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城市支付的“货款”——三处新的“方舟”遗迹坐标及开启密钥——如同在“星火盟约”面前展开了三张通往不同宝藏的藏宝图。这不仅是对他们完成订单的回报,更像是一位严苛导师布置下的新课题。
联合技术委员会立刻对三个坐标进行了评估。其中一个位于大陆西端的极寒冻土,一个深埋于南部沙漠的流沙之下,最后一个,则指向了遥远的、曾被蔚蓝壁垒战役波及的东部海域的另一处海沟。
“它们的位置分布,似乎涵盖了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李明分析道,“冻土考验我们的耐寒技术与能源供应,沙漠考验挖掘与抗干扰能力,深海则继续考验我们的水下作业和抗压技术。这是全方位的测试。”
“那就分头行动!”陈远果断决策,“盟约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联合探索行动启动!磐石负责深海坐标,‘大风堡’负责冻土,‘溪谷地’负责沙漠。各自组建精锐探索队,共享实时数据,相互支援。”
命令一出,盟约内部再次充满了紧张而兴奋的气氛。这是检验盟约协同能力和新技术实战应用的绝佳机会。
磐石基地派出的依旧是经验丰富的“潜蛟”号及其 crew,目标直指东部海域那处新的海沟坐标。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行动顺利了许多。利用海底城市提供的“钥匙”——一种特定的能量频率脉冲——他们成功打开了隐藏在海沟岩壁上的遗迹入口,进入了一座规模稍小、但保存更加完好的“方舟”前哨站。这里储存着大量关于“星灵”生物科技和生态改造的知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引导和强化本土生物以适应极端环境(包括高辐射)的技术,对正在推广的“生态能量网络”无疑是巨大的补充。
“大风堡”的探索队在茫茫冻土上历经暴风雪和变异冰兽的袭击,最终利用重型钻探设备打通了冰层,进入了一座深埋地下的“方舟”设施。这里主要储存着地质工程、能量核心构造以及大型结构体(类似海底城市护罩)的维护知识,极大地弥补了盟约在重工业和大型工程方面的理论短板。
“溪谷地”的队伍则在酷热和流沙的威胁下,凭借精准的定位和独特的沙地行进技术,找到了沙漠下的遗迹。这座遗迹侧重于材料科学、精密制造以及一种小范围的局部天气调控技术,其精密加工技术让李德林都叹为观止。
三支队伍的成功,为盟约带回了海量的、互补性极强的知识财富。联合技术委员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阶段,整合、消化、应用这些新技术成为了首要任务。
然而,最大的收获,却来自三处遗迹共同指向的一个更深层的秘密。
当三支探索队将各自获取的核心数据标识——一种特殊的能量印记——在联合技术委员会的主数据库中进行交汇时,异变发生了!
三个能量印记如同钥匙般,在虚拟空间中旋转、对接,最终组合成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庞大的立体星图!这副星图远比之前在任何一个“方舟”遗迹中看到的都要详细,其中不仅标注了太阳系及其周边星域,还清晰地标示出了数条隐秘的星际航道,以及……十几个分散在不同星系、散发着微弱信号的、与“方舟”同源的光点!
这些光点,是其他“星灵”留下的“火种”基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星图的核心区域,用醒目的符号标记出了一个位于柯伊伯带外侧奥尔特云边缘的、极其隐秘的空间坐标。旁边附带着一段古老的警告信息:
“最终警戒线:‘守夜人’前哨。监控‘低语’先锋及‘收割者’母体动向。非终极危机,勿扰。”
“守夜人”前哨!监控“收割者”母体?!
所有人都被这个发现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原来,“星灵”并非完全撤离,他们还在太阳系的边缘留下了一个最高级别的监控站!它监视着的,是“收割者”的真正源头!
“这……这就是‘星图之钥’真正的含义?”李明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它指引我们找到了……找到了一张通往更广阔舞台,乃至了解敌人核心的地图!”
陈远凝视着星图中那个遥远的坐标,心脏剧烈跳动。这个发现,意义太过重大。它意味着,他们并非完全被动挨打,他们有可能了解到“收割者”的真正动向,甚至……可能找到与“守夜人”取得联系的方法!
但那条“非终极危机,勿扰”的警告,也如同冰冷的锁链,提醒着他们贸然接触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
机遇与危险,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分散的钥匙拼合出浩瀚的星图,远古的守望者揭示了更深层的布局。文明的视野第一次突破了母星的束缚,投向了更加深邃而危险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