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的光》的后期制作接近尾声,团队开始着手制定发布方案。按照常规的宣发流程,通常会突出歌曲的艺术性、与电影的契合度,或者周深作为歌手的突破与成长。
李薇和宣传团队也准备了几版通稿,侧重于音乐本身的解读和行业意义的挖掘。
然而,在最后一次审听会议上,周深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措辞精美、却仿佛隔着一层纱的通稿文案,心中升起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这首歌,对他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
它是一段生命的记录,一次灵魂的剖白,一场自我的救赎。如果仅仅将它包装成一件精致的商品,无疑是对那份沉重与珍贵的背叛。
深夜,他独自一人留在录音棚,反复听着最终的混音版本。歌声在寂静的空间里流淌,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敲击在他的心坎上。
当唱到“是迷途时,你递来涂鸦的线条”时,何粥粥那双捧着画纸、带着怯懦与期盼的眼睛,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份“纯粹的赠予”,不仅唤醒了他对守护真谛的理解,更将他从职业和情感的泥沼中拉了出来。
这份救赎,不应该被隐藏。
一个决定,在他心中坚定地形成。
他打开文档,没有使用任何公关话术,只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开始书写:
“这首歌,名叫《守护的光》。它源于一段对我而言至关重要的个人经历。我想在这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坦诚地分享它的背景。”
他的指尖在键盘上停顿了片刻,深吸一口气,继续写道:
“这首歌,与一个叫粥粥的女孩有关。她因为一场意外,一直在艰难地康复。在这个过程中,我曾陷入深深的迷茫、焦虑甚至绝望,质疑自己所有的付出是否值得。直到有一天,在她认知严重受限、连基本需求都难以表达的时候,她将她画的一幅极其简单、甚至有些混乱的画,努力地递给我,用含糊的声音说‘送给哥哥’。”
“那一刻,我如遭雷击。我明白了,我所守护的,从来不是一个‘康复如初’的结果,而是这个灵魂本身——无论她处于何种状态,那份深藏的、试图与人连接的善意。这份‘纯粹的赠予’,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迷途,救赎了我濒临枯竭的内心。《守护的光》由此而生。”
“我不再害怕展示这份脆弱,因为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完美无缺,而是源于敢于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并在其中找到爱与坚持的意义。感谢粥粥,用她最本能的方式,教会了我什么是守护的本质。这首歌,首先献给她,也献给每一个在黑暗中守护着微光,或曾被微光照亮过的人。”
写完最后一个字,周深靠在椅背上,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他知道,这段文字一旦随歌曲发布,必将引起轩然大波。
会有人同情,有人不解,甚至可能有人恶意揣测。他将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了公众面前。
但他不再恐惧。因为他清晰地认识到,试图维持一个永远坚强、完美的形象,才是最大的脆弱。
而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挣扎与不堪,并从中生长出新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强大。这份强大,来自于对真实的拥抱,对不完美的接纳。
第二天,他将这段文字交给了李薇。李薇看完后,沉默了很长时间,眼眶有些湿润。
她抬头看着周深,眼神复杂:“你确定要这么做吗?这可能会让你和粥粥都面临更多的关注和压力。”
周深的目光平静而坚定:“薇姐,这首歌的灵魂就在这里。如果隐藏了它的来处,它就失去了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我相信,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包装都更有分量。至于压力……我和粥粥,已经学会了如何在自己的节奏里生活。”
李薇最终被他的真诚和勇气说服。她重新调整了发布方案,决定以这份“创作手记”作为核心,进行宣传。
歌曲定稿后,周深带着最终的母带,去了康复中心。在画室里,他播放了这首歌给何粥粥听。
她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目光依旧有些涣散,但当旋律流淌,当周深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时,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地随着节奏敲击着轮椅的扶手。
周深握住她的手,轻声说:“粥粥,你听到了吗?这是哥哥写给你的歌。谢谢你。”
何粥粥没有回应,但她的嘴角,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向上的弧度。
分享的勇气,源于对真实的信仰,也源于对守护之光的坚定。周深知道,当这首歌和它的故事传播出去时,它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更是一份关于生命、爱与救赎的见证。
这份勇气,将照亮更多在暗夜中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