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城褪去了最后一丝寒意,清晨的阳光透过巷口的早点铺玻璃,在红油翻滚的汤锅里洒下细碎的金光。许辰裹着薄外套,快步走进巷尾那家 “李记重庆小面”—— 这家店的小面是他的早餐常客,尤其是招牌的红油豌杂面,辣得过瘾,香得醇厚,每次来都能让他吃得满头大汗却停不下筷子。
“李叔,一碗红油豌杂面,多放辣!” 许辰刚走到柜台前,就对着后厨喊了一声。老板李叔探出头,笑着应道:“辰娃子来啦?今天怎么这么早?放心,给你多淋两勺红油,保证够劲!”
不大的店铺里挤满了食客,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一碗红亮亮的小面,空气中弥漫着红油、花椒和芝麻酱的混合香气,偶尔传来几声 “嘶哈” 的吸面声,格外有烟火气。许辰找了个角落的空位坐下,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红油豌杂面就端了上来 —— 白瓷碗里,筋道的面条裹着红亮的红油,上面铺着一层软糯的豌豆和切碎的杂酱,撒上葱花和蒜末,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好香!” 许辰拿起筷子,夹起一筷子面条,吹了吹就送进嘴里。第一口下去,红油的香辣、杂酱的咸香、豌豆的软糯瞬间在嘴里炸开,辣劲直冲天灵盖,却又带着芝麻的醇厚,让人忍不住 “嘶哈” 一声,鼻尖瞬间冒出细汗。
“还是这个味!越辣越想吃!” 许辰一边吸着气,一边加快了筷子的速度。以前他吃不了太辣,每次都只敢要 “微辣”,后来跟着李叔学吃辣,渐渐爱上了这种 “辣得过瘾却不烧胃” 的感觉 —— 尤其是冬天,一碗热辣的小面下肚,全身都暖和起来,连精神都跟着振奋。
邻桌的大叔吃得正香,看到许辰满头大汗的样子,笑着递过一瓶冰镇豆奶:“小伙子,慢点吃,别噎着!这面辣劲足,配着豆奶解辣刚好。”
“谢谢大叔!” 许辰接过豆奶,拧开喝了一口,冰凉的豆奶瞬间缓解了嘴里的辣劲,却又让人更想继续吃。他看着碗里剩下的面条,突然想到 —— 三国时期的蜀地虽然也吃面食,但调料简单,大多是盐、醋、酱,像重庆小面这样 “红油重辣” 的吃法,肯定没有。尤其是刘备驻守蜀地时,蜀军将士大多来自北方,饮食偏清淡,要是能让他们尝到这种辣面,说不定能提振士气,还能丰富蜀地的饮食文化。
三国时期虽然没有辣椒(辣椒明朝才传入中国),但许辰记得,当时蜀地有 “辛香” 类植物,比如茱萸、花椒,虽然辣度不如辣椒,但可以用这些植物混合制成 “辣料”,再加上红油,仿制出类似重庆小面的 “川味辣面”。刘备作为蜀地的统治者,一直重视将士的饮食和士气,要是看到重庆小面 “红油铺满、食客冒汗” 的场景,肯定会下令引种辛香植物,仿制辣面,让蜀军将士也能尝到这种 “提神又下饭” 的美食。
许辰摸出胸前的运动相机,调整好角度,确保能清晰拍到碗里的红油小面、自己吃面的场景,还有店铺里的烟火气,对着镜头轻声说道:“大家好,我现在吃的是重庆小面,你们看这红亮亮的红油,裹着筋道的面条,又辣又香,越吃越上瘾。三国的蜀地虽然没有辣椒,但有茱萸、花椒这些辛香植物,混合制成辣料,再加上红油,也能做出类似的辣面,让将士们吃了提振士气。”
