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办公室。
助理轻轻敲门,手里捧着一份文件走进来,小心地放在徐良诚面前:“部长,这是光电设备研究所上传过来的一个教学与人才选拔方案建议。”
徐良诚抬起头,目光略带震惊和疑问,看了看助理:“谢谢,把门关上吧。”
等到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安静,他似乎才回过神来。低头一看,文件的标题赫然写着——《关于跨领域顶尖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方案建议》。
徐良诚心中忍不住暗笑:莫清文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识趣了,竟然还知道替自己分忧了?
正因姜蕴宁的存在,他近来常常在思考——该如何才能让华国的下一代,涌现出更多的“姜蕴宁”。
他伸手翻开资料,眉头轻轻一挑,目光逐页扫过,神情渐渐凝重起来。
资料条理清晰,方案中不仅详细列出了教学目标、筛选标准和培训计划,还对跨领域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
至于承担教学任务的人选,方案中建议由参与重点项目的成员担任。
徐良诚的目光渐渐专注,他停顿片刻,低声自语:“让重点项目的成员亲自授课,传递的不是纸面成果,而是一线的实战知识。这样,接受培训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缝衔接,直接进入前沿阵地,加快华国科技发展的步伐。”
他心里暗暗震动——这份方案与以往流于形式的培训完全不同,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指向实战与应用。徐良诚几乎可以想象,若按此方案培养出的跨领域人才真正走上岗位,他们将为国家科研和国防力量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将这个方案提交科技部内部讨论之前,徐良诚拿起内部电话,联系了莫清文。
电话接通后,那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我是莫清文。”
“我是徐良诚。”
“部长?”
徐良诚沉声开口:“你上交的这个方案,不是你写的。”
“果然什么都瞒不过徐部长。不是我写的,是姜蕴宁。”莫清文如实回答。
他本来也没想着贪功。自从姜蕴宁在项目上取得突破后,他作为研究所所长也顺势得益,声望和地位日益提升。
“你怎么看?”徐良诚沉吟。
莫清文在心里腹诽: 跪着看。
他嘴上却老老实实地说:“部长,我觉得,这个方案可操作性非常强。姜蕴宁说得没错,她个人再厉害,也只能有限施为。如果能培养出更多像她这样的跨领域人才,项目推进将更迅速,关键任务完成更稳妥,整个科研体系的战斗力也会大幅提升。”
虽然姜蕴宁拒绝培养他,但他还是要为她说好话。
徐良诚的手指在资料上轻轻敲击,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敲打着思绪。
“而且,选拔对象是‘国防七子’的学生,本身已通过严格筛选,保密各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更重要的是,若能培养出十个像她这样的跨领域人才,在你任期内——”
莫清文没有把后半句说出口,但徐良诚心里清楚。
跨领域顶尖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强化科技创新和国防建设能力,优化人才结构,还能为未来重大科研和战略任务储备核心力量。这意味着,若方案成功落地,整个国家在高精尖领域的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而对他个人而言,这份方案的价值同样巨大:成功推动这一战略性项目,不仅会显着提升他的政务成果和部门影响力,还能让他在国家科研和国防布局中拥有更核心的决策话语权。
不用说十个,就算五个能够顺利培养出来,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仅想一想就让他心头一紧。
电话挂断后,徐良诚立刻召集科技部高层,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内,几位科技部高层陆续入座,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紧张。
徐良诚站在会议桌一端,手中握着那份《跨领域顶尖人才培养与选拔方案建议》,目光扫过每一位与会者。
“大家应该都看过这份方案,现在我想听听各位的意见。”他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众人都在仔细翻阅资料。
“莫清文越来越有本事了,带领研究所连连突破,现在连教育这块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副部长低声嘀咕着。
徐良诚听到这句话,却没有说明真正的幕后功臣是姜蕴宁。
尽管姜蕴宁科研能力非凡,但她风头过盛,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若在内部正式场合直接突出她个人,可能会引发部分领导或同僚的心理压力和嫉妒,甚至让方案遭遇非技术性的阻力。例如,有人可能会质疑——
“她个人能力太突出,这样的模式是否可复制?”
“重点项目的成员进行教学,会不会影响团队协作?”
“如何衡量最终的培训成果?”
在科研和国防机构中,决策和项目推动往往更依赖职务和身份。让莫清文以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出面,不仅代表机构权威,也提供了制度化的背书,使方案从组织层面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同时也保护了核心人才不被过度关注或牵扯到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十分钟后。
徐良诚开口道:“这份方案不仅是一个人才培养计划,更是一项关乎国家战略布局的长远举措。它提出,通过‘国防七子’的筛选、基础课程强化以及特训,最终培养出跨领域顶尖人才。”
他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高层,继续说道:“我希望大家今天能够就方案的可操作性、实施细节以及资源配置进行充分讨论。若方案成功落地,将直接影响国家科研和国防的战略布局,同时大幅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徐良诚的态度非常明确,他是支持的。否则,他不会将其提交讨论。在他看来,这是一份可能改变科研格局的战略性文件。
高层们纷纷点头,讨论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