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液风波”虽然被林凛成功化解,但实验室里那种微妙的紧张感却像江南梅雨天的湿气,一时半会儿散不去。小王见了李维有点躲闪,李维也似乎比平时更沉默了些。林凛看在眼里,知道光靠私下谈话还不够,得创造一个更轻松的氛围,让大家敞开心扉。
周五下午,实验暂告一段落。林凛没有让大家立刻下班,而是招呼所有人到实验室隔壁的小休息区集合。她变戏法似的从柜子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东西:一大盘洗得水灵灵的各色水果(苹果、橘子、香蕉),几包本地特色的桂花糕和光饼,还有一壶刚泡好的、香气四溢的铁观音。
“来来来,大家都忙了一周了,放松一下,咱们开个‘茶话会’,不聊KpI,就随便聊聊。”林凛笑着招呼,气氛一下子就从实验室的严肃模式切换成了休闲模式。
大家围着小圆桌坐下,起初还有点拘谨,特别是小王和李维,各自盯着手里的茶杯,像研究什么稀有标本。林凛先开了个头,语气轻松:“咱们这个团队啊~现在越来越‘国际化’了,这是大好事。但不同地方来的人,干活儿的习惯难免不一样。今天咱们就聊聊,各自觉得怎么干活儿最顺手,最怕遇到啥情况。就当互相取经了!”
一阵沉默后,李维推了推眼镜,先开口了。这次,他努力用更慢、更清晰的中文说,虽然还是夹杂着英文单词,但态度非常诚恳:
“林博士,各位同事。我……我知道,我有时候对细节要求太严格,可能让大家觉得……很麻烦(troublesome)。”他顿了顿,似乎在回忆什么不愉快的事,“其实,这是因为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有过一次……很惨痛的教训(painful lesson)。”
“那时候,我花了快两年时间,在一个课题上有了一个……看起来很重大的发现(major finding)。我们都很兴奋,准备发一篇很好的论文。但是,当我们试图重复(reproduce)关键实验的时候,结果……总是对不上。”李维的声音低沉下来,“我们查了很久,最后发现问题出在最开始……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试剂上。那个试剂的批号(lot number),在最初的实验记录里,写得很模糊,好像是个‘b12’或者‘d12’,记不清了。等我们后来再去买,买到的可能是不同批次的,虽然名字一样,但纯度或者微量杂质有细微差别……就是这点差别,导致后续实验怎么都重复不出来。”
他叹了口气,双手一摊:“最后,那个项目……几乎等于是失败了。两年时间,白费了。从那以后,我就……我就对实验记录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点……过度敏感(over-sensitive)。批号、时间、环境条件……我觉得,只有把一切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像……像法律文件一样,数据才能是可靠的(reliable),才有可比性(parable)。我不想……不想让任何人再经历我那种……挫折感(frustration)。”
李维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实验室里一片安静。小王原本有点不服气的表情,也慢慢变成了理解和同情。原来李博士的“轴”和“数据洁癖”,是这么来的!是吃过血淋淋的亏啊!
这时,一直安静喝茶的老师傅周师傅,用他那带着浓重闽都口音的普通话,慢悠悠地开口了。他平时话不多,但一开口,总带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小李博士啊~听了你讲这个,我晓得了。”周师傅点点头,眼神里透着理解,“你这叫‘吃一堑,长一智’,要得!搞科学,就是要精细,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都不能错。你这个认真劲儿,好!非常好!”
他话锋一转,拿起桌上一个有点旧但擦得锃亮的保温杯,比划着说:“不过啊~咱们这实验室,不像美国那边,家伙事儿(设备)可能都是顶新的。咱们有些老伙计,”他指了指角落里那台年龄比有些实习生还大的离心机,“跟了我十几年了,脾气我摸得透,但有时候也会闹点小毛病。零件坏了,不一定马上买得到新的。”
“那咋办呢?实验就不做了?”周师傅摇摇头,脸上露出一种“老司机”式的从容,“不能干等着啊...就得像咱老话讲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得像老中医看病,讲究个‘望、闻、问、切’。机器异响了,得听听是哪儿不对劲;温度不稳了,得摸摸是哪个部件热了;数据出怪点了,得反复琢磨是步骤哪里出了岔子。在规矩里头,找到变通的法子,保证大方向不错,小车不倒只管推嘛!这叫……嗯,‘辨证施治’!” 周师傅好不容易想起个文词儿,自己还挺得意。
周师傅这番既肯定李维的严谨、又道出本土现实困难的话,一下子说到了大家心坎里。气氛彻底活跃起来。
小王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对李维说:“李博士,那个……我之前觉得你太较真,是我不对。你这叫……专业!以后配溶液,我一定把时间、批号都记得清清楚楚!”
李维也赶紧说:“王,我也要道歉。我态度不好。我明白了,这里……资源确实有挑战。以后遇到问题,我们应该多沟通(municate more)。”
其他同事也纷纷加入讨论。负责细胞培养的小张说:“李博士,你那个记录模板真好,我现在养细胞,连每天几点开培养箱、开了几秒都记下来,感觉心里特有底!” 负责数据分析的小陈则对周师傅说:“周师傅,您上次教我的那个‘土办法’校验数据,真管用,一眼就能看出仪器是不是又‘飘’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各自工作中的小窍门和遇到的糗事。李维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拿出小本子记上几笔。他发现,这些“土办法”背后,往往蕴含着对仪器性能的深刻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巧思。而本土团队的成员们也意识到,李维带来的那套“死板”流程,虽然刚开始麻烦,但长远看,能让数据更经得起推敲,减少很多潜在的“坑”。
这次简单的茶话会,效果出奇的好。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彼此的心扉。李维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只认死理的“洋博士”,而是一个也曾犯错、渴望做出可靠科学的同行;小王等人也不再是李维眼中可能有些“马虎”的助手,而是一群在有限条件下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的、充满智慧的伙伴。
“严谨”与“灵活”不再是对立面,而是开始走向融合。 李维依然坚持核心流程的规范,但在非关键细节上,他开始愿意听取周师傅等人的“经验之谈”;而本土团队在做每一步操作时,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模仿李维的细致,记录变得更加规范。一种新的默契,在实验室里悄然形成。
林凛看着眼前这一幕,欣慰地笑了。她明白这场小小的“文化碰撞”,非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让这个团队变得更加坚韧和富有活力。真正的合作,正是在这种相互理解、取长补短中,扬帆起航的。而接下来的故事,将证明这种融合会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