他对着镜头展示小面的细节:“这面的灵魂就是红油和辣料,红油是用菜籽油和辣椒面熬的,香而不腻;辣料里加了花椒、蒜末,又辣又麻,特别开胃。蜀军将士要是能吃到这样的辣面,肯定能吃得饱、精神足,打仗更有劲。”
运动相机的实时弹幕很快刷了起来:
“重庆小面 yyds!我每次吃都要加双倍辣,越辣越爽”
“刘备要是看到这个,肯定会惊掉筷子!蜀地哪有这么辣的面”
“茱萸、花椒混合起来也很辣,古代人肯定能接受”
“想象一下蜀军将士吃辣面,辣得冒汗却停不下嘴的样子,太燃了”
“许辰快投射到三国!让刘备看看,给蜀军加个‘能量餐’”
许辰看着弹幕,忍不住笑了:“大家说得对,茱萸和花椒在三国时期很常见,蜀地本身就盛产花椒,用这些植物熬制辣料,成本低还容易获取。刘备要是推广这种辣面,不仅能改善将士们的饮食,还能让蜀地的饮食更有特色,说不定还能成为蜀军的‘特色军粮’。”
他又夹起一筷子面条,对着镜头说:“你们看,这面吃起来筋道,配着红油和杂酱,一碗就能吃饱。蜀军行军打仗,要是能携带这种辣面的干制版本,加水煮就能吃,方便又顶饿,比单纯的干粮好吃多了。”
李叔端着面条经过,听到许辰的话,笑着说:“辰娃子,你这是又想把小面传到古代啊?别说,这辣面确实适合当兵的吃,又顶饿又提神,冬天吃还暖和。”
“是啊李叔,” 许辰点点头,“三国时期的军粮大多是干粮,不好吃还没营养,要是能有这辣面,将士们肯定愿意吃,士气也能提高。”
【检测到含 “现代重庆小面 + 古代蜀地饮食与军粮改良” 的创新结合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处理军政,蜀军准备北伐前夕)?】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许辰立刻点头:“定向投射,重点突出重庆小面的红油辣香、提振食欲的效果,以及用茱萸、花椒仿制辣料的方案,确保刘备和蜀军将士能理解并产生兴趣。”
【投射启动中... 适配三国蜀地食材与军粮需求... 画面清晰度优化... 投射成功!】
运动相机的屏幕突然亮起一道金光,画面瞬间切换到三国蜀汉成都的将军府场景 —— 许辰知道,此刻他吃小面的画面,正被刘备和蜀军将领们实时观看。他对着镜头补充:“刘皇叔,蜀军将士们,用蜀地盛产的花椒、茱萸做辣料,加上红油煮面,既能吃饱又能提神,北伐前吃上一碗,定能士气大振!”
***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成都,将军府。
暮春的成都带着温润的湿气,将军府的庭院里,蜀葵开得正盛,粉色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格外雅致。刘备穿着一身青色常服,坐在书房的案前,看着桌上的军粮清单,眉头微微皱起 —— 蜀军即将北伐,军粮准备是头等大事,但目前的军粮多是干饼、腌肉,口感差还没营养,将士们常常吃不饱,士气也受影响。
“军师,将士们反映军粮难以下咽,这可如何是好?” 刘备对着前来议事的诸葛亮说道,“北伐路途遥远,要是将士们吃不好,怎么有精力打仗?”
