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窗台凝着一层薄薄的水汽,许辰推开窗户,潮湿的风带着雨意扑面而来。手机屏幕上,本地天气预报的图标正闪烁着蓝色的雨滴符号,下方清晰标注着今日小雨转中雨,气温18-22c,东北风3级。身体创伤愈合度85%的他,已经能清晰感知到天气变化对关节的细微影响——这是系统修复后带来的新能力,像带着一个天然的晴雨表。
还好昨天看了预报,把阳台的花搬进来了。他笑着滑动屏幕,刷到一条气象科普视频:《从甲骨文卜雨到卫星云图:中国人的观天智慧》。画面里,考古学家正在解读殷墟甲骨上的:癸卯卜,今日雨?紧接着切换到现代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图,白色的云层在蓝色星球上流动,像被风吹动的棉絮。
三千年前靠龟甲占卜,现在靠卫星预测,准确率从50%提升到98%。主持人指着屏幕上的数值模型,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抗自然不确定性的胜利。你敢信吗?现在的天气预报能精确到小时,甚至能预测降雨量——这在古代,怕是只有神仙才能做到。
许辰想起去年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正是因为提前三天发布的暴雨预警,让相关部门有足够时间准备,才把损失降到了最低。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掌控力,放在任何一个古代王朝,都足以被奉为。
不知道李世民看到这精准的天气预报,会不会把钦天监的官员全换了?他想起唐朝的《步天歌》,虽然系统地记录了星象,但预测天气依然靠观云望气,准确率堪忧。
【检测到含气象科技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盛唐长安?】
系统提示音弹出时,画面正好展示了台风的路径预测动画,红色的箭头清晰地标明了未来七天的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许辰仿佛能看到长安城的钦天监官员正对着云图发愁,能听到农户们祈祷风调雨顺的呢喃——所有声音都在等待一个确切的答案。
投射。他指尖轻点屏幕,让贞观之治也感受下这未卜先知的力量。
【定向投射启动......正在适配唐朝天文体系......投射开始!】
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清澈的蓝色光芒,像有无数流动的云层在玻璃表面展开。许辰仿佛能闻到长安城的雨水气息、钦天监的笔墨清香,还有现代气象站的臭氧味道——所有气味都在那精准的预报声中交融成独特的韵律。
***唐朝,贞观十二年的初夏,长安西市的粮行前挤满了焦虑的农户。
再不下雨,麦子就要枯死了!一个老农攥着干裂的麦穗,麦芒上的灰尘簌簌落下。旁边的农户们纷纷附和,今年入夏以来,长安周边滴雨未下,眼看着就要收割的冬小麦,在烈日下蜷缩成了黄褐色。
大明宫的紫宸殿里,李世民正对着钦天监呈上的云气图发愁。图纸上用朱砂画着歪歪扭扭的云纹,钦天监监正跪在地上,语气含糊:陛下,臣观昨日西方有赤云,或主三日内有雨......但不敢确定。
又是不敢确定!李世民把云气图拍在案上,从上个月开始,你们就说或有雨,结果呢?地里的麦子都快成干草了!
侍立一旁的房玄龄连忙劝谏:陛下息怒,观天测雨本就难事。臣已下令打开常平仓,平价出售粮食,可暂解百姓燃眉之急。
解得了一时,解不了一世。李世民站起身,走到殿外望着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没有一丝云彩,只有刺眼的阳光炙烤着琉璃瓦,反射出晃眼的光芒。他想起年初天幕展示的杂交水稻,特意让人在关中试种,可这持续的干旱,再好的稻种也长不成啊。
就在这时,金光门方向突然传来喧哗。内侍匆匆跑进来禀报:陛下!天上!天上有蓝光!
李世民抬头望去,只见长安的天空被一层清澈的蓝色光芒覆盖,光芒中浮现出前所未有的奇异画面:
一个巨大的圆形球体(后来被称为)上,覆盖着白色的云团,这些云团在蓝色背景上缓慢移动,边缘还标注着奇怪的符号。画面左侧,一个穿着青色官服(类似唐朝的太史令)的人正在讲解,手指着一团旋转的白云:根据卫星云图分析,未来24小时内,秦岭以北地区将出现降雨,降雨量约20-30毫米。
天球?李世民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曾听玄奘法师描述过印度的地圆说,却从未想过能亲眼看到的模样。更让他震惊的是那白色云团——竟与钦天监绘制的云气图有几分相似,却更加清晰、更加系统。
画面切换到长安的位置,一个醒目的蓝色雨滴图标旁边,写着明日卯时降雨,辰时转中雨,午时雨停。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建议农户提前做好抢收准备,官府需防范可能出现的短时积水。
明日卯时降雨?房玄龄失声重复,还能精确到时辰?
