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壁垒战役的惨烈余波,如同冰冷的潮水,冲刷着“星火盟约”每一个成员的心灵。磐石基地没有隐瞒,将战斗的详细记录、巨大的损失,以及那令人窒息的力量差距,连同部分关于高等文明和星球危机的核心情报(经过谨慎处理),一并分享给了“大风堡”和“溪谷地”。
起初是死一般的沉寂,随后是巨大的震惊与恐慌。但当最初的冲击过去,一种更深的、源于生存本能的凝聚力,反而在绝望的土壤中悄然滋生。
“大风堡”的指挥官,一位以坚韧着称的老兵,在加密通讯中沉默了许久,最终只回复了一句:“明白了。需要什么,开口。”
“溪谷地”的议会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也达成了共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磐石的方向,就是盟约的方向。”
基于这份在绝境中淬炼出的信任,一次代号“曙光”的盟约最高会议,在磐石基地秘密召开。与会者除了三方势力的最高领袖,还包括各自的技术核心与军事骨干。
会议上,陈远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阐述了目前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三重枷锁”——脚下躁动的“龙脉”、星空虎视的“收割者”、以及高悬于顶的“观察者”与未知的“净化协议”。他也坦诚了己方在技术突破(如矩阵修复、生态网络)上取得的微小进展,以及来自海底城市和“银色魅影”的变量。
沉重的真相让会场气氛凝滞,但也驱散了最后一丝侥幸心理。
“所以,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也是在刀尖上跳舞。”“大风堡”指挥官沉声道。
“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前进。”“溪谷地”议长推了推眼镜,眼神锐利,“磐石提供的技术路线,是我们目前能看到最可行、也最不易触发‘净化’的发展方向。我建议,盟约内部全面启动技术共享和人才交流计划,集中所有资源,优先发展能量科技、生物技术和防御体系。”
提议得到了全票通过。一个跨越势力边界的“联合技术委员会”当场成立,由李明担任总顾问,李德林担任技术总监,负责统筹研发和制造。同时,三方将共同建设更大规模的“生态能量网络”试验田,并派遣有潜力的精神力觉醒者前往磐石基地,接受陈远的指导和“灵能谐振编织”技术的培训。
军事上,则制定了统一的防御预案和指挥协调机制,共享所有侦察情报,并计划建立联合快速反应部队。
会议结束时,陈远看着在场这些来自不同据点、曾经可能互为对手,如今却因共同命运而紧密团结在一起的面孔,沉声说道:
“星火盟约,不再只是一个名号。从今天起,我们的资源、技术、乃至命运,将真正交织在一起。前路黑暗,危机四伏,但只要我们手中的火种不灭,信念不移,终有一日,这微光必能驱散黑暗,为人类文明照亮前路!”
“为了生存!”众人齐声低吼,声音在密室中回荡,虽不响亮,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
“曙光”会议结束后,盟约内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大风堡”提供了他们擅长的重型机械制造和地质勘探技术;“溪谷地”则贡献了他们在精密加工和化学合成方面的独特知识。人才和物资开始在三方势力间有序流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雏形开始显现。
陈远站在基地高处,望着远方正在联合施工的生态田和新建的联合工坊,心中感慨。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唯有凝聚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在绝境中开辟生路。
就在这时,岚的提示音响起:“首领,海底城市能量信号出现新模式波动,伴随一段重复的、结构简单的几何符号信息。经过与‘方舟’数据库比对,初步判定为……一份‘物资清单’和对接坐标?”
陈远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那座沉默的远古之城,在见证了他们的团结与奋战后,终于……开始了更具实质性的互动?
盟约的光芒驱散了部分阴霾,而深海的回应,则为这艰难的前行之路,投下了一缕新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