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玥今天刷视频刷到了一个脱口秀,有几句很经典的话,分享给大家笑一笑:
巴山蜀水凄凉地,李白强吻白居易;
杜甫在旁生闷气,王维吃瓜又看戏…
(欢迎大家接后文~(?ˉ??ˉ??)●)o(●)】
很快,一个精美的视频就引起了七玥的注意~
天幕开启:
唐伯虎:被“风流才子”耽误的一生,真实剧情比电影刺激100倍~
各位观众老爷们,提到唐伯虎,你们脑子里是不是立刻蹦出“点秋香”的名场面?
电影里的他,左手持扇,右手牵美,喝着小酒吟着诗,日子过得比神仙还逍遥。
但今天咱得扒扒历史,告诉你一个扎心的真相:
唐伯虎的人生,根本不是“风流剧本”,而是一部“开局王炸、中期崩盘、晚年躺平”的大型现实主义悲剧———
只不过,他用幽默和才华,把苦日子过成了段子。
(*′I`*)”
七玥:“啊,唐伯虎人生居然如此悲惨吗?居然是现实主义悲剧。这个我要看一看,只知道他是四大才子之一,作画特别好,好像是“画家”~
都还不知道其他的呢。”???
一般对于自己不太了解,不认识的,七玥的好奇心还是非常强的。
(●.●)
天幕出现了一个少年:
“天才少年的“开挂”开局,别人家的孩子都得绕着走~
←_←
公元1470年,苏州吴县的一家小酒馆里,传来一声婴儿啼哭,唐伯虎———
哦不,那时候他还叫唐寅,字伯虎———
出生了。
别以为他是啥名门之后,他爹唐广德就是个开酒馆的个体户,搁现在就是“餐饮创业者”。
但老唐有个优点:
眼光毒,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所以从小就把唐寅往“学霸”路上逼。
Y(^_^)Y
唐寅也确实给爹长脸,打小就是“人形错题本粉碎机”。
别的小孩还在为背《三字经》哭鼻子,他已经能捧着《论语》跟先生抬杠;
别人写作文凑字数,他提笔就能写出“惊为天人”的句子。”
七玥嘀咕:“话说怎么这些历史名人一个个的怎么都是自小是天才呀?
难道这就是3岁看老吗?”
七玥是真的非常疑惑了~
毕竟他看了这么多历史名人介绍10个有八九个,喔,不,9.9个是天才少年儿童吧。
(☆_☆)
街坊邻居都夸:“老唐啊,你家这娃,将来必成大器!”
( ˙-˙ )
16岁那年,唐寅参加苏州府试,直接拿下第一名,成了“府案首”。
这相当于现在苏州全市统考状元,一时间,“唐才子”的名号传遍大街小巷。
更绝的是,他不仅脑子好使,颜值还高———
史书记载他“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放在现在就是“古装剧男主脸”,走在路上回头率爆表。”
七玥:“不得不说博主的这个画面真的很精美~,确实是个美男子啊,有才又有貌。”
天幕还在继续输出:
“这时候的唐寅,简直是人生赢家预备役:
有才华,有颜值,家里小酒馆生意不错,还有个青梅竹马的老婆徐氏。
徐氏是大家闺秀,温柔贤惠,两人感情好得蜜里调油。
朋友们都羡慕他:
“伯虎兄,你这日子,过得也太滋润了吧?”
唐寅自己也飘了,天天呼朋唤友,喝酒写诗,日子过得像首轻快的小令。
(●~●)
可谁能想到,命运这玩意儿,最会在你得意的时候给你一闷棍。
-_-#
画面一转,就换成了一个很沉痛的背景音乐,一看就是不好的事发生了…
“二、:从“人生巅峰”到“家破人亡”,三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了~
●)o(●
24岁,本该是唐寅春风得意的年纪,可灾难却接二连三地砸过来,快得让他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先是爹唐广德,可能是常年操持酒馆累着了,也可能是太开心儿子有出息,突然就病逝了。
唐寅刚送走爹,还没从悲痛中缓过来,妈丘氏又因为过度伤心,也跟着走了。
紧接着,他那刚嫁出去没多久的妹妹,不知道是受了婆家气,还是受不了家里接连的变故,竟然也自尽了。
(??w??)
短短几个月,至亲接连离世,唐寅的天,一下子就塌了。”
七玥:“不是,这是真的好惨呀!就一下子亲人全走了。”
(*′I`*)
他从一个被捧在手心的天才少年,变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更惨的是,家里顶梁柱没了,酒馆生意一落千丈,家境瞬间败落。
以前围着他转的酒肉朋友,也慢慢不见了踪影。
? o?o?
好在还有老婆徐氏陪着他。
徐氏一边帮他打理家里的烂摊子,一边鼓励他:
“伯虎,你不能垮,你得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重振唐家!”
唐寅听了老婆的话,收起悲伤,一头扎进书堆里,准备参加三年后的乡试。
(=tェt=)
可命运似乎觉得他还不够惨。
27岁那年,就在他埋头苦读,眼看就要熬出头的时候,徐氏又因为难产,一尸两命。”
七玥:“虽然我不迷信,但我多少也想说他是不是有点玄学(? ? ?? ),是不是什么“天煞孤星”的命格~小说里讲的那种克六亲的。”
(读者别打我,我不该多嘴的~虽然但是,有时候真的感觉有些玄学哇…)
“这一下,唐寅彻底垮了。
他抱着妻子和未出世孩子的尸体,哭得像个傻子。
曾经的“苏州第一才子”,变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连给妻子买口好棺材的钱都没有。
他后来在诗里写“衣敝缊袍,履穿踵决”,意思是衣服破得露棉絮,鞋子破得露脚后跟,那可不是夸张,是真的穷到了底。
(●︿●)
有段时间,唐寅甚至想过一死了之。
但他转念一想:
“我要是死了,爹娘、老婆、妹妹,谁来给他们烧纸?
我这一身才华,难道就这么埋了?”
于是,他咬咬牙,从地上爬起来,找朋友借了点钱,继续备考。
29岁,唐寅再次走进考场,参加应天府乡试(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考)。
这一次,他把所有的痛苦、不甘都写进了文章里,笔锋犀利,感情真挚,主考官梁储一看就拍案叫绝:
“这文章,绝了!
此子必为解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