血的厨房,迎来一个鲜暖圆满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