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举收敛心神,眸中深处,玄鉴瞳的幽光悄然流转,无声无息地投向兽棚中的赤焰雷犀。
在玄鉴瞳的视野中,赤焰雷犀不再仅仅是形体,其周身气机、秘力流转、乃至生命本源都化作了清晰可见的“象”。
但见:
皮甲之下,赤红色的气血如同沸腾的熔岩,在经络中奔涌,却处处可见暗红色的淤塞节点。
这便是火毒积聚之处,炽热、暴烈,阻碍着能量的正常气血秘能循环。
还有无数细小的赤色流光试图冲破这些淤塞,却使得情况更加混乱。
雷犀独角根部赤芒如霞,本是精纯火源所在,此刻却显得后继乏力,光华无法顺畅抵达尖端。
而那暗紫色的独角尖端,原本应是与雷火之力交融平衡之处,此刻却被杂乱、暴戾的紫色电光充斥,这些电光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与根部的火源之力相互冲突、排斥,形成了那不祥的“紫斑”。
其脏腑之间,一团尤为浓郁的暗红色火毒盘踞在心脉附近,不断散发出灼热、污秽的气息,侵蚀着其生机,这也是导致它神智昏冥、痛苦不堪的主因。
赤炎雷犀亦有气运,代表其生命本源的赤红色气运光团明灭不定,边缘处缠绕着灰黑色的病气与死气,更有几缕黑色劫气若隐若现,显示其情况确实岌岌可危,若放任不管,恐有本源溃散之危。
然而,在王举的仔细观察下,他也发现了一丝契机。在那狂暴的火毒与雷光之下,赤焰雷犀的生命本源核心,仍有一点极其微弱却纯净的紫金光芒在顽强闪烁,那是其上古异兽血脉的根基所在,尚未被完全侵蚀。
“火毒淤塞经络,反噬雷源,侵蚀心脉,迷乱神智……根源在于其幼生之体无法调和过于霸烈的火灵,导致阴阳逆乱。”
王举心中迅速做出了判断,“寻常疏导之法,如同以水泼火,只能暂缓,甚至可能激化矛盾。需得以温和之力,先抚平其躁动,再引导其自身力量逐步化解淤塞,最终使雷火重归平衡。”
然此法说易行难。
夫“温和之力”,实难拿捏。力稍弱,则杯水车薪,难撼积重之火毒淤塞;力稍强,或属性微偏,则如火星投油锅,立引体内狂暴雷火反扑,非但前功尽弃,更促其势恶化。
欲为此,必对火、雷二性悟之极深,且操控之能须妙至毫巅。
其次,“导其自身之力”,尤难若登天。
此时赤焰雷犀神智昏冥,唯凭本能行事,绝无主动配合之理。
末者,“雷火重归平衡”,非一日之功。此乃极缓且精之程,其间外界稍有干扰、异兽自身情绪骤变,皆可能令功亏一篑。饲官需怀极大耐心,且能随时应对诸般变故。
故此举绝非普通饲官、乃至寻常修士可成。
然此数般难处,于身负混沌道基、精通诸般妙法的王举而言,虽非易事,却非无计可施。
他目光沉静,催动卜道秘力,默默推衍一番后,心中已有定策。
王举首先运转体内那一丝得自佛魔同修的禅定之意。
此法并非直接作用于雷犀肉身,而是将其蕴含的“静”、“定”、“慈悲”、“滋养”之意境,融入元力之中。
这股经过佛法意蕴加持的气息,愈发显得纯净、祥和,如同梵唱低回,清泉流淌,不着痕迹地抚慰着赤焰雷犀躁动不安的兽魂与饱受煎熬的心神。
此法效果立竿见影。
赤焰雷犀原本充斥着痛苦与暴戾的兽瞳,在接触到这股祥和气息后,明显出现了一丝迷茫与缓和。
它不再焦躁地踱步,沉重的喘息也平复了许多,仿佛一个备受折磨的生灵,终于找到了一片可以暂时栖息的安宁之地。
它对王举的警惕心,在不知不觉中大大降低。
见其心神渐安,防备松懈,王举知道时机已至。
他眸中魂道幽光微闪,阴神之力悄无声息地蔓延而出。
“摄魂印!”
一道极其凝练、蕴含着王举魂道意志的幽暗符印,自他眉心祖窍悄然射出,瞬间没入赤焰雷犀兽魂深处!
赤焰雷犀庞大的身躯猛地一颤,兽瞳中的迷茫瞬间被一丝惊惧取代,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带着困惑与不安的呜咽。
它本能地察觉到灵魂中似乎多了点什么,一种隐隐的束缚感与来自上位存在的威压让它感到不适。
然而,未等这股不适化为激烈的反抗,那持续不断的祥和佛意与温和火元便如同暖流般包裹上来,不断抚平它灵魂的颤栗。
同时,魂印悄然运转,将王举“无害”、“帮助”的意念不断放大,植入其昏冥的灵智之中。
在佛意安抚与摄魂印引导的双重作用下,赤焰雷犀眼中的惊惧渐渐散去,情绪趋于稳定,不再将王举视为威胁。
王举心中并无急切,深知欲要彻底摄服这等身负上古血脉的异兽,绝非朝夕之功。
今日初次出手,便能瓦解其大半敌意,成功种下魂印,使其情绪平稳,接受自己的存在与安抚,已是堪称不错的开局。
“根基已立,接下来便是水磨工夫,潜移默化间,自可将其彻底摄服。”
王举暗道。
有了摄魂印这道桥梁,他便可更深入地影响其神魂,日积月累之下,不断加深烙印,使其对自己的依赖与顺从融入本能。
待彻底奴役后,届时再行调理其雷火失衡之症,便可随心施为,再无反噬之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