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做汇报?
徐良诚表面是平静,内心是疯狂的。
他沉思了片刻,目光落在姜蕴宁身上,缓缓开口:“破空二号全功率测试已经完成,最难的一步已经过去。后续系统集成大约还需要几个月时间,你的下一步项目计划是怎样的?”
姜蕴宁微微点头,“我已经开始思考破空三号的优化方向和目标了。破空二号的测试结果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参考。发动机在极限推力下的稳定性、燃料管理、姿态控制等数据,都可以直接用于三号的方案设计和优化。”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坚定,“我计划根据这些数据,优化三号的推进系统和冗余设计,同时提前做出热控与长时间运行的模拟分析。这样一来,三号从设计初期就尽量避免重复试错,更加接近我们设定的理想性能标准,后续验证阶段也会更顺利。”
换句话说,就是三号不需要像二号那样经过大量实验和调整就能达到预期性能。
徐良诚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不错。顾远舟那边的进度非常顺利,如果一切按计划推进,‘逐光计划’的整体进度可能会提前。你这边也要抓紧时间,确保各项准备工作跟上节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果在资源分配、设备调配或技术支持上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直接来找我。我们会尽力协调,让你们专心解决技术问题,不被外界因素拖慢进度。”
姜蕴宁点了点头,“保证顺利完成任务。”
聊了一会儿后,她起身走出办公室。刚好在楼梯口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一动,她试探性地喊了一声:“莫所?”
莫清文缓缓回过头,目光落在她身上,眼里满满的心酸,真是欲说还休。
“原来,姜大忙人还记得我呢。”
姜蕴宁:“……”
老阴阳人。
后悔眼这么尖了。
就应该默默走开,当没看到。
都几年了,这怨气还没消散呢。
当初姜蕴宁离开华国光电设备研究所,前往主持国家级跨领域人才培训项目,担任总负责人。
那时候,所有人都笃定,她会在培训结束后回到“旭日”系列光刻机项目,继续深耕下去。
然而,谁都没想到——她没有回头。
她上交了新的方案,带着新的团队,跨入高性能发动机的领域。
再一次跨界,却依然走在最前沿。
她面不改色地问道:“莫所,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
“好得很。”莫清文凑近,指着自己光溜溜的头,夸张地叹了口气:“你看啊,几年不见,我的‘凤英’和‘建国’全都掉光了!”
姜蕴宁这一刻微微有些恍惚,脑海里仿佛有相似的场景重叠闪过。她定了定神,嘴角微微上扬,忍不住笑出声来,“莫所,看开一点。该走的,留,是留不住;而留下的,自有归宿。就像你的‘凤英’和‘建国’,它们也有自己的归宿。”
莫清文幽幽地说:“为什么我这锃亮的脑壳就不是它们的归宿呢?有‘房子’不住,非得住路边,住下水道是吗?这样伤害我,真的好吗?”
姜蕴宁忍不住笑出声,看着他光溜溜的脑袋和圆润的脸庞,实在喜庆。
对上越发幽怨的莫清文,姜蕴宁强行将笑意压下去,轻声说道:“莫所,你现在这样就很好,看着讨喜。”
面对姜蕴宁的肯定,莫清文毫无感情地呵呵一笑,“你忘了我是一所之长了吗?”
“你想象一下,参加重要的技术会议,同等职级的人坐了一排,放眼望去全是浓密的头发,结果我顶着个光头出现在其中。那种突兀感,你能体会吗?”
尤其是他现在胖得有点横肉,一看就不像个文化人。
莫清文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摸了摸光溜溜的头顶,“科研人啊,头发可是最后的尊严!我光头,人家还会怀疑我智商不行,抓头发抓出来的。”
姜蕴宁笑着说,语气带着几分调侃,“如今光刻机发展成那样,你昂着头走这么久的路,谁敢怀疑你智商不行?”
光刻机的研发在华国早已进入全新阶段。除了她当年参与设计的“旭日”系列,如今莫清文团队又成功推出了“朝阳”系列,据说第二代样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哟,这可是稀罕事。”莫清文双手一摊,似笑非笑地看了她一眼,话里带着几分酸意,“没想到你还能分出点心思,记挂我们这些老同事。”
姜蕴宁:“……”
老阴阳人x2。
“这几年,你的怨念看样子挺深的。”姜蕴宁有些无奈,小心翼翼地开口。
“你离开研究所的每一天,我的怨念都很深。”
姜蕴宁:“……”
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接,沉默了两秒,只好换了个话题:“莫所,我现在要去车库,等下去看望一个朋友的爷爷。你要是有事,就先忙你的吧,下次有空我们再聊。”
莫清文“啧”了一声,摇头道:“空,我肯定是有空的。不过,我从小道消息得知了你近两年的工作量,我想,你大概率是不可能有空的。所以,你说的‘再聊’约等于‘不聊’。”
对于莫清文的逻辑推理,姜蕴宁只有一句:没毛病。
但表面上她扬起一抹微笑,摊了摊手,说道:“怎么可能,只要莫所一句话,我保证立刻放下所有工作,陪你好好唠嗑。”
“虽然知道你在骗我,不过,至少会说好听话哄我了,比当初在研究所不苟言笑的时候强太多了。”
两人并肩走向科技部的地下车库。
走廊尽头的灯光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莫清文一边走,一边随口说道:“走吧,一起去车库。我正好要回宾馆。”
两人分开后,姜蕴宁在专门的安保人员护送下上车。
车辆缓缓驶出车库,夜色笼罩京市,她的目的地直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