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入第十二个月,前十一个月里,学员们完成了大量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前期实验验证。
而现在,他们迎来了最关键的阶段——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整合,也就是把所有方案从纸面落地成现实。
这个月,他们将根据自己的方案开始实际构建。建模、实验、调试,每一步都必须用上之前十一个月积累的知识和技能。
当初,姜蕴宁的规划是:第一个月边补充基础知识边设计方案,形成初步框架;接下来的几个月不断优化方案,修正漏洞;最后一个月,实现知识与方案的完全融合,使其具备实战操作能力。
然而,现实远比计划严苛。
第一个月的第一周结束时,姜蕴宁发现,学员们的知识储备仍远不足以支持有效的方案设计。
于是,第一个月几乎全部用来强化跨学科知识学习,每个人都按她的要求扎实吸收各类知识;真正的方案设计,则从第二个月才正式启动。
这一调整虽然打乱了原计划,但也让学员们在面对实际构建时,更加得心应手,为后续实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学员们看来,这不是简单的构建,而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理论、实践、逻辑、创新,缺一不可。
外界沸腾喧嚣,而培训基地里却依旧一片寂静。实验台上的数据在闪烁,笔记本的页面被反复翻看,学员们还在为一个公式的推演抓耳挠腮。
姜蕴宁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专注。
她认真地审视每一个学员的进度与方向,适时给予提示,却从不轻易干预。只有在科技部需要她配合宣传时,她才会离开基地一小段时间;大多数时候,她和大家一样,把自己全身心都浸在这片训练场中。
以目前的速度来看,当初她定下的“一年之期”其实已经是保守的估计了。眼下的态势,恐怕还得再往后推迟半年,甚至一年。虽然他们的进展放到常人眼里,已经快得近乎不可思议,可与姜蕴宁自身的效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姜蕴宁看了看时间,站起身,拍了拍手:“各位,手头的事情先暂停,五分钟后在会议室开会。”
学员们闻言,纷纷放下手中的笔记和实验器材,神情中透着几分紧张与期待。
几分钟内,会议室里已坐满人。
像这样的开会,对他们来说已是常态。每隔几天,姜蕴宁会将大家在学习中频繁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最可怕的是,随机点名。
在座的学员个个曾是天之骄子,可一听说要被点名发言,立刻纷纷低头避开视线。
出丑倒是不怕,真正难熬的是面对姜蕴宁的压力式提问,真的顶不住啊。
姜工的思维非常敏捷,善于发现他们逻辑中的一些漏洞或不足。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常常回答完,思路是理清晰了,但是衣服也差不多湿透了。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只要被点名的不是自己,那这就是他们最喜欢最期待的环节了。
因为在这种压力式提问中,姜蕴宁的强大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被“拷问”的那位仁兄,其他人只要跟上她的思路,也能在一问一答间获益良多,看到思维被一步步推演到极致的过程。收获的不只是答案,更是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翻笔记本的声音。
姜蕴宁站在前面,学员们一个个低头紧盯桌面,生怕被注意。
“这个月开始,我们进入整合阶段,落地实战。”
姜蕴宁目光一扫,随手点了一个名字,“于晴,整合阶段,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于晴猛地一愣,心里“咯噔”一下。经过一年的培训,她已经没办法像以前那样直视姜蕴宁——这位校友兼好友,现在比研究生导师还可怕。
于晴硬着头皮站起来,深吸一口气开口:“围绕核心目标,各个模块都……都要做到极致。”
“嗯,”姜蕴宁没有点头,而是继续追问,“所以你认为模块各自最优,就能保证整体最优?那如果模块之间协作出现问题,会不会带来新的风险?具体风险点在哪里?”
于晴的呼吸一紧,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声音越来越低,却努力把思路整理清楚,“可能的风险点包括:接口与兼容性问题、性能失衡、冗余与容错不足、资源竞争、系统级耦合效应等。”
她却不给她停顿的机会:“假如出现性能失衡这个风险,你的补救方案是什么?在补救方案失效时,你还有第二预案吗?”
于晴摇摇头。
姜蕴宁没有再追问,示意于晴坐下,开口总结道:“接下来,在你们各自方案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抱着正确的态度。围绕核心目标,不必追求每个模块都最优——成本、资源、风险都要统筹考量。系统整合要考虑‘整体最优’而非‘局部最优’。这,就是今天开会的目的。”
她顿了顿,目光扫向全体学员,“要做到这一点,你们必须对每个模块对应的知识和材料了如指掌。你们的知识储备比刚来的时候已经大了很多,但回想当初的三道考核题,你们能确保在一天内给出合理方案吗?所以,水还得继续加,继续充实你们的‘水池’。”
她继续安排:“接下来的整合阶段,每两人一组,互为项目监工,互相检查对方在实际构建和实验操作中的执行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偏差、操作失误或材料与环境适配问题。我只负责旁观,并核查落地进展。”
学员们面面相觑。
这样的安排是现实可行的同行评审模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方案负责,同时学习如何发现别人的漏洞,改进整体设计。
会议结束之后,姜蕴宁走出基地。
今天她要接受采访,原本科技部和华视总台计划录播。
但姜蕴宁大手一挥,摆了摆手:“忙,没那么多功夫,来回录制太浪费时间,直播吧。”
姜蕴宁身着素色职业套装,上衣裁剪利落,肩线挺拔,裤装简洁干练,整体造型既显得干练专业,又不会喧宾夺主。总台的化妆师为她化了个淡妆,淡淡修饰,既自然又让镜头下的光线更柔和。
华视总台的直播间里,灯光已经调好,摄像机也在待命。
姜蕴宁一走进来,助理和技术团队立即上前准备设备,她按照要求坐到指定位置,安静等待主持人提示开始。
刚刚在化妆的时候,助理已经把资料递给她,上面列着主持人可能会问到的问题。虽然是直播,但提前了解提纲有助于她更从容地应对,不必即兴应付。
只是,这个“您如何平衡科研中遇到过的失败与成功?”是个什么问题?
她姜蕴宁就没有失败过。
她只有暂时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