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前,让张良给项羽送白玉,给范增送玉斗,张良回去献上礼物,代刘邦的赔罪,项羽收下了玉,范增却气的不行,拔剑把玉斗砸了,大骂:
“哎,这小子真没法一起干大事,以后夺项王天下的,肯定是刘邦,我们都得完蛋!”
鸿门宴这场大戏,范增精心布局,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成了他心里的意难平,也为楚汉相争埋下了大雷…
公元前207年,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实力直接登顶,成了各路诸侯里最牛的大佬,为了稳住局面,也为了犒劳大家,项羽决定分封18路诸侯~
这事儿上范增也出了不少力,考虑了封国位置地盘大小,还想着怎么让诸侯之间互相制衡~
但他咋也没想到,这个方案看似周全,却得罪了不少人,成了后来大乱子的导火索…
刘邦被分到了巴蜀汉中的旮旯,蜀地全是山路,交通差的要命,范增本想把刘邦困在那儿,让他没法威胁西楚。
可他忘了,刘邦手下有张良,韩信这种顶级人才,人家愣是想出“暗度陈仓”这招,杀出了汉中。
田荣就更惨了,直接被剥夺的侯爵封号,田荣本来也是反秦的重要力量,但因为和项羽有矛盾,被项羽狠狠打压,田荣心里这个恨啊,后来成了项羽在东方最大的敌人。
还有陈宇只分到招第三个县,范增觉得他先不起浪。
彭越在两地直接被反增忽略了这么1分,封刘邦,田种,陈宇,彭越这几股势力都不满意,凑一块开始密谋造反。
西楚好不容易建立的秩序,被搅的稀巴烂,范增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没考虑周全,结果给项羽的霸业挖了个大坑。
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荥阳那可是中原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汉军守在荥阳南部修了运粮的甬道,结果项羽几次三番带人去抢粮道,汉军没了粮食,被困在荥阳。
刘邦没办法,只好向项羽求和,项羽本来都打算同意了,范增却跳出来反对:
“大王,汉军现在都快撑不住了,这是灭了他们的好机会,放过刘邦以后肯定后悔!”
项羽一听有道理,就听范增的加紧攻打荥阳,这时候,刘邦的谋士陈平放大招了,使出“离间计”,项羽这人生性多疑又自大。
陈平就是利用这一点把他和范增的关系搅得稀碎,项羽的使者到汉中,刘邦让人准备了一大桌好酒好菜,正要上菜,一看是项羽的使者,故意装作惊讶,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
原来是项王的,然后把好酒好菜撤了,换上了粗茶淡饭。
使者回去一报告,项羽立马怀疑范增和刘邦有勾结,慢慢地就把范增的权力给架空了。
范增一心为项羽的霸业拼命,结果换来的却是猜疑和冷落,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他对项羽彻底失望,跟项羽说:
“我老了,想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去。”
项羽也没挽留,直接同意了。
范增孤零零地踏上回彭城的路…
范增一想到自己曾经在楚汉争霸舞台上呼风唤雨,如今却如此凄凉…(?ˉ???ˉ??)
一路上,范增越想越气,越想越难过,可能是悲愤过度,再加上年纪大了,他背上突然长了毒疮,路上又没地方看病,心情还不好,毒疮很快恶化,最后病死在了路上…(。??︿??。)
范增一死,项羽相当于断了一臂,刘邦后来都说:
”项羽有范增却不会用,这才让我把他打败,范增智谋过人,又忠心耿耿,本可以辅佐项羽成就霸业,可惜项羽没珍惜,最后两人都走向失败…”
范增70岁出山,为项氏集团出谋划策,展现出超强的智慧和谋略~
但命运弄人,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他壮志未酬、抱憾而终。
不过他的故事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直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视频结束
“哎~时也命也~(=tェt=)”
七玥也只能遗憾这一句。
随便翻了一下朋友圈,就只有一句是觉得有点意思。
?(???)?- 苏轼:一方面,肯定“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认可范增拥立楚王熊心这一策略在当时起到了使诸侯服从的作用。
另一方面,虽批评范增在君臣关系处理上不够果断,但也指出“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说明范增是刘邦所忌惮的人物,他的存在对项羽至关重要,是一位人杰。
七玥觉得哪哪都有东坡大大,他可真忙呀。
然后毫不犹豫地打开了新的视频:
讲的是初唐四杰四之首王勃~只见一个身着红衣锦袍且束玉冠的少年矗立在屏幕上。
看起来颇为帅气~
“他是天才中的神童~6岁写诗骂皇帝,9岁手撕学术权威~
他的“天涯若比邻”竟然是一个骗局~
他因一顿饭带火一座楼~
一口气写下的诗,成为高中生的噩梦~
他用27年活出千年不朽,成为大唐诗坛的遗憾…
若他没有英年早逝,诗坛将无“李杜”。
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天妒英才,红颜薄命,成为许多才子佳人的命运,后人的遗憾,王勃也不例外,他用27年活出别人的几辈子……
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年不褪色的神句~
上天的宠儿为何成为命运的弃子?
公元650年,一声清亮啼哭划破天际,这位天才将生。
从小出生书香门第的他注定不平凡,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门下弟子个个都是隋唐政坛的风云人物~
而王勃从小就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长大,他的大脑就像开了挂一样,读书跟喝水一样简单~
王勃6岁便能做诗,9岁读?《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挑出颜师古注本的错误。
不仅如此,他还博览群书。
11岁,跟着名医学习中医和黄帝内经。
这一年,他在长安游学,遇到了一代名医曹夫子,据说这位名医医术非常高超,观面相如扁鹊,做手术堪比华佗。
王勃对曹夫子一见倾心,原地跪拜师父。二人一个天才,一个是医传后人,师徒二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觉~
而曹夫子对这个得意门生也是疼爱有加,更是不吝教学,将自己的看家本事倾囊相授。
王勃对恩师更加尊重与感激,而且他一直没有告诉家人,他在长安三年不仅学习了?《皇帝内经》,《难经》等医学技艺,还学了?《周易章句》,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均有知晓。
后来他曾写出?《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十卷等多部着作,可惜这些书都丧失了_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