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和议的曙光初现,暂时缓解了外部压力,林越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华国内部的制度建设中。他一直筹划的,用于打破世家垄断、选拔寒门人才的新式“科举制度”,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后,终于到了正式推行的时刻。
与汉末传统的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孝廉、茂才)完全不同,林越推行的科举,首次采用了“糊名”、“誊录”等技术手段,力求最大程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考试内容也迥异于传统,分为明经、明算、明法、格物四科。
明经科:并非单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默写,更侧重经义的理解、阐发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述,要求考生有独立思考和治国安邦的见解。
明算科:考察数学计算、测量、账目管理等实用技能,为度支司、工曹等经济、工程部门选拔人才。
明法科:考察华国新颁布的律法条文以及案例分析,为司法系统培养专业官吏。
格物科:这是最石破天惊的一科,考察物理、化学(林越简化版)、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为格物院、医学院、军工体系输送新鲜血液。
科举告示张贴在华国各郡县的城门口、市集以及新建的蒙学堂外,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论出身,皆可应试?”
“糊名?誊录?这是何意?岂不是无法知晓答卷者是谁?”
“明算?明法?格物?这些都是什么?与圣贤书有何关系?”
“寒门子弟,甚至农家子、工匠,也能凭此做官?”
巨大的争议声浪瞬间席卷了华国上下。传统的士绅阶层感到不安与抵触,他们认为这动摇了“学而优则仕”的根本,让那些“操持贱业”者与他们同场竞技,是对斯文的亵渎。而广大的寒门子弟乃至平民百姓,则在惊疑不定中,看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可以凭借自身才华改变命运的曙光!
零陵书院成为了这次科举的核心考点和舆论中心。来自各地的考生汇聚于此,他们中有衣衫褴褛但目光坚定的寒门书生,有手指粗糙却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商铺学徒,有跟随父辈打铁、对器械原理充满好奇的年轻匠人,甚至还有少数几个受到阿朵影响、大胆前来尝试的蛮族青年。
开考之日,考场内外戒备森严。考生们经过严格搜身,进入隔间。试卷下发后,姓名、籍贯处被严格密封(糊名),由专人将答卷重新抄录(誊录),再交由考官批阅,最大限度杜绝了舞弊和认出笔迹的可能。
明经科的考题让许多只会死记硬背的儒生傻了眼:“试论《盐铁论》中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争于当今华国之借鉴意义?”
明算科的题目则涉及田亩测量、粮仓容积计算、商队利润核算等实际问题。
明法科给出了几个华国新律法中的典型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判决。
格物科的题目更是五花八门,从“为何近水之地夜间较暖?”到“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抬起重物?”再到“简述瘟疫传播之途径及防治要点”。
许多传统学子看着格物科的试卷目瞪口呆,而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工匠、学徒却眼中放光,奋笔疾书。
蔡文姬担任了明经科的主考官,大乔则协助巡查整个考场秩序。她们看着考场内形形色色的考生,看着那些寒门子弟眼中闪烁的渴望与希望,心中都充满了感慨。她们出身高贵,深知世家垄断对人才的压抑,林越此举,无疑是向这潭死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
考试持续了数日。阅卷工作则在糊名和誊录的保护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最终,经过层层筛选,一份涵盖了四科人才的录取名单终于出炉!
放榜之日,零陵书院的告示墙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当那份长长的、只写着编号和成绩的榜单张贴出来时,人群中爆发出各种声音——有看到自己编号后喜极而泣的寒门学子,有因落榜而失魂落魄的世家子弟,更有无数人对着那些高居榜首、却不知其出身来历的名字议论纷纷。
“甲字叁号是谁?明经、明算双科优等!”
“地字柒号呢?格物科独占鳌头!听说是个铁匠的儿子!”
“快看!居然还有一个蛮族子弟考中了明法科!”
这第一次科举,虽然录取人数不多,但其象征意义无比巨大。它向整个华国,乃至整个天下宣告:在这里,才华与能力,比出身和门第更重要!无数寒门庶族的心中,被点燃了一团火焰。他们看到了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华国的人才基础,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拓宽和夯实。
林越站在行台高处,远远望着书院方向涌动的人潮,对身边的蔡文姬和大乔说道:“看,这就是希望的力量。打破壁垒,让人才自由涌流,是一个政权保持活力的根本。这条路,或许会充满争议和阻碍,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南疆和议与科举初行,一外一内,标志着华国在乱世中,正逐渐摸索出一条不同于魏、蜀、吴的,兼具强大武力、开放文化与制度创新的独特发展道路。未来的天下争霸,因华国的存在,而充满了更多的变数。