诸葛亮坐在对面,手里拿着羽扇,轻轻摇动:“主公放心,亮已让人改进军粮,在干饼中加入豆类和谷物,增加营养。只是口感方面,一时难以改善,还需从长计议。”
刘备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 —— 他知道诸葛亮已经尽力,但将士们长期吃难以下咽的军粮,终究不是办法。要是能有既好吃又顶饿的军粮,将士们的士气肯定能大大提升。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道耀眼的金光,紧接着,一片巨大的光幕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将军府。侍卫们吓得纷纷拔刀戒备,刘备却抬手示意大家冷静 —— 他之前听关羽提起过天幕降临的奇事,知道是仙人显灵,要传授新的事物。
“大家莫慌,是仙人降临,非敌非友。” 刘备站起身,目光投向天幕,“看看仙人这次带来了什么,或许能解决军粮的难题。”
光幕里渐渐浮现出画面 —— 一个狭窄的房间里,摆满了桌子,每个桌子上都放着一碗红亮亮的 “食物”(重庆小面)。一个穿着短衣的年轻人(许辰)正拿着筷子吃 “食物”,吃得满头大汗,却还在不停往嘴里送,偶尔发出 “嘶哈” 的声音,看起来吃得格外过瘾。
“那是什么食物?怎么是红色的?吃起来竟如此过瘾?” 诸葛亮指着天幕里的重庆小面,惊讶地问道,“看那年轻人的样子,这食物定是又香又顶饿,要是能给将士们吃,定能提振食欲。”
刘备也瞪大了眼睛,心里满是好奇 —— 他从未见过红色的面食,更从未见过有人吃得如此投入。那红亮亮的 “酱汁”(红油)看起来格外诱人,年轻人吃得满头大汗却停不下嘴,说明这食物不仅好吃,还能让人越吃越有精神,正好适合当军粮。
天幕里的许辰,正对着镜头解说:“这是重庆小面,用筋道的面条,加上红油、杂酱、豌豆制成,又辣又香,特别开胃。虽然你们没有辣椒,但蜀地盛产花椒、茱萸,这些植物有辛香味道,混合制成辣料,再用菜籽油熬制红油,就能做出类似的‘川味辣面’,既能吃饱,又能提神。”
“花椒、茱萸、红油... 这些我们都有!” 刘备激动地拍了下案几,“蜀地的花椒是出了名的辛香,茱萸也很常见,菜籽油更是家家户户都有,要是能做出这辣面,将士们肯定愿意吃!”
诸葛亮也眼前一亮:“主公英明!花椒和茱萸混合,辣度虽不如仙人说的‘辣椒’,但也足够辛香;红油熬制简单,还能延长面的保质期,正好适合当军粮。将士们吃了这辣面,既能吃饱,又能提神,打仗定能更有劲!”
天幕里的许辰,继续展示小面的制作细节:“做这辣面,首先要熬制红油 —— 用菜籽油加热,放入花椒、蒜末、姜片炸香,再倒入辣料(辣椒面),熬出香味;然后煮面,面煮好后,加入红油、杂酱、豌豆,就能食用。你们可以用茱萸磨成粉,混合花椒粉当辣料,同样能做出辛香的味道。”
“熬制红油... 混合辣料... 步骤并不复杂!” 刘备越听越兴奋,立刻对旁边的侍卫说:“快!传朕旨意,让御厨和负责军粮的官员立刻来将军府,朕要让他们照着仙人说的样子,仿制这‘川味辣面’!”
“是!主公!” 侍卫连忙躬身退下,快步去传旨。
将军府的官员们也纷纷围过来,看着天幕里的重庆小面,兴奋地讨论起来:
“要是将士们能吃到这辣面,肯定不会再抱怨军粮难吃了!”
“花椒和茱萸在蜀地到处都是,成本低,还能大量制作!”
“红油能防腐,把辣面做成干制的,行军时加水煮就能吃,太方便了!”
刘备看着众人期待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 —— 仙人传授的辣面,不仅能解决军粮口感差的难题,还能让将士们吃得饱、有精神,北伐的胜算又多了一分。
很快,御厨总管和军粮官就来了,两人跪在刘备面前:“臣等参见主公,不知主公传唤臣等,有何吩咐?”
刘备指着天幕里的重庆小面,说道:“你们看这仙人传授的辣面,用花椒、茱萸做辣料,菜籽油熬红油,煮面后加入调料制成。朕要你们立刻仿制,三天内做出样品,既要保证辛香开胃,又要方便储存,能当军粮使用,能做到吗?”
御厨总管抬头看了一眼天幕,又仔细听了许辰的解说,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放心!花椒、茱萸、菜籽油都是常见食材,臣现在就能开始制作,三天内定能做出样品!”
军粮官也说道:“主公,臣会配合御厨,研究如何将辣面制成干制版本,方便将士们携带和储存,确保北伐时能随时食用。”
“好!朕就信你们一次!”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三天后,朕要在将军府品尝样品,做得好,朕重重有赏;做得不好,定要追责!”
