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要开始生活了,所谓生活,意思是:去爱,去创造,并最终一起燃烧。——加缪情书集
——
隔天一早,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悄然洒进病房。窗外有鸟叫声传来,细碎而清亮,仿佛在提醒着这一天的不同。
留院观察一周,没有问题,姜蕴宁今天出院。
医生查房时还特地叮嘱道:“整体恢复得不错,但还是要小心。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这几天,情绪也不要太激动。”
姜蕴宁点了点头,轻声道:“我知道了,谢谢医生。”
病房里,姜可心正在帮她收拾东西。她动作轻柔,小心翼翼地将书本一一放进帆布包里,又把笔记本电脑和鼠标收好。
“姐,你这也太简单了吧,才住了几天,东西还没我一趟回家的多。”姜可心半开玩笑地说。
姜蕴宁看着她,唇角微微一弯,“我习惯了,现在不是都提倡极简生活吗?东西少,收拾不费力气。”
姜可心听着,心里微微一动,笑意慢慢收了些,神情也柔和下来。她将帆布包整理好,拉上拉链,轻轻拍了拍包面,语气认真地说:“等你彻底康复,我陪你出去转转,多挑点可可爱爱的小东西。可爱的、漂亮的东西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叫——花小钱、办大事。”
姜蕴宁抬眼看她,那一瞬间,神色缓了缓,眼底多出几分被触动的温意。
姜爸爸姜妈妈把她养得很好。虽说是豪门千金,但她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千金小姐的骄纵与娇气,反倒多了几分从容与善意。她的眼神清澈干净,做事有分寸条理,话语不多,却总能恰到好处地照顾他人情绪。
她轻声道:“好。”
她是真的答应了。
不是随口敷衍,而是认真地,在回应一份关怀。
这变化不大,却像窗外的阳光,一点点在她身上融化着什么。
她知道,姜可心是被爱养大的孩子,所以才总能轻易将温柔递出去。那样的底气,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从小被爱包裹着,一点点浸进骨子里的安全感。
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不多时,姜爸爸姜妈妈进来了,手里还提着保温桶。
“宁宁,医生说你可以出院啦,妈妈早上炖了鸡汤,炖好马上送过来的,趁热喝点。”姜妈妈笑着走过来,动作自然地把鸡汤放在床头,对站在一旁的姜可心也说了句,“妈也带了你的份。”
姜爸爸将放在床上的包拿起,轻声说,“我先去办出院手续,把东西放到车上去。你们姐妹俩慢慢来。”
阳光透过窗帘大方地洒满病房,空气中带着淡淡的鸡汤香气。
姜蕴宁双手捧着碗,指尖微微发烫。
她深深吸了一口香气,眼眸里缓缓泛起一层温柔的光。
***
姜家,坐落于苏市,是一个低调却根基深厚的世家。
早在民国时期,姜家的祖辈便以实业起家,曾在纺织与丝绸出口行业占有一席之地。虽历经战乱与计划经济年代的起伏动荡,家族产业一度沉寂。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姜老爷子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果断“下海”,从最初的轻工出口起步,打通外贸渠道,迅速积累原始资本。而后顺势而为,将产业版图拓展至地产、金融与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
姜家真正奠定根基,还要追溯至特殊年代——姜老爷子曾长期在军工系统供职,主持过某重点兵工项目的筹建,深得信任。那段经历不仅为姜家赢得了宝贵的技术与资源积累,也为后来改革开放中家族的转型铺下伏笔。
八十年代中期,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协助创办民营企业,表面上隐于幕后,实则暗中调配资源、筹谋布局,为姜家日后在高端制造与军民融合领域悄然积蓄了力量。
几代人打下的根基,加上敏锐的战略眼光,使得姜家如今已然成为跨行业的商业巨擘。资产规模庞大,业务触角遍布全国乃至海外,早已不是“有钱”二字所能概括。
在这个显赫却从不张扬的家族里,姜爷爷姜奶奶一共育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长子姜卫国,也就是姜蕴宁的父亲,是嫡长房的代表。他育有四个孩子:长子姜辰,龙凤胎中的姐姐姜蕴宁与弟弟姜煜,以及养女姜可心——这在整个家族中,绝对是最“多元化”的一房。
二女儿姜若兰,育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周文、周武、周双、周全,个个名字都自带“齐整”气息。
三子姜卫民,也没让家族失望,三个儿子:姜山、姜海、姜湖,名字一个比一个有气势,仿佛天生要接班似的。
四女儿姜若梅,同样带来了三个儿子:陆志远、陆志林、陆志斌,名字里满满都是长风破浪、志在千里的意味。
看明白了吗?
除了长房,其余清一色全是儿子。也难怪家里逢年过节,满院子跑的全是男孩子。
回去的路上,姜爸爸亲自开车,神情中透着不动声色的稳重。
姜妈妈坐在副驾驶上,脸上带着温暖的笑意。她回过头看向坐在后座的两个女儿,唇角带着温柔的笑意,“奶奶今天早上打电话过来,叫我们中午去祖屋吃饭。”
姜蕴宁微微点头,“好的。”
回到姜家之后,她还没有去过祖屋。
姜家的祖屋隐匿于苏市一处低调雅致的富人区。
那是一栋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式洋房,中西合璧,红砖灰瓦。房子年代久远,但保养得极好,院子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四季常绿。院子的一角有一座小小的喷泉,喷泉下方是一个小水池,池中养着几尾锦鲤,偶尔溅起一圈水花,带着宁静与安逸。
车子驶入了姜家祖屋的庭院,四周的环境显得安静而庄重,透着一股深厚的历史感。大门前有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隐隐遮住了半边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