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发射前现场准备阶段。
“逐光计划”旨在探索外行星及其卫星等远距天体,开展对太阳系深空环境的系统性探测研究。所以,“逐光计划”首台飞行器“光舟一号”的目标是木星。
这颗庞大的气体巨行星拥有复杂而神秘的环境:
它的大气中,层层叠叠的云带伴随着永不停歇的风暴,其中最着名的“大红斑”已经肆虐了数百年;
它的磁场将巨量高能粒子束缚在行星周围,形成强烈的辐射带;
而深处的内部结构隐藏着行星诞生与演化的秘密,通过精密的引力测量,或许可以揭示木星岩石核的存在和行星内部的运动规律。
此次任务不仅是科学探测,更是对飞行器自身的极限考验。
在如此恶劣的空间环境下,强大的磁场和辐射带对电子设备、通信系统乃至整个航电系统都是巨大的挑战。飞行器必须在高辐射区正常运作,抵御粒子风暴的冲击,同时保持精确的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
在“光舟一号”之前,国际上已有多国对木星展开了长期研究。
借助先进的探测器与观测手段,人类初步揭示了木星复杂的大气风带结构、强大的磁场分布以及高能辐射带的特性。
然而,这颗行星最深处的核心依旧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真正的内部奥秘仍未被揭开——
木星是否存在固态岩核?
它的核心与大气之间的能量流动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木星大气层由86%的氢气和14%的氦气组成,其内部的液态金属氢层的流动模式是否存在周期性或极端波动?
木星的磁场极端强度与快速变化机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力源?
大气深层的风带与旋转气旋是如何与行星内部结构耦合的?
……
这些尚未解答的谜题,正是科学家们最渴望揭开的答案。
正因如此,“光舟一号”任务才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以已有探测为基础,更将直面那些尚未被触及的极限——强磁场、高辐射、未知内部环境。
西北发射台。
此时,灯火通明。
巨大的吊装臂缓缓将“光舟一号”推向运载火箭的接口舱。现场只剩下最核心的工程师与系统监控员,每一个动作都在总控大厅的屏幕上同步放大。
总控大厅。
远程的总指挥顾远舟通过耳麦低声确认着数据,一道道绿色信号在监视墙上亮起。
负责人们静静站在他身后,紧盯着屏幕。
华国的木星探测计划自发布之初便成为国际焦点。木星任务稀有且技术难度极高,相关研究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吸引全球科研界的目光。
随着“光舟一号”名称的确定,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都意识到,发射已经提上日程,所有人纷纷关注它的最新动态。
几天之后,姜宅。
姜爸爸和姜妈妈守着电视看“光舟一号”的发射直播。
屏幕上,火箭在发射台上矗立着,银白色的整流罩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
倒计时数字缓缓跳动。
摄像机切换角度,从高空俯瞰,火箭顶端的光线在晨曦中折射出耀眼的银光,仿佛即将冲破地平线。
倒计时进入最后十秒,数字闪烁得更快。
“三、二、一——点火!”
火焰腾空而起,卷起的烟雾在晨光中翻滚跳跃,火红、橙黄与白光交织成壮丽的画卷,映亮了整个发射台。
火箭缓缓升空,屏幕上留下长长的尾迹,随着高度增加逐渐拉细,直冲蓝天。
新闻主持人平稳解说着发射火箭“光舟一号”的基本情况,同时向观众介绍木星探测的战略意义和任务背景。
整个直播,升空的壮丽画面与科学信息交织呈现。
“研究了这么久,感觉还是有好多不懂的。”姜爸爸靠在沙发背上,对着旁边的姜妈妈说,“木星为什么会有液态金属氢层?氢什么时候变成金属了?我这么问,你会鄙视我吗?”
姜妈妈头也不抬:“会,非常鄙视。”
自从知道姜蕴宁研究航天推进器之后,姜爸爸和姜妈妈对航天相关的东西产生了浓厚兴趣。
然而,兴趣归兴趣,对他们来说,这些知识的难度还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
“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姜妈妈笑了一下,终于抬头看向电视,“木星深处的压力和温度都高得离谱,压力大概是地球大气的三百万倍,温度也有上万度。在那种环境下,氢分子会被压到连电子都跑出来了。”
“所以,极端环境导致氢分子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对。而且不是普通液态。极端环境导致氢分子的电子自由运动,就能导电、反光,就像金属那样闪亮。”
姜爸爸眯起眼看着电视屏幕,“可惜没有氧气,否则……”
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火种,然后……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烟花真好看。
姜妈妈白了他一眼。
姜爸爸继续说下去,“如果木星有氧气,会怎么样?”
“那你可能会亲眼看到一颗行星升格为恒星。”
“什么意思?”
“噼里啪啦——你那句‘烟花真好看’,可能会照亮整个太阳系。”
姜妈妈笑了笑,“当然,这只是夸张说法。木星的质量不够,释放的能量也不够,它不会像太阳那样持续发光。”
姜爸爸突然感慨:“突然感觉你现在懂的好多啊。”
姜妈妈拿起手机,亮屏晃了晃:“刚看完的,知识还新鲜着呢。”
小可蹦蹦跳跳走过来,看到爷爷奶奶在讨论,也坐到沙发上。
“奶奶,这次发射的火箭,是不是大姑姑造的呀?”
“不知道哦,不过,只要我们持续关注我们国家发射的火箭,总能看到你大姑姑参与设计的吧。”
“奶奶,设计是什么意思呀?”小可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光。
“设计啊,就是把脑子里想到的东西,变成真的能用的东西。”姜妈妈微微笑了笑,白发已经爬上双鬓,“就像小可在小实验室里创造自己喜欢的新玩具一样。”
小可专门拆东西的房间被她称为小实验室。
“大姑姑真厉害!我长大以后也要像她一样!”
姜妈妈抬头看了一眼时间,笑着夸:“小可真棒!小小年纪就知道向榜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