“臣等遵旨!” 两人齐声应道,起身退下,立刻赶回御膳房和军粮库,开始准备仿制。
*** 接下来的三天里,御厨总管和军粮官忙得不可开交。御厨首先熬制红油 —— 选用上等的菜籽油,倒入大锅中加热,待油冒烟后,放入花椒、蒜末、姜片、茱萸叶,小火炸至香味四溢,然后捞出残渣,将油倒入装有花椒粉和茱萸粉的陶罐中,边倒边搅拌,红油瞬间变得红亮,辛香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御膳房。
接着煮面 —— 选用蜀地盛产的小麦粉,制成筋道的面条,下锅煮熟后,捞入冷水中过凉,沥干水分;然后准备杂酱 —— 将猪肉切碎,用酱油、料酒腌制后,放入锅中翻炒至出油,加入豆瓣酱、花椒粉、茱萸粉,炒出香味,制成杂酱;豌豆则提前用清水浸泡,再用小火煮至软糯。
最后组装辣面 —— 将凉透的面条放入碗中,加入一勺红油、两勺杂酱、一勺豌豆,撒上葱花和蒜末,一碗 “川味辣面” 就做好了。红亮亮的红油裹着筋道的面条,杂酱的香味混合着花椒和茱萸的辛香,让人未吃先流口水。
军粮官则在一旁研究干制辣面 —— 将煮好的面条晾干水分,分成小份,装入油纸袋中;红油、杂酱、豌豆分别装入密封的陶罐中,贴上标签,方便将士们食用时搭配;经过测试,这种干制辣面能保存半个月以上,加水煮三分钟就能食用,完全符合军粮的要求。
三天后,御厨总管和军粮官带着样品来到将军府。刘备和诸葛亮坐在案前,面前摆着两碗刚做好的川味辣面,还有几袋干制辣面样品。
“主公,这是刚做好的川味辣面,请主公品尝。” 御厨总管恭敬地说道。
刘备拿起筷子,夹起一筷子面条,送进嘴里 —— 首先是红油的辛香,接着是花椒和茱萸的辣劲,杂酱的咸香和豌豆的软糯在嘴里交织,虽然辣得他 “嘶哈” 一声,鼻尖冒出细汗,却让人忍不住想继续吃。
“好!太好吃了!” 刘备眼睛一亮,又吃了一口,“比朕吃过的任何面食都香!辣得过瘾,却又不烧胃,将士们肯定喜欢!”
诸葛亮也拿起筷子品尝,吃完后笑着说:“主公,这辣面不仅好吃,还能提振精神,臣刚吃了几口,就觉得浑身有劲,正好适合当军粮。”
军粮官连忙递上干制辣面样品:“主公,这是干制的辣面,将士们行军时,只需将面条放入锅中,加水煮三分钟,再加入红油、杂酱、豌豆,就能吃到热乎的辣面,方便又顶饿。”
刘备拿起干制面条,仔细查看:“做得好!这样将士们在北伐途中,再也不用吃难以下咽的干饼了,随时都能吃到热乎的辣面!”
他立刻下令:“御厨总管,从今天起,扩大川味辣面的制作规模,每天制作一万份,发放给成都的蜀军将士;军粮官,加快干制辣面的生产,确保北伐前能准备好足够的军粮,让每个将士都能吃到辣面!”
“是!主公!” 两人齐声应道,躬身退下。
消息很快传遍了成都的蜀军军营,将士们听说有 “又辣又香” 的新军粮,都兴奋不已。当天下午,第一批川味辣面就送到了军营,将士们排着队领取,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尝了起来。
“这辣面也太香了!比干饼好吃一百倍!” 一个北方来的士兵吃得满头大汗,却还在不停往嘴里送,“辣得过瘾,吃了浑身都有劲!”
“是啊!以前吃干饼总觉得饿,现在一碗辣面下肚,饱得很!” 另一个士兵说道,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
刘备和诸葛亮来到军营,看到将士们吃得开心,士气高涨,心里满是欣慰。诸葛亮笑着说:“主公,仙人传授的辣面,不仅解决了军粮难题,还提振了将士们的士气,北伐定能旗开得胜!”
刘备点点头,目光望向北方,眼神里满是坚定:“有这样的将士,这样的军粮,朕定能收复中原,兴复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