钦天监监正更是脸色煞白,额头抵着地面不敢抬头。他们预测天气最多能说个大概,这的精确预报,简直是闻所未闻。
画面里,那个青色官服的人又展示了一组数据:过去十年的降雨预测准确率、不同季节的降水概率、甚至还有历史同期的降雨量对比。每一个数字都用清晰的字体标注,配合着动态的图表,让人一目了然。
这......这是仙人才有的本事啊!户部尚书戴胄颤声说道,能知未来之事,能算雨水多少,定是上天垂怜我大唐,降下的仙谕!
李世民没有说话,目光紧紧盯着画面里的长安降雨预报。他不是迷信之人,但若这预报真能应验,那对大唐的农桑、对百姓的生计,将是天大的福音。他想起去年关中涝灾,正是因为没有提前准备,才导致数千亩良田被淹,若是那时有这......
传朕旨意。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令钦天监官员全程记录天幕所示内容,抄写十份,一份呈送御前,其余分送京兆府及周边州县。告诉农户们,明日卯时将有雨,让他们做好准备。
陛下,若是......若是不下雨呢?一个年轻的内侍小声问,立刻被旁边的总管瞪了回去。
李世民却没有动怒,只是望着那蓝色的光芒:若是不准,便是朕错信了;若是准了......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那便是天佑大唐。
***当天幕消失后,长安城里炸开了锅。
钦天监的官员们拿着抄录的,在街头巷尾大声宣读:明日卯时降雨,辰时转中雨,午时雨停!农户们半信半疑,但想到是陛下亲口传令,还是纷纷回家准备农具,打算趁雨前抢收一部分麦子。
西市的粮商们则开始囤积粮食,他们不信什么,觉得这又是老天爷捉弄人,等着雨后粮价上涨大赚一笔。只有几个经历过事件的百姓,笃定地说:天幕从不说谎,明天肯定下雨!
夜幕降临时,长安城的街道上还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农户们提着灯笼在田里收割,官吏们指挥民夫疏通排水沟,连寺庙里的僧人都出来诵经,祈祷这场仙谕之雨能如期而至。
李世民一夜未眠,几次让人去问钦天监,是否有降雨的迹象。得到的回复都是星象如常,未见雨兆,但他看着案上那份抄录的,心里竟生出一种莫名的笃定。
***第二天卯时,天刚蒙蒙亮。
李世民站在丹凤门的城楼上,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空气依然干燥,没有一丝风,更别说雨了。旁边的钦天监监正额头冒汗,膝盖都在打颤——再过一刻钟,卯时就要过了。
陛下,或许......或许是臣等抄录有误......监正颤声请罪。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紧盯着天空。就在这时,远处的终南山方向传来一阵雷声,隐约可见乌云正从山后翻涌而出,像被驱赶的羊群。
来了!城楼上的侍卫突然喊道。
第一滴雨落在丹凤门的铜环上,发出清脆的声。紧接着,雨滴越来越密,地打在琉璃瓦上,汇成水流顺着屋檐流下,像挂起了无数道水晶帘。
真的下雨了!城楼上爆发出欢呼。
卯时三刻,雨势果然增大,变成了哗啦啦的中雨,天地间一片朦胧。农户们在雨中欢呼雀跃,原本焦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粮商们则目瞪口呆,手里的算盘一声掉在地上。
辰时,雨势丝毫未减,长安城的街道上出现了浅浅的积水,但因为提前疏通了排水沟,并未造成拥堵。
午时整,雨声渐渐变小,乌云散去,阳光重新洒在湿漉漉的街道上,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李世民站在城楼上,看着雨后的长安城,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转身对身后的内侍说:传朕旨意,从今日起,钦天监每日卯时需观天幕所示,将降雨、刮风等事记录在册,通报全国!
陛下英明!随行的官员们齐声跪拜。
还有,李世民补充道,青色官服仙人(指气象主持人)立个牌位,供奉在钦天监,就叫司雨仙官
***诏令一下,长安城立刻掀起了观天热。
每天卯时,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会准时抬头望向天空,等待天幕发布当日的天气预报。钦天监的官员们拿着纸笔,一字不落地记录下预报内容,再刻成木牌,悬挂在东西两市的公告栏上。
起初还有人怀疑,但随着一次次精准的预测——寅时大风果然吹落了城西的老树,未时雷阵雨准时在午时三刻开始——百姓们彻底信服了,称天幕预报为,甚至有人在自家院里设了观天牌位,每日焚香祈祷。
最受益的当属农户们。根据天气预报,他们能精准安排播种、收割、晾晒,再也不用担心辛辛苦苦种一季,一场暴雨全白费。有农户算过,自从按照安排农活,今年的冬小麦收成比往年提高了足足三成!
