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日期定在国庆假期结束后第一周周末 。
随着考核时间下发的,还有一份所谓的《考核须知》,内容让人有些费解。
考核时间:一天。
考核方式:开卷,除了电子产品禁止携带,其他均可自便。
考核范围:涉及理学与工学的多个领域——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环境工程、航空航天、核科学与技术……
考核建议:放轻松,刷题没有用。
所以,他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每一个报名参加这场选拔考核的人,都收到了这份所谓的《考核须知》。
钱程看了一眼,便随手扔到一边,转头拿起最新的前沿期刊仔细研究。
陆承峰凑过去,将那张纸拿起来仔细瞧了瞧。纸上印的考核范围几乎填满了整张纸,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这得覆盖了整个大学阶段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吧……”
林绍远和周靖尧听到陆承峰的惊呼,也忍不住凑了过来。
“这……这考核范围也太大了吧……”林绍远瞪大双眼。
“难怪选拔培训结束后就能直接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周靖尧接着说,“要是这些知识全都会,估计就能比肩那些共和国的科研伟人了吧!”
三个人不约而同地看向钱程——这,还有参加的必要了吗?
“钱程,你……要不找你家祖宗拜拜?”
钱氏家族人口虽然不多,但科学家却层出不穷,几乎撑起了华国科技的半边天。要真去拜他们,问题应该不大——只要祖宗们在下面替他疏通疏通,说不定还真有点希望。
毕竟,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钱程笑了,“放心吧,我家祖宗的基因在身体里面,比什么都重要。”
华国光电设备研究所。
姜蕴宁正伏在实验台前,仔细调试着林昊博送来的最新型光学晶体——“RGI光学晶体x01号”。
“你看到了吗?普通晶体在可见光下最多只能形成简单干涉,而这枚‘RGI 光学晶体’的条纹却高度有序,还会随入射角度产生分形式的衍射。”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道:
“换句话说,在某些波段,它有可能做到零损耗透射或者近乎百分之百的反射。如果测试结果成立,这就是光刻机的终极材料。”
所有人围在那里,兴奋不已。
就在此时,实验室的大门被推开,脚步声清晰传来。
莫清文走进实验室,目光落在姜蕴宁身上。
姜蕴宁点了点头,交代许念继续后续的测试,然后才跟着莫清文离开。
莫清文边走边说道:
“明天就是考核日。等考核结束,试卷的批改和结果公布,都需要你这边来把关。”
姜蕴宁点点头,随口问道:“那总共有多少人报名参加?”
“不多,也就一万多人。”莫清文说的是反话——对于这种级别的考核,他还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人数。
他期待从姜蕴宁脸上看到点不一样的表情,结果,姜蕴宁神色未变,就好像没听到一万多人这几个字一样。
“我说,一万多人报名参加这次选拔考核。”他又重复了一遍。
“嗯,我刚刚听到了。怎么了?”姜蕴宁平淡地问。
“你要改一万多份试卷,你不害怕吗?”
姜蕴宁笑了笑:“如果他们都能通过,就算是要改一百万份试卷,我也乐意之至。”
“你是真不把自己当人啊……”莫清文幽幽地说,“明天考核结束,所有试卷会封存送过来,科技部的意思是会派人协助处理。你只负责最终审核和把关,不必一个人扛下全部。”
姜蕴宁微微点头,笑意淡淡:“都行。”
“不过,你不限人数,你不怕通过考核的人太多,增加教学压力吗?”莫清文问。
虽然在他看来,那难度极高,真正能通过的人应该寥寥无几。
姜蕴宁笑意不减:“能通过的人多,那就说明他们值得。越多越好,教学不是问题,怕的是后继无人。”
考核当天。
因为七大高校报名的人实在多,场面盛况堪比学校的期末考试周。
坐在教室里,所有考生都按照《考核须知》准备,把考核范围内的重点资料一一带来,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参考书、笔记和资料。放眼望去,大家神情兴奋,仿佛迫不及待要展示自己的准备成果。
然而,这份跃跃欲试的兴奋,只维持到拿到题目的前一秒。
下一秒,整个教室瞬间静默,大家直接傻眼。
第一题:“假设未来要在火星建立一座小型科研站,请设计一套能源供给与散热系统。”
第二题:“你被要求设计一个小型自主卫星编队,完成近地轨道的资源监测任务。”
第三题:“假设你拿到一个全封闭的未知机械装置,无法拆解也不能使用外部电子测量设备。请写出一套分析方法。”
整间教室弥漫着沉重的压迫感。
更多人眉头紧锁,盯着题目发呆,甚至连每道大题下面的小题都还没来得及看,只看了题目本身,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是否出了差错。
有一种,读了这么多年书,却突然发现自己是文盲的即视感。
此刻,他们才理解《考核须知》上写的“考试建议:放轻松,刷题没有用。”是多么良心的建议。
正式开始答题之前,监考老师开口说道:“考试期间不得交头接耳。考试时间为整整一天,如果饿了可以出去吃东西再回来继续作答,但不允许提前交卷。”
看了看手表,他接着宣布:“时间到,开始答题。”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
一个小时过去,监考老师悄悄巡视了一圈,却发现大多数考生几乎只写了名字。
摇摇头,低声的叹息和轻微的翻书声交织在一起。
钱程坐在考场里,盯着题目思考着,哪个自己更有把握答出来。
其实,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平时涉猎广泛,科研相关的各种顶刊他都看,脑中有大概的思路,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科学习,面对这些专业性极强的题目,仍觉得有些吃力。
他深吸一口气,按照题目由易到难的设计原则,将注意力集中到第一题上。
他先快速浏览题干后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出简单的结构示意图,把可能的能源方案和散热方式列成清单。每列一个选项,他都会在脑中权衡利弊,尝试组合出可行方案。
此时,已经过去三个小时。
正当他整理出初步方案时,旁边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但他没有回头,而是继续书写自己的方案,努力让逻辑自洽。
教室里顿时一阵骚动,笔尖划纸的声音戛然而止。
监考老师迅速跑了过去,一边挥手示意其他人保持秩序,一边掏出手机呼叫医务室。
有人晕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