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的归来,如同给高速运转的零陵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温情与稳定。她带回来的,不仅是自身的平安,还有对北方局势、对曹操秉性更为深刻的洞察。这些无形的财富,对林越和零陵而言,弥足珍贵。
庆功宴的喧嚣过后,零陵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反而以一种更加沉稳、内敛的姿态,开始了新一轮的深耕。林越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整合荆南四郡(零陵、郁林、桂阳,加上盟友长沙)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片地盘真正消化、融合,打造成铁板一块的根基之地,才是真正的挑战。
他与刘度、蔡文姬、王统领等核心人物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闭门会议。
“府君,文姬,王兄,”林越指着绘制得越来越精细的荆南地图,目光灼灼,“如今我等虽据有三郡,结盟长沙,然四郡之间,政令不一,民情各异,交通不便,犹如一盘散沙。若不能有效整合,一旦外敌来犯,或内部生变,顷刻间便可能分崩离析。”
刘度深以为然:“贤弟所言极是。如今地盘大了,事务繁杂,确需一套新的章法。你有何想法,尽管道来。”
蔡文姬也轻轻颔首,她经历过朝廷的动荡,深知制度的重要性:“无规矩不成方圆。零陵新政,当有法度,方能长久。”
林越深吸一口气,将他酝酿已久的构想和盘托出:
一、行政革新:设立“荆南行台”。
“我建议,设立‘荆南行台’,总揽零陵、郁林、桂阳三郡军政民事。府君为行台主事,我与文姬小姐、王都尉等为行台参议。行台下设工曹(掌工程、匠作、矿业)、农曹(掌农业、水利、仓储)、兵曹(掌军队、防务)、户曹(掌户籍、赋税)、礼曹(掌文教、礼仪、医药)等诸曹,各司其职,垂直管理,确保政令畅通,直达基层。” 这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精简高效的“小朝廷”框架,将权力集中,打破郡县之间的壁垒。
二、经济融合:统一度量,畅通商路。
“即刻起,在三郡之内,统一度量衡!以零陵标准为准!同时,集中人力物力,优先修建连接三郡治所的水泥驰道!路通则财通,物流、信息流加快,三郡才能真正融为一体。鼓励商旅往来,降低关税,设立官营坊市,促进货殖。”
三、文教筑基:广设学堂,推广纸印。
“在各郡县、乃至大的乡亭,设立蒙学堂,招募寒门学子,由礼曹统一选派受过培训的‘先生’,使用我们印刷的《千字文》、《算术初阶》、《农事简要》等蒙学教材,推行基础教育。要让更多的孩童,无论贫富,都有机会识字明理!此乃百年大计,亦是收拢民心、培养人才的根基!” 林越说这话时,目光坚定。他知道,开启民智是打破世家垄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哪怕阻力再大,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军制改革:确立常备,寓兵于民。
“王兄的军队需进行整编,确立常备军与府兵结合的制度。常备军为精锐主力,负责机动作战和重要城防。府兵则亦兵亦农,闲时耕作,战时征调,并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如此,既可保持强大军力,又不至过度消耗民力。”
这一整套涉及行政、经济、文化、军事的革新方案,思路清晰,魄力宏大,听得刘度心潮澎湃,王统领摩拳擦掌,蔡文姬眼中更是异彩连连。她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割据势力的生存之道,更是一种不同于汉末腐朽朝廷的、充满生机的新秩序雏形。
“好!太好了!”刘度激动得满脸红光,“就按林贤弟说的办!这‘荆南行台’,即刻便成立起来!诸般新政,由你全权主持推行!”
有了刘度的全力支持,林越雷厉风行。零陵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但这一次,目标不再是向外征战,而是向内深耕,夯实根基。
政务厅内,蔡文姬主动请缨,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整理文书的能力,主持户曹与礼曹的初期建设工作,负责户籍整理、赋税制度改革以及蒙学堂的推广、教材编撰。她将林越那些现代理念,用符合时代语境的方式融入其中,做得井井有条。
工坊区内,造纸和印刷术进一步改良,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源源不断地为蒙学堂和政令传达提供着“弹药”。水泥窑火力全开,为修建驰道提供着材料。
广阔的田野上,由农曹派出的“技术员”,带着新式农具和堆肥技术,深入乡里,指导生产。来自郁林、桂阳的官吏和学子,被召集到零陵,进入由林越亲自主持的“行台官吏速成班”,学习新的政令、法度和治理理念。
零陵,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正在将荆南三郡的资源和人力,重新锻造、融合。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气象,在这片南疆之地蓬勃生长。
然而,林越和蔡文姬都清楚,这一切的平静与发展,都建立在北方那场即将到来的决定性大战,以及曹操无暇南顾的基础之上。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