长安城的粮价也稳定了许多。粮商们再也不敢囤积居奇,因为天幕会提前预告天气,丰收还是歉收一目了然,投机倒把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这天,天幕预报三日后有大雨,持续五日。李世民立刻下令:关中所有农户,必须在三日内完成夏收,官府派士兵协助!
三万禁军被派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们一起抢收麦子。从清晨到日暮,金色的麦浪里全是忙碌的身影,连老人和孩子都提着篮子捡拾麦穗。
三日后,当倾盆大雨如期而至时,关中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颗粒归仓。站在屋檐下看着滂沱大雨的农户们,纷纷对着天空叩拜:谢仙谕保佑!谢陛下恩典!
据户部统计,这次抢收让关中避免了至少十万石粮食的损失。消息传到洛阳、太原等大城市,各地纷纷效仿长安,设立观天处,每日记录天幕预报。
甚至连西域的商人都知道了大唐的司雨仙官,每次来长安贸易,都会特意询问未来几日的天气,以便安排行程。
李世民看着雨后的粮仓,对房玄龄感叹道:以前总说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咱们能知天吃饭了!这才是真正的贞观之治
房玄龄躬身答道:陛下,这不仅是仙谕之功,更是陛下重视农桑、顺应天意的结果。
李世民却摇摇头:不,这不是天意,是人力。你看那上的云图,条理分明,定是有迹可循。朕相信,总有一天,咱们大唐的工匠也能造出观天神器,不用再等仙谕,也能知风雨!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大唐的天空下,不仅有繁华的都市,有丰收的田野,还有一群探索自然奥秘的智者,用智慧对抗着不确定性,为百姓撑起一片安稳的天空。
***许辰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着手机屏幕上疯涨的信仰值,喝了一口刚泡好的茶。雨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很是舒服。
【检测到唐朝依天气预报安排农桑,信仰值+。】
【检测到粮食增产三成,信仰值+。】
【触发主线任务:气象预测启蒙。任务进度30%。】
【奖励:身体修复液(高级)x4,身体创伤愈合度提升至90%。】
屏幕上弹出的唐朝实况画面格外温馨:农户们根据预报晾晒粮食的场景、钦天监官员认真记录的模样、甚至还有孩童们指着天空学习辨认云型的画面......最让他感动的是,长安西市的公告栏旁,有人用陶土捏了个司雨仙官的小像,供着清水和麦穗,旁边还放着一本翻开的《农桑辑要》。
这大概就是科技的终极意义吧。许辰笑着放下茶杯。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安稳地生活,让辛劳的付出能有确定的回报。
手机推送了一条关于古代气象仪器的视频,画面里展示了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僧一行的浑天仪,还有宋朝的雨量器。主持人说:其实古人从未停止过探索,我们只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了而已。
【检测到含古代科技传承内容,是否追加投射?】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界面上的蓝色光芒还未完全褪去。许辰仿佛能看到李世民正对着天幕若有所思,能看到大唐的工匠们开始研究云图的规律——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比任何信仰值都更有价值。
追加投射。他轻轻点头,让他们看看,自己的智慧从未被遗忘。
【内容追加中......已同步至盛唐长安天幕终端。】
手机屏幕的光芒变得柔和起来,像雨后初晴的天空。许辰知道,一场关于探索与传承的启蒙,正在贞观年间悄然展开。而他自己,也在这跨越时空的理解与共鸣中,感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圆满——技术会过时,工具会迭代,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永远不会改变。
远处的天空中,一架气象探测无人机缓缓飞过,机翼反射着阳光,像一只银色的鸟。许辰望着它消失在云层里,突然觉得,无论是唐朝的观云者,还是现代的气象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天空下的人们。这种跨越千年的接力,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
手机屏幕上,唐朝的信仰值还在缓慢增长。据说李世民已经下令让国子监的学生研究云图变化规律,甚至有人提出要仿制天幕里的。许辰关掉界面,拿起身边的《贞观政要》,指尖拂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字句,突然明白,真正的盛世,从来不只是丰衣足食,更是对规律的尊重,对民生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