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由“见家长提议”引发的冷气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持续盘踞在他们共同的空间里,无声,却无处不在。
陆延舟遵守了他的“等待”,没有再主动提起周末的安排,但他的沉默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未被满足的期待。他依旧会在清晨为她准备好咖啡,会在深夜归来时,放轻所有动作,但他们之间的对话,仅限于必要的工作沟通和极其日常的、浮于表面的问候。那种曾经充盈在私密空间里的、自然流淌的亲密感,仿佛被一层薄冰覆盖,看似透明,却触手生凉。
林知意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这让她本就纷乱的心绪,更添了一份负疚与压力。她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这里,出在她那份无法被陆延舟理解的犹豫上。而这份犹豫的根源,在周五下午,当她无意间点开一个推送的财经专访时,被无比具象化、尖锐地摆在了她的面前。
那是一篇关于陆延舟母亲,沈静仪女士的深度专访。林知意知道她,陆氏集团的重要股东之一,出身名门,年轻时便是沪上名媛圈的翘楚,婚后辅佐丈夫,又在丈夫早逝后,以柔克刚,在波谲云诡的家族企业中稳住了局面,为儿子陆延舟后来的顺利接班铺平了道路。她是一个传奇,一个活在财经版面和都市传闻里的、优雅而强大的符号。
而这篇专访,将这个符号填充得更加血肉丰满,也更加……令林知意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
专访配图中,沈静仪女士坐在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茶室里,身着剪裁合宜的香云纱旗袍,颈间是一串品相极佳的珍珠项链,妆容精致,仪态万千。她嘴角噙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眼神却温和中透着洞察世事的锐利。背景是若隐若现的古董家具和墙上价值不菲的油画。
记者用充满敬仰的笔触,描绘了她的日常:清晨的瑜伽,对古典音乐的鉴赏,定期举办的、只邀请特定圈层的小型沙龙,对慈善事业的亲力亲为,以及,对独子陆延舟的悉心培养与深远影响。文章中提到,陆延舟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对商业的敏锐嗅觉乃至某些审美趣味,都深受其母熏陶。
其中一段关于“家风”的阐述,更是被记者着重渲染。沈静仪女士说:“陆家算不上什么显赫世家,但几代人积累下来,最看重的是一个‘稳’字。行事要稳,眼光要稳,结交朋友、选择伙伴,也要看其心性是否沉稳,根基是否扎实。延舟这孩子,别的我都放心,就是有时候,在人和事上,难免会带着些年轻人特有的……冲动和理想主义,还需要多历练。”
这段话,像一颗精准定位的子弹,击中了林知意内心最隐秘的担忧。
“根基是否扎实”……“冲动和理想主义”……
这些词语,在她听来,仿佛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潜在评判。她的家庭,是清白正直的,父母给予了她全部的爱与支持,但比起陆家几代积累的财富、人脉和那种浸润到骨子里的“稳”,她的“根基”显得如此单薄和……不安定。而她与陆延舟的重新开始,在外人看来,尤其是在沈静仪那样历经风雨的人看来,是否就是一种“冲动和理想主义”的体现?
她关掉网页,靠在椅背上,办公室窗外是繁华的cbd景致,她却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个她一直心知肚明却刻意忽略的事实,此刻如同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清晰地横亘在她眼前。这不仅仅是财富的差距,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乃至社交圈层的全方位不同。
她想起陆延舟偶尔提及的,小时候被要求背诵家规,学习各种礼仪,寒暑假不是在旅行,而是在家族分布在全球的不同企业中“见习”。他的世界,从一出生就是被规划好的,充斥着各种她无法想象的规则和期待。
而她的童年,是在弄堂里的追逐打闹、在父亲书房淡淡的墨香、在母亲温暖的唠叨声中度过的。自由,简单,充满了烟火气。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底色,塑造了今天的他们。他沉稳内敛,习惯于掌控和布局;她独立进取,习惯于依靠自己打破规则。他们能在商业战场上完美互补,成为所向披靡的搭档。但当关系深入到要融入彼此原生家庭时,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摩擦和不确定性,便赤裸裸地凸显出来。
她能想象,在那间充斥着艺术珍品和低调奢华的陆家老宅里,自己可能会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她熟稔的是商业计划书和代码逻辑,而不是古董鉴赏和沙龙话题。她习惯直来直往、高效沟通,而不是那种需要细细揣摩、迂回表达的社交辞令。
沈静仪女士会如何看待她这个“白手起家”,带着一身“草莽气息”,甚至可能被看作“别有用心”接近她儿子的女人?
陆延舟说他母亲只是“想见见”,可林知意无法天真地相信,那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见见”。那更像是一次无声的评估,一次对她是否“够资格”进入陆家世界的考核。
而她的骄傲,不允许她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被审视的位置。她的价值,应该由她的能力和成就来定义,而不是由是否符合某个家族的择媳标准来决定。
可是……如果她一直逃避,这道鸿沟就会消失吗?她和陆延舟之间,因为这差异而产生的芥蒂,就会自动化解吗?
显然不会。
陆延舟的不解和失望,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无法理解她为何要将一次简单的家庭聚会,上升到“阶层差异”和“独立性保卫战”的高度。在他的认知里,爱可以跨越一切,包括所谓的家庭背景差异。
但他或许低估了这种差异在现实中所能带来的、细碎而具体的摩擦和压力。
林知意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她被困在了自己的骄傲与对陆延舟的感情之间,困在了对独立的坚守与对关系未来的渴望之间。
她拿起手机,点开与陆延舟的对话框,光标在输入框里闪烁,她却久久无法打出一个字。是继续坚持需要时间,还是鼓起勇气,去直面那令人畏惧的差异?
她不知道。
最终,她只是默默地锁上了屏幕,将那份沉重的犹豫和因差异而生的清醒认知,再次埋回了心底。只是这一次,那份重量,几乎让她有些喘不过气。她知道,这个问题,她无法永远逃避。但在找到那个能让她安心跨越鸿沟的支点之前,她只能选择,继续犹豫下去。而这份犹豫,在他们之间投下的阴影,似乎又浓重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