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负责操控的飞控工程师是曾天骁。
曾天骁仅三十岁出头,却已经是控制中心最年轻的主控工程师之一。
他毕业于京航自动化系,自博士阶段起便深耕飞行器姿态控制算法。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多次卫星轨道修正和货运飞船对接任务中担任过主控,经验丰富。
而这一次,曾天骁再次坐上主控席位,肩负起执行方案一的关键操作。
他是唯一一个既熟悉整套系统,又经历过多次复杂任务、能够在高压下保持冷静的人。其他工程师或许能按下按钮,但在这一秒的黄金窗口里,任何犹豫、手抖或判断失误,都可能让整个修正链条前功尽弃。正因如此,这一刻,非曾天骁不可——他是唯一能够在高压下将人类因素风险降至最低的人。
不同于以往的任务,这次的难度前所未有。
即便曾天骁曾多次成功操控复杂飞行任务,经验丰富,控制室里的每个人仍紧张得屏住呼吸,连动作都小心翼翼。
曾天骁坐在最前排的主控席,双眼紧盯操作界面。在他身后不远处的观察席,顾远舟和姜蕴宁并肩而坐。两人都未发一言,只是盯着前方的大屏幕。
屏幕上,轨道模拟曲线和推力数据不断跳动。
根据方案一,整个修正过程分为三个关键推力点,逐步将飞行器拉回预定轨道。
第一个推力点:初始修正。
这是整套方案中最凶险的一步,它决定了这次任务能否站稳第一步。
此刻轨道偏差最为明显,任何推力或方向上的微小失误,都可能让后续步骤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一击一旦不到位,只能启用备选方案,而备选方案难度更大,风险也随之升高。
曾天骁深吸一口气,指尖果断落下,推力器点火——
屏幕上的曲线随之猛地一颤,全场屏息,心脏仿佛被攥紧,停在那一瞬间。
顾远舟看着屏幕,表情没有什么变化,手指却下意识攥紧扶手,指节泛白。
他远不如表现出来的那般淡定。
而姜蕴宁的眼神冷静如水,她的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仿佛在默数时间的流逝。
仅仅几十秒钟,屏幕上的轨道曲线就稳稳地偏移到预定轨迹上。
曾天骁报告道:“第一个推力点成功执行,轨道偏差已回到预定范围。”
整个控制室里终于响起一阵轻微的呼吸声,紧绷的空气也似乎松了一口气。
姜蕴宁指着屏幕上的时间轴:“根据之前的模拟,第二个推力点必须在第一步修正稳定后的9分42秒执行。这是精确计算出的最佳窗口,既能保证轨道修正连续有效,又能最大限度节约燃料。”
顾远舟微微点头,眼神冷静而专注:“我们必须在这一刻精准操作,否则后续调整将更加复杂。”
屏幕上,轨道参数不断刷新——高度、速度、姿态角度,每一个数值都在微小波动中趋于稳定。
姜蕴宁站在控制台前,眼睛紧盯着曲线和数字,手指在触控屏上轻轻滑动,实时调整参数。
“推力修正已稳定。”她低声说,声音平静却坚定。
旁边的顾远舟透过滤波后的数据显示,轨道高度和速度已经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偏差收敛到十米以内,速度误差保持在毫米\/秒级。
他与姜蕴宁对视一眼,轻轻点头确认——轨道已稳定。
曾天骁根据指示按下启动键,9分42秒的窗口开始倒计时,屏幕上的曲线微微跳动,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整个控制室再次屏息凝神,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五……
四……
三……
二……
一……
第二个推力点到达:中途精修。
曾天骁稳住呼吸,双手精准操作控制台,对推力器操作。
随着第二次点火完成,曲线逐渐趋稳,控制室里紧绷的气氛松了一丝,却无人敢出声。
相比第一步的生死关头,这一步更像在显微镜下进行精密手术,每一次推力调整都必须精准无误。需要在极短的时间窗口内,修正剩余偏差,把轨道引导到接近目标的位置。哪怕误差只有毫秒,都会在后续被放大。
第二步结束后,曾天骁低声报告:“第二步推力修正完成,轨道偏差已收敛至预定范围内,剩余误差不足十米,速度偏差控制在毫米每秒级,轨道曲线平稳,没有异常波动。”
数据符合模拟结果,第二步完成得非常精确。
顾远舟缓缓吐出一口气,但神经仍旧紧绷,他心里非常清楚,最严峻的考验还在最后。
他靠在椅背上,但眼神依旧紧盯屏幕:“剩余偏差已经大幅降低,但是,最后一步才是最关键的。哪怕第二步完成完美,最后微调仍关系到燃料最优与整个任务周期。”
即便第二步修正了大部分偏差,轨道上的微小误差仍会被后续力学效应放大。所以,最后一步,是整个修正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它要将飞行器的轨道微调到米级甚至更高精度,确保燃料消耗最优、后续任务可行。
姜蕴宁看着屏幕上,与她预测分毫不差的轨迹曲线,眉眼微弯。
她的声音极轻:“放轻松,可以的。”
那一刻,反倒是她给了顾远舟信心。
控制室里,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汇聚到屏幕上,空气紧绷得像一根绷紧的弦。
姜蕴宁眼睛紧盯着数据波动,手轻按桌面,确认轨道、速度、姿态全部在安全范围内。她轻声开口:“轨道稳定,姿态正常,燃料余量充足,第三步窗口已到,准备最后的点火。”
顾远舟点了点头,指尖在触控屏上轻滑,低声在旁确认数据:“轨道偏差已控制在 2 米以内,速度误差不到 2 毫米\/秒。”
控制室一片寂静,只有键盘轻响和仪器嗡鸣。
曾天骁稳住呼吸,手指停在推力控制台上,随时等待指令。
第三个推力点:末次校正。
这是最终的压轴,也是最考验精度的一步。前两次修正已经缩小了偏差,而这一次,要求将误差压缩到米级以内。稍有迟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屏幕上倒计时开始闪烁——0:00:30,三十秒的黄金窗口,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三……
二……
一……
曾天骁手指轻触控制台,推力器精确启动,火焰微微喷出,屏幕上的轨道曲线缓缓收敛。
控制室内寂静无声,所有人盯着那条逐渐重合的曲线,直到最终——
它稳稳落入目标轨道。
控制室里爆发出一阵短暂的惊呼,随即又是一阵沉默。
几秒后,曲线完全稳定,误差微乎其微,燃料消耗按计划控制,飞行器顺利完成最后修正。
顾远舟的手终于放松。
姜蕴宁轻笑出声,“顾老师,心态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