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搞笑的是,晏殊这人生活还特别讲究,整天就喜欢跟一群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吃喝玩乐。
他家里的宴会那是一场接着一场,就跟不要钱似的。
这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文艺派对组织家”,把北宋的文坛搞得热热闹闹的。
怎么样,家人们,听完晏殊的故事,是不是觉得他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北宋“凡尔赛鼻祖”?
不过话说回来,人家有这实力,凡尔赛一下又何妨呢!”
评论区首推:“作者你这短小无力的。说了好像跟没说一样,你说的诗句我们都知道呀,其他的都是空谈,完全没有好好把这个人物讲出来。”
“虽然这形容是有那么点儿……,不过评论说得没错啊。”
七玥暗自点头。(*′I`*)
看的不过瘾,七玥又搜了搜其他博主介绍的“晏殊”视频。
这回还真让她找到了一个历史博主。
点进去,视频介绍词开始:
“他是5岁写诗的天才少年,是领导的重点关注对象。
还是个贼牛的老师。(??w??)
欢迎来到历史知识放映室,本期视频让我们一口气看完晏殊的一生。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于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家世普通。”
看到这里七玥忍不住了;不是说他很富贵吗?家里经常办宴会,怎么又是家世普通了?
而且前面那个视频说的是7岁吧,这里说的是5岁,到底是几岁呢?
哎呀,反正不管几岁都是神童就对了。”
七玥决定想不通就不想了。还是老老实实看视频吧。
“但是他从小聪慧过人,在5岁时,一个同龄人还在捏泥巴的年纪,他就能写诗了。
神童总是引人注目~
公元1004年,江南岸府张之白听说了晏殊的事迹,啧啧称奇。
在张之白的推举下,公元1005年,年仅14岁的晏殊入京参加考试。
这世上总是有些天才存在,他们轻而易举就能达到旁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当许多学子考生还在科举之路上苦苦挣扎时,14岁的晏殊就已经同进士出身了。”
刚看到这,七玥手贱地划拉了一下,就点了下一个视频。
不过进去后发现也是讲晏殊的,可能是她刚刚在搜索框搜了,所以推荐的都是“晏殊”相关的视频。
而且,刚看开头,就发现这个视频介绍的更为有趣,于是也就没有返回去看第一个视频。
而是“知错不改”地看了第二个视频。
天幕下的各位老祖宗们还以为怎么了,结果一瞬间好像又重新开了一个视频。
介绍词如下:
“他是是北宋第一星探,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少年神童。
他14岁时就当上了公务员,20多岁就成为了太子的老师,50多岁更是位极人臣,成了当朝宰相。
他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富贵词人”———晏殊。
提起“晏殊”,可能大家觉得他名气不是很大。
但他是苏轼的师祖,欧阳修的师父,他的门生故吏更是遍布朝野。
比如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
写下《游褒禅山记》的王安石,
写下《醉翁亭记》的欧阳修,
还有宰相韩琦等等。
这些肱骨之臣撑起了北宋的半壁江山。
因此有网友调侃说,晏殊是北宋第一星探专家,是专注于挖掘语文课本必备篇目的作者。
所以本期视频咱们就来了解一下大佬背后的大佬,晏殊的一生。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晏殊的话,那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少年时期与科举经历)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在北宋抚州临川,也就是如今的江西省抚州市。
他的父亲只是县里的一名基层公务员,这样的家世起点和晏殊后来的成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起点并不能决定终点。
晏殊从小就十分聪慧,是官方认证的神童。
据说他5岁能作诗,7岁能写文,14岁就跟几千名考生一同参加殿试。
在殿试过程中,晏殊表现的十分从容淡定。
据《宋史》记载: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也就是说他丝毫没有怯场,并一气呵成完成了考卷。
后来宋真宗看了晏殊的卷子,当即表示赐予晏殊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是和进士享受一样的待遇。
因为宋朝的时候科举分为五等:
一甲二甲叫做进士及第,
三甲四甲叫做进士出身,
五甲就叫做“同进士出身”。
而晏殊就是考中了五甲,但是别小看这个“五甲”,因为宋朝每次科举高中的进士也才几百人而已。
(仕途坦荡与正直品质)
晏殊还未成年就考上了北宋的公务员编制,可谓是少年得志。
但是他并没有寻常人的年少轻狂,他仕途的平步青云,靠的不仅是他的才学,还有他那耿直坦率的人品。
晏殊考中进士后的第二天,宋真宗又进行了一场复试。
结果他发现考题曾经做过,于是晏殊就上奏说:
臣10天前已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
他的坦率让宋真宗更加赞赏,又当即授其为秘书省正字,就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秘书。
而且还让他在宫廷图书馆继续读书深造。
还有一次,在晏殊为官之初,朝廷官员们喜欢宴饮游乐。
可宋真宗听说:
晏殊从来不参加同僚们的聚会,每天晚上都闭门在家读书,或给家人们讲习诗书。
出于好奇,皇上专门召见晏殊一问究竟。
结果晏殊直言不讳的回答道:
“误会啦,我不是不想跟他们一样享受宴会歌舞,只是因为我家实在太穷了,没钱享受,除了读书,没有什么可以消遣的。
假如我家有钱,我也会夜夜笙歌。”
而晏殊的诚实坦荡再次博得了皇帝的赞赏,深感他是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
恰巧当时宫内又正在为太子选老师。
宋真宗觉得,晏殊正是为人师表的不二人选。
于是当即拍板任命他为太子舍人,教太子读书。
然而成为未来皇帝的老师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时在东宫陪太子读书的并非晏殊一人,还有一个来自福建的神童蔡博俙。
这个蔡伯俙可以说是史上最年轻的进士,他3岁就考中了进士,成为了太子伴读。”
与此同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写着蔡博俙的小人,还标注了智商228,情商38。
评论里划过了一句:“什么???3岁不可能,3岁有的小孩子话都还说不清楚呢。”
七玥也赞同:三岁的进士是怎么当上的?该不会是历